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餐飲業營收跌7成、無薪假尚未激增,經濟部爭取400億紓困補助內需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內需衝擊大,經濟部盤點後已針對餐飲、零售、娛樂等商業服務業匡列預算,補助資格將是單月或2個月業績較2019衰退達50%以上的業者,補助時程為第2季至第4季,但會視疫情發展而定,每季公告申請標準。
國內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也透露防疫第三級警戒很有可能會延長,內需市場如餐飲服務業備受衝擊,全台餐飲業的平均營業額比起4月下降超過7成。經濟部透露將爭取400億補助針對餐飲、零售、娛樂等商業服務業;另外勞動部則表示,紓困補助研議方向包括再次針對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僱主的勞工發放。不過立法院本週四(27日)才會啟動協商新一波紓困追加2100億,紓困詳細的方案目前則仍待政院拍板定案。
內需衝擊最大,經濟部爭取400億紓困補助
(中央社)國內疫情加劇,立法院27日將進行紓困條例協商,31日拚三讀。由於內需相關產業受到較大衝擊,經濟部表示,希望比照紓困2.0的規模,向政院爭取近400億元紓困補助,業者今年營業額與前年相比,單月或兩個月衰退達50%上可申請。
不過,經濟部官員強調,詳細金額與發放方式,還要行政院核定,確定後會統一對外說明。
行政院日前通過紓困振興預算草案,追加新台幣2100億元,整體預算上修至6300億元,期限延長至2022年6月30日。立法院今天發出開會通知,將在27日協商,力拚31日三讀,若通過,將提供相關部會啟動產業紓困補助。
目前全國疫情警戒為第三級,甚至有延長可能,部分縣市也陸續宣布餐飲與飲料店禁止內用,只能外帶或外送,對內需相關行業造成嚴重衝擊。
餐飲POS系統平台iCHEF透過新聞稿表示,近日針對全台臺餐廳統計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政府並未宣布封城,但雙北以及桃園市皆已宣布禁止餐飲內用,僅能外送或外帶,其他縣市也紛紛自主跟進。截至5/23,與今年4月每日平均營業額相比,全台平均營業額已下降74%。
因應疫情期間用餐行為改變,不同店型受影響的幅度也不同;如酒精飲品店的營業額衰退率92%,但西式速食只衰退32%。而原營業額越高的的業者,衰退的幅度也更大。目前歇業率超過40%,然而即便在業績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情況下,超過一半的業者還是繼續營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不能讓員工失業。
經濟部盤點一輪下來,已針對餐飲、零售、娛樂等商業服務業匡列預算,補助資格將是單月或2個月業績較2019衰退達50%以上的業者,補助時程為第2季至第4季,但會視疫情發展而定,每季公告申請標準。
經濟部官員說明,去年同樣受疫情籠罩,所以沒有列入比較基期,而是以前年為準。
官員也指出,將致力向政院爭取近400億元紓困補助,他說,部分產業的紓困補助恐重複編列,會再協商,例如計程車屬於商業服務業,但交通部也可能編列補助。
會展產業部分,補助資格將與先前一致,提供薪資與營運補貼,補助每名正式員工補貼4成薪資,最高每人每月2萬元,經濟部官員指出,之前編列的預算還沒用完,將會持續補助。
至於製造業,由於國內生產穩定,訂單未受影響,官員坦言,傾向不會新編預算,第2季仍會開放申請,所用的補助預算是去年度所編、還沒申請完的預算。
勞動部:減班休息增加在住宿餐飲業
《中央社》報導,目前實施無薪假的事業共414家、3925人,較前一週(5月17日)公布的統計數字增加11家、38人,且增加人數的分布行業別主要落在住宿及餐飲業,其次為運輸倉儲業。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表示,疫情三級警戒時間暫訂到28日,短期影響不大,會持續關注。
據了解,目前實施無薪假的住宿及餐飲業共有18家廠商、215人,較前一週的統計數字增加5家、63人;此外大宗仍然是運輸倉儲業和支援服務業,現有43家廠商、1306人實施無薪假,估計在境管未解除前恐怕不會好轉。製造業部分目前是趨於穩定,波動不大。
《蘋果日報》報導,據了解,勞動部目前也正盤點紓困補助的方向,可能方向包括再次針對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僱主的勞工發放。勞動部官員說,正評估哪個方法紓困最快又不會引發群聚,但最終仍要待政院拍板。
勞動部去年曾對符合特定條件的自營作業者及無一定僱主勞工,如攤販、藝文工作者、營造業勞工等,發放紓困補助3萬元。當時的條件是2020年3月底以前有在職業工會投保勞保且目前仍在保者,投保薪資在2萬4千元以下、且2018年所得未達課稅標準(40萬8千元)者,就可申請補助,1個月1萬元,1次將發給3萬元。最後約有112萬人領到補助,總發放金額達337億元。
紓困條例將協商,「防疫照顧假津貼」有望納入
立法院昨天發出開會通知,5月27日上午10點將由立法院長游錫堃召集協商,研商《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1條及第19條條文修正草案,開會地點在設有防疫透明隔板的紅樓302會議室。
時代力量黨團上周建議應規定請防疫照顧假應給薪,讓雇主、勞工、政府合理分配不利益;民眾黨團也提案,認為紓困應納入防疫照顧假、疫苗採購、補助自營工作者和中低收入戶等。對此,民進黨團認為,這些都可以做成附帶決議,黨團協商時都有討論空間。
現行《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期限到2021年6月30日止,過去曾兩度追加預算,目前特別預算總額為4200億元。因應疫情嚴峻,行政院提出修正草案,除將期限延長1年,也再次追加2100億元,將總額提高到6300億元。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5-25 本土新增281例、校正回歸261例,全台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
- 2021-05-25 談「人與人的連結」:疫情高峰下的風險與照顧
- 2021-05-25 疫情衝擊餐飲業營收跌7成、無薪假尚未激增,經濟部爭取400億紓困補助內需產業
- 2021-05-25 「校正回歸」後疫情仍在高峰期,專家預估6月中旬後才可能回歸正常
- 2021-05-25 「校正回歸」勾起我的研究所痛苦回憶:實際跑一次PCR要花多少時間?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