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蘋果日報》:從創刊待到退休,15年蘋果總主筆的反思心得

再見了,《蘋果日報》:從創刊待到退休,15年蘋果總主筆的反思心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蘋》已隨風而逝,從衝撞台灣辦報的僵固畏權,到狗仔文化與動新聞等創新,他留下的遺產將爭議不休,在《蘋果日報》擔任總主筆15年整的卜大中,又是如何看待《台蘋》的種種?

文:卜大中(資深媒體人・《蘋果日報》前總主筆)

香港「壹傳媒」在台灣投資興辦的台灣《蘋果日報》(以下簡稱《台蘋》或《蘋果》),於2003年5月2日在台北創刊,並於2021年5月18日紙本正式停刊,歷時18年又16天,夭折於青春期。

《蘋果日報》18年來毀譽參半,它對時代的反映、對台灣報業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對媒體文化的撼動、對兩岸關係的褒貶、對政治價值的選擇和堅持,以及對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的辯證關係,都鑿出難以磨滅的刻痕。不管你喜不喜歡,蘋果風格已內化成台灣媒體文化基因的一部份。

詩人葉慈在詩中說:「一切都變了/那樣徹底/一種驚駭之美已經誕生」。《台蘋》在台灣橫空出世,對報界的衝擊十分徹底,多數舊制規矩遭到顛覆,典範被迫轉移,《台蘋》帶動的報業變革也出現驚駭之美。

沒想到的是1992年11月IBM在COMDEX大會發表第一款智慧型手機,然後如龍捲風橫掃全球,形成了更徹底的改變,驚駭之美更是無遠弗屆,遠超《台蘋》對台灣報業的衝擊,於是《台蘋》就在智慧型手機免費看新聞的霸權下,與其他紙媒一同折戟沉沙——面臨嚴重虧損,讀者銳減的嚴峻挑戰。

(2003年《蘋果日報》登台,請來鐘麗緹拍攝「創蘋記」,從此捲動台灣報業的狂風駭浪)

自由的《蘋果》,衝撞台灣辦報的僵固畏權

我從創刊到退休,在《蘋果日報》擔任總主筆15年整。退休這3年來我經常回想《台蘋》的種種,我一直覺得《台蘋》與其他台灣的報紙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現在把我的心得寫出來提供給有心人士參考批評。

台灣1949年至今經歷了5個時期的階段:老蔣是硬威權階段;小蔣是軟威權到初期自由化的階段;李登輝主政的特色是後期自由化以及民主化的成形;陳水扁則是使台灣本土化的推手。馬英九雖欲復辟國民黨時代的部份黨國體制,但囿於台灣民主化的鞏固,無力回天。蔡英文使台灣問題國際化,並正在試圖改革及深化民主機制。馬、蔡兩位總統盡管作風與政策不同,但對民主是真誠擁護的,至少不會頑抗或否定。

兩方的差異在時段上《台蘋》創刊於台灣初期民主化階段,被自由主義氣氛包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色彩濃厚。而台灣的報業如《中時》、《聯合》以及昔日的《中央》、《中華》、《新生》等報紙,都誕生於黨國體制的時代,經過白色恐怖和戒嚴,都已形成了僵固畏權的辦報意識形態;加上清末以來辦報者多是愛國文人或有特殊政治目的人,黨國意識加救亡圖存意識,造成報紙的3項特徵:

  1. 政治意識形態掛帥,都揭櫫偉大的歷史使命作為辦報的至高宗旨
  2. 知識分子的傲慢相對於民間知識的貧乏產生階級歧視,反映在報上則是我提供哪些報導和評論給你們看,是對你們的教育和救贖。這種知識權威是老百姓無法挑戰的
  3. 我做什麼菜,你們(讀者)就吃什麼,沒得商量,讀者不可能要求報社刊登他們想知道的事及常識。是狗搖尾巴,不是尾巴搖狗

黎老闆的商人辦報特色

《台蘋》是香港商人來辦的,沒有台灣過去的包袱和枷鎖,沒有白色恐怖造成的創傷和陰影,也不是知識菁英的寵物,黎智英一開始就展示他是不折不扣的商人辦報,只管賺錢,不顧其他,與文人辦報的風格、文化大相逕庭。其特色是:

  • 不特別標榜及看重意識形態,沒有歷史使命那一套
  • 以讀者為尊,讀者想看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徹底否定菁英主義

《台蘋》在前幾年時常辦讀者調查會,付錢請十多位讀者晚上來評論全報每條新聞的優劣點,並統計喜歡與不喜歡該新聞的人數作為取捨的標準,然後第二天開會時由黎老闆親自報告讀者會的意見,編輯部各單位主管強制參加。

此外,還有每天開的鋤報會,各單位主管必須指出某新聞的錯誤或問題,不准讚美。有次開讀者調查會,某專欄已三四次遭讀者打槍,黎老闆當下就解散該組,全部資遣。

  • 新聞具有服務性

《台蘋》的主戰坦克是社會版和影劇及生活版,社會新聞固然羶色腥(狗仔記者隊),也滿足人們的「窺淫癖(偷窺欲)」,但要求須有服務功能,例如性侵、自殺、車禍等新聞,編輯必須加上如何處理、找誰協助、如何避免等實用性意見,以及對該事件的專家看法和理論說明,包括懶人包,像是律師、醫師、警方、學者、社工等的建議。這樣社會新聞就產生了意義與功效。

  • 與其他大報相反,《台蘋》的政治新聞很受壓縮

根據多次《台蘋》讀者的意見調查,政治新聞最不受歡迎,而非政治類銷量最高,這完全顛覆了傳統報紙的刻板印象,政治組不再是天之驕子,不再是每天頭版頭條的供應者,政治新聞除非像總統大選結果這樣重大的事件,否則一律打入小版的冷宮。所以有人說,《台蘋》的政治組是各報最鬱卒的單位。

  • 最長新聞稿不得超過800字,圖文比至少6:4

根據調查,人們看到600至800字就開始眼睛疲勞,失去動力,所以規定最長的新聞稿不得超過此數;同時也根據研究,規定版面圖與文的比例必須是圖6比文4,甚至7比3,與其他報紙文字掛帥相反,因為圖像視覺吸引的閱讀率遠高於文字閱讀。

  • 對社論的處理

中時、聯合、中央、自由4大報傳統上非常重視社論,把社論當作發揚理念、影響政策、黨同伐異、向最高權威表態的工具。中時創辦人余紀忠先生每週固定召開主筆會,匡定言論方向;遇有大事還親自操刀撰寫社論。

其實社論是報紙所有文類當中閱讀率最低的,各報社論原來就不是給讀者看的,而是表態給特定人士及組織看的。有的是寫給台灣領導人看,有的寫給理念相同者供同溫層相互取暖用,有的寫給中南海的共產黨頭頭們看,各報雖各懷鬼胎,同床異夢,但都把社論固定放在要聞版面,以彰顯社論重中之重的角色。

《台蘋》根據讀者調查發現,閱讀社論的人幾乎是所有新聞中最少的。於是黎老闆把社論流動化,不固定版面,隨著版面新聞量安插社論,有如補版用的填充稿(直到晚近在陳裕鑫社長的調整下社論才有固定的窩)。我作為總主筆在閱讀率數據之前也無話可說。好在每次的讀者意見調查會上,我們的「蘋論」(社論)大多受到肯定,分數滿高,才能在唯閱讀率是從的黎老闆斧鉞之下存活。

2021052001
作者提供
黎智英親筆寫下的《台蘋》最初的組織架構

《蘋果》開創了台灣的狗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