比爾蓋茲和貝佐斯除了是科技富豪,還有一個共同點是都喜歡「洗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家務不但在「當下」為我們釋放壓力,也會因為居住環境變得「整齊」,讓我們能夠持續保持在低壓力的狀況,而很多創意,都是在我們發白日夢的時候出現的。
文:戴羽
比爾蓋茲和貝佐斯最近因為蓋茲的家事,又被拿來比較。他們兩人除了都是科技界的富豪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共同點:他們都喜歡洗碗!
現代人工時很長,所以想盡辦法讓家務變得更輕鬆。於是,洗衣機、洗碗機、以及最近非常流行的掃地機器人,變成了我們最好的幫手。但是,比爾蓋茲和貝佐斯為什麼對這些瑣事甘之如飴?
洗碗讓我們練習「正念」,感覺對人生有「掌控」
世界首富貝佐斯(Jeff Bezos)在2014年的一場訪問中說到,他每天晚上都會負責洗碗。他甚至笑說這是他最「性感」的時候。貝佐斯總共擁有約1500億美金的資產,以他富有的程度,實根本不需要洗任何的碗。但是為什麼他會持續做這件事?
根據一些有關「正念」的研究顯示,專注於洗碗的人,不但能夠降低緊張的情緒,而且還有助於產生新的「靈感」。
而根據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在2015年的研究,我們在焦慮的時候,反而會把清潔工作做得更細緻。因為,在飽受壓力時,我們喜歡進行一些不停重複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我們需要感覺有「掌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無法掌控的事,而這些事將會導致我們產生「焦慮」。但是,只要沒有妨礙到我們日常的生活,這些「焦慮」都是正面的。因為,它會讓我們關注最在乎的事(因為在乎,所以才會產生焦慮),進而激勵我們去完成這些事。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為這些因焦慮而產生的能量,找到適當出口,它就會引起很多不安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透過「做家務」這些重複行為,來告訴自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降低心中的焦慮。
貝佐斯貴為世界首富,每天一定會面對非常多的挑戰。他會願意洗碗,或許正是要透過洗碗,排解心中的焦慮。
腦袋在做瑣事時放空,才會得到更多新靈感
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竟次於貝佐斯的比爾蓋茲,不但每天洗碗,而且還樂在其中!在一次的訪問中,蓋茲承認,大部份人知道他喜歡洗碗,都會覺得驚訝。但就算有人想要幫忙,蓋茲還是情願自己來。
兩位世界首富都愛洗碗,或許是為了為「焦慮」找到出口,但也可能是為了要提升「創意」!

不管是管理最大的電商(亞馬遜)或是知名的慈善事業(蓋茲基金會),貝佐斯和蓋茲一整天都要不停的思考、下決定、以及參與無數的會議。不管他們多麼精明能幹,大腦也需要在這些緊密行程之間,找一個喘息的空間。而洗碗,或是其他動作不斷重複的家務,正好提供了這個機會。
很多創意專家認為,在大腦能夠放鬆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開始做「白日夢」。一些平常沒有想過的可能性、創意都會在這個時候浮現。相信大家都會試過,在做家務、或是泡澡時,忽然得到新的靈感。
而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的Eureka(希臘語中代表「我找到了」)時刻。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時候,大腦盡情放鬆,因此才會靈光乍現,想到了浮力與質量的關係,於是大喊:「Eureka! Eureka!」。後來,這個發現也讓阿基米德寫出了《浮體論》。
貝佐斯與蓋茲能夠在科技產業中,領導各自的公司不停的為客戶提供新的產品與服務,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在晚餐後洗碗的時間,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靈感。
整潔的環境讓我們感覺快樂,減少壓力的產生
除了洗碗,社會經濟學家Randall Bell在花了25年研究成果人士主要的特徵時發現,早上起床時會整理床鋪的人,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比沒有這樣做的人,高出了206.8%!
行為學家認為,我們的潛意識會將「整齊乾淨」的空間和「積極情緒」例如:快樂、平靜,幸福感產生關聯。而「髒亂」則是與「消極情緒」(混亂、緊張、煩躁、憂慮)聯繫在一起。
因此,早上整理床舖的人,會有更高生產力、更能夠感覺幸福、以及遵守設定好的預算,導致他們有更高的成功機會。

201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在髒亂環境生活的人,血液內的「皮質醇」(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是一種人體因為壓力而分泌的激素)指數都會偏高。這是因為,我們會覺得「髒亂」代表著「未完之事」,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令人不安和以及有壓力的。
所以,做家務不但在「當下」為我們釋放壓力,也會因為居住環境變得「整齊」,讓我們能夠持續保持在低壓力的狀況。
雖然我們不是貝佐斯或者蓋茲,沒有他們那麼多壓力需要處理。但是,下次在做家務時,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思考模式,讓這些平凡的工作成為我們練習「正念」與提升創意的好機會。
或許它不會馬上讓我們變得更成功,但最少我們能夠更正面的看待這些無法擺脫的瑣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