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學生墜樓事件:「大中國」概念根深柢固,已然成為假新聞的溫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目前來看,共產黨政府從「大中國」獲利不少,單是依靠買賣土地、哄抬房價,就能把中國人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掏乾淨。但是中國人從「大中國」獲得的不僅是每年艱難的「春運」,還有戶籍制度到來的不公平。
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大,在專制政府的獨裁之下,如果某一個城市發生了什麼事,其他城市的人因為距離遙遠,只能從新聞得知相關信息,官方新聞長期被中央壟斷,只會報導對政府有利內容為主。年初就有相關規定,任何自媒體從業者不得先於官媒報導新聞,也就是說,官媒報導什麼,自媒體才能報導什麼,自媒體稍有不慎則會被官方認作「傳謠言」,所以自媒體工作者對於新聞一事早已懈怠。
這就導致,在政府的刻意操持下,新聞成了一言堂,通過網路了解情況的人根本不明白真正發生了什麼,一件事情的結果只能對於官方有利,真相有可能變得面目全非,甚至黑白顛倒。
就拿最近才發生的成都49中學生跳樓的事來說,明明是因為學校一直不正面回應,所以支持家長維權和緬懷林同學的熱心市民才到學校門口舉花悼念,在校門口還遭到警察的暴力執法。但是在網路的渲染下,門口的熱心市民被當做「外國勢力」,也有人認為他們是「香港暴徒」。這些誹謗在網路上被說得有板有眼。
網民從現場視頻中聽見有人用普通話喊「真相」,認為四川人不說四川話,卻喊普通話,認定這些人肯定不是普通四川市民。還有人發現一位到過現場的成都市民,曾在微博上和前任成都美國領事館的領事夫人莊祖宜小姐互動過,把這個互動看作是鬧事群眾和「外國勢力」勾結的鐵證。明明只是單純的哀悼,就這麼被認定為別有用心的反政府動作。
我想任何一個清醒頭腦的人,都不會把這些錯漏百出的猜測當真。第一,普通話普及多年,「四川人不會說普通話」是非常可笑的偏見,況且,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有很多講普通話的外地人也是正常事。事發當天,我的一個朋友也在現場,他畢業於播音主持專業,普通話說得非常標準。
第二,認識美國人、給美國人的貼文點讚就是「境外勢力」的話,共產黨大量官員都是「境外勢力」,大部分共產黨官員的子女都生活在國外,也有親戚加入其它國籍,四捨五入下來,共產黨的高管們都是「境外勢力」,沒有資格管理國家。
第三,在疫情肆虐期間,從香港到成都要經過十四天隔離期,香港青年怎麼可能逃過集中隔離,在事發後幾天就出現在成都抗議?
這些謠言完全不合邏輯,但是在網路上力量之大,彷彿是親眼看見美國人在背後主導著一切,說得斬釘截鐵。明顯是有組織地刻意帶風向,導致有人原本只是觀望的心態,但是眾口鑠金,看見這麼多「境外勢力」的搗亂,心裡的天平也會往一邊倒。於是乎,公眾合理質疑、追求真相,成了胡攪蠻纏;警察暴力執法,反而成了鎮壓不法分子有功。
在林同學墜樓的新聞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早在三月重慶也有一個女生墜樓死亡,同樣是疑點重重,家長至今沒有得到真相。中國每年都有多起學生跳樓的新聞,這些新聞很快又被其他新聞的熱度蓋過去了,因為國家太大,遠距離發生的事很難真的引起共鳴,中國人對這些悲劇毫無反思。
國土面積大,應該發揮大的作用,例如兩河流域地區適合農耕,而港口城市適合經濟發展,有歷史感的城市適合發展旅遊業,各城市合理發展其優勢,促進民生。但是中國的大不僅沒有發揮其優勢,反而成為走向民主的拖累。
如前文所講,中國的大已然是假新聞的溫床,事發之地的聲音完全被掩蓋和忽略,官方控制所有輿論,人民喪失了監督權和質疑權,就導致部分真相被掩蓋,形成一種「共產黨很好」的假象。同時,監獄中越來越多冤假錯案,政府從上到下一級一級的壓下來,很多喊冤的聲音都放不出來。
其次,中國雖大,卻是國富民窮。資源分配卻不均勻,重點學校、優質醫院全部集中在大城市,在戶籍制度之下,北京人輕易就可以享受到全國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老師,這是小城市居民望塵莫及的生活環境。
第三,早些年中國吃到了人口福利,外國企業到中國開設工廠,讓早期的中國學到了技術,同時也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但是政府惡意剝奪了本該屬於創造力的資源,中國人多反而提高了競爭,形成越努力勞動力就越不值錢的惡性循環。
例如深圳,常年宣傳此地適合年輕人拼搏,吸引年輕的精英來此地發展,以美好的未來促使他們毫無保留的工作,但是房價一騎絕塵,普通年輕人工作到35歲依舊無法購買深圳的房子,此時身體情況也不如早先,和新來的年輕人相比,根本不佔優勢,要麼主動降低自己的勞動所得,要麼花更多時間提高自己的商業價值。跟不上深圳的競爭節奏,就只能選擇落寞離開。
共產黨不斷強調「一個中國」,大一統思維已經在民眾心裡根深柢固,從來不思考中國的統一和分裂對於社會有什麼影響。從目前來看,共產黨政府從「大中國」獲利不少,單是依靠買賣土地、哄抬房價,就能把中國人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掏乾淨。中國便宜的勞動力,讓有錢的高官、資本家花小錢享受大服務。但是中國人從「大中國」獲得的不僅是每年艱難的「春運」,還有戶籍制度到來的不公平。
一旦中國瓦解,各省份之間自由組合成新的國家,第一個好處是資源將重新分配,土地可能再次回到普通人手裡,第二個好處是因為國土縮小,隨之增長的就是人民的監督權,社會透明度增加,是民主的必備條件。第三個好處是,中國的分裂將弱化對港台民主地區、新疆西藏地區的控制和剝削。分裂後的中國有一部分率先實現民主,也有希望促進其他部分的民主進程。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