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馬來西亞的「巴勒斯坦人」是怎樣的存在?非穆斯林又怎麼看?

在馬來西亞的「巴勒斯坦人」是怎樣的存在?非穆斯林又怎麼看?
圖為2002年4月2日,約兩千名馬來西亞穆斯林在美國大使館外抗議,要求以色列撤離對巴勒斯坦的佔領。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以巴衝突在馬來西亞是重要的課題,但關注的角度依然以宗教視之,而非以人道、人權的視角,使得馬國的非穆斯林群體在這課題上,多認為是穆斯林的事情。

最近的以巴衝突,是全球矚目的國際衝突事件。雖然停火協議已經簽署,但是斷斷續續的衝突依然不斷。而遠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也因以巴衝突衝突造成了社會兩極化的反應;首先,馬國穆斯林的宗教因素,在以巴課題上,巴勒斯坦幾乎獲得馬國跨黨派的支持,儘管非穆斯林卻是相對的冷淡,但也有有少數的非穆斯林以人道主義的原則聲援巴勒斯坦人。

一直以來,馬國非穆斯林群體(如華裔、印度裔,當中也有少數人是穆斯林)所關注的示威、集會事件,較熟悉的有要求選舉改革的「淨選盟」(BERSIH 2.0)集會,或抗議批准澳洲企業萊納斯在關丹興建稀土廠的「綠色盛會」,然而在2008年至2018年間,其實在吉隆坡就有超過十次的在吉隆坡美國大使館前的抗議活動,人數達數千人,這是非穆斯林團體所不熟悉的。箇中緣由,相信是馬國教育體制的局限,多以伊斯蘭教的視角聲援巴勒斯坦,使得以巴課題在馬國成為「馬來人的課題」,或「穆斯林的課題」。

以筆者的個人經歷,很多時候以巴課題的鬥爭局限在穆斯林的祈禱室、清真寺等場域,僅有少數的分享活動曾在大城市,如吉隆坡一帶,以民主人權的基礎討論以巴課題。

馬國的巴勒斯坦社群與NGO

如今,馬國約有3000至5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多數以就讀碩博士學位為目的而攜家帶眷到馬國定居,而且以加薩的巴勒斯坦人為大宗。一旦學成完畢,多數巴勒斯坦人都會返回其祖國,只有少數人會留下來生活。

之所以有這麼多巴勒斯坦學生,是因為馬國有多所地大學曾提供各式的獎學金鼓勵巴勒斯坦前來留學,其中重要的包括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教大學(UIAM)。巴勒斯坦難民方面,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記錄,截至2021年3月,只有750位註冊的巴勒斯坦難民。

與巴勒斯坦有關的NGO方面,主要的代表組織有巴勒斯坦文化組織(PICOM),該組織是2011年在馬國前首相馬哈迪(Tun Mahathir bin Mohamad)的見證下成立的。接著在2012年,馬哈迪的兒子慕克里(Mukhriz bin Mahathir)也成為馬國Al-Quds基金會的董事長,該基金會主要聲援在東耶路撒冷的阿薩克教堂(al-aqsa)和批判猶太復國主義的暴行。此外,再杜納(al-Zaytuna)協會設立於吉隆坡文良港,這裡有巴勒斯坦人婦女設立的婦女援助中心,長期舉辦語言班、宗教課程、自衛課程、烹飪課程等。

AP_21141299629670
Photo Credit:AP / TPG Images
圖為馬來西亞的穆斯林手持巴勒斯坦國旗,在美國駐吉隆坡大使館外抗議。照片攝於2021年5月21日。

另一方面,以馬國人民主導的聲援巴勒斯坦組織也相當活躍,皆以穆斯林主導的為主。如和平巴勒斯坦(Aman Palestine)、MyCARE(前身是Aqsa Syarif)、抵制撤資制裁(BDS)、全球和平計劃(GPM)等。最近,有單位宣稱在這一次的以巴衝突後,展開籌款活動在短短的一週就獲得1000萬馬幣(約新台幣6731萬元)的龐大善款。由此而見,馬國的穆斯林並沒有因為疫情導致在經濟上的局限,依然可以提供大量的善款援助加薩。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Fatah,主要在約旦河西岸執政)駐馬國大使瓦利·阿布·阿里(Walid Abu Ali)曾批評,馬國非政府組織的善款不曾援助阿薩克聖城(Al-Aqsa,穆斯林第三大聖城)的任何建設或解放工作。這源自於馬國大多數的聲援巴勒斯坦組織都積極援助住在加薩的巴勒斯坦人,畢竟他們的狀況相對急迫,例如聯合國於2012年曾提出,加薩在2020年後再也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報告

巴勒斯坦人在馬國不一定安全

在2018年,曾發生以色列特工在馬國發動刺殺巴勒斯坦籍大學講師法迪博士的行動。法迪・穆罕默德・巴德希(Fadi Mohammad al-Batsh)是馬國人道組織MyCARE的志工之一,也是筆者服務的單位。

在每一年馬國的齋戒月時,熟悉馬來語的法迪博士都會自願到各地的穆斯利祈禱室或清真寺帶領禮拜和講道,然後把所有的籌款都用於援助在加薩奮鬥的弟兄姐妹。

2018年4月21日的這天早晨,法迪博士一如往常的到家附近的祈禱室執行晨禮。沒想到在路途中,相信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派出的殺手忽然出現,並朝法迪博士的胸前開了十四搶,法迪博士的當場死亡。

就筆者與法迪博士的接觸經驗,他一直是個溫和的紳士,講話都是緩緩的,對於我們的要求都是以「沒問題」相處。講道時,法迪博士一直相信唯有和平手段,才可以真正的解放巴勒斯坦人。至於他被槍殺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他的叔叔在加薩的警隊擔任高職,以色列試圖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警告加薩或哈瑪斯。隨後,我們也順利的把他的遺體送回加薩,他的家人也隨著離開馬國。離開前,法迪博士的妻子也把所有的「慰問金」捐給MyCARE執行在加薩的人道與建設工作。

綜上所述,在國際舞台上,很多國家都以人道、人權的基礎聲援巴勒斯坦。反觀馬國,多年分而治之的教育政策已把以巴課題捆綁在宗教的基礎上,這是馬國國民,包括非穆斯林,需要多加努力去了解的課題。

RTX5YR33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2018年4月26日,巴德希的遺體送抵加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