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再見了,《蘋果日報》:從創刊待到退休,15年蘋果總主筆的反思心得

再見了,《蘋果日報》:從創刊待到退休,15年蘋果總主筆的反思心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蘋》已隨風而逝,從衝撞台灣辦報的僵固畏權,到狗仔文化與動新聞等創新,他留下的遺產將爭議不休,在《蘋果日報》擔任總主筆15年整的卜大中,又是如何看待《台蘋》的種種?

我想特別談一下狗仔作風或文化。黎老闆高薪召來了一批年輕男生,騎著機車在熱鬧區、色情業區、酒店、飯店、旅館等地24小時輪班巡視,發現有名人出沒,便拿報社提供的精密相機人不知鬼不覺地偷拍下來刊登,舉國嘩然。例如2009年11月被狗仔跟拍到立委吳育昇帶女生上薇閣,第二天炸了鍋,全台灣都在熱議,吳的政治前途就此打住。

狗仔作風也帶動了其他採訪記者的採訪風格,變得主動積極充滿侵略性,因此得到很多的獨家新聞,也獲獎無數,像是冒險臥底酒店,揭發剝削勞工的惡行、羅太太濫用公權力、阿扁的獄中活動、臥底(香港叫做「放蛇」)揭發資源回收及非法流向、踢爆政府汽燃費超收29年,偷全民11億元等等。

這種不給面子的新聞文化固然使爛人們稍微收斂,但也得罪了王公貴冑、貪官奸商。沒有作姦犯科的影視明星的隱私也被爆料,屬於懷璧其罪,對她/他們的傷害《台蘋》難辭其咎。但由於演員們平時享有高知名度衍伸的社會特權,相對地保護他們的隱私防火牆就應該低於一般人,才符合比例原則。

(《蘋果》狗仔訴說新聞背後的故事)

《台蘋》的政治態度

《台蘋》的政治態度也是爭論的對象。黎老闆在開報前對我說,我們不能辦成藍報,也不能辦成綠報,否則就只有一半的人看我們的報,意思是要藍綠通吃。

開辦之後,編輯高層都使勁地壓抑來自藍媒同事們在新聞上的偏袒,也同樣對付來自綠媒的同仁。由於黎老闆是民主反共健將,《台蘋》的色彩在言論、輿論部份自然有點偏綠,但不嚴重,原則是對事不對色。所以藍色的說我們是綠;綠色的說我們是藍,我猜想這是我們比較中立的結果。

讀者非常厭惡藍綠政治,《台蘋》的政治版因而很少;老闆的反共民主理念以及支持台灣的做法,都讓讀者很欣賞,可能也是《台蘋》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香港老闆對台灣的藍綠政治沒興趣,也不了解,反而沒有罣礙束縛,得以客觀、自由。

《台蘋》是我所見最富創新與改革勇氣以及創意的報社

《台蘋》有不少創新發明,適當與否還在爭論:

  • 漫畫入報

為了彌補平面文字的高「厭讀率」,回應視覺圖片時代的趨勢,《台蘋》開始使用漫畫說明新聞。反對者認為有違新聞的嚴肅性,而細節如衣服的顏色可能出錯,影響新聞的準確性。

漫畫的無厘頭趣味妨害了新聞的權威性,人們對新聞的信任度將下跌。此外,用連環圖說明殺人過程,可能引發犯罪意圖者的殺人動機,也誤導青少年的價值觀,把殺人、吸毒等犯罪看成好玩有趣的遊戲。

  • 動新聞

報紙無法呈現,主要用在網路新聞上。新聞事件的人物由美術工作者畫出,或由演員演出,並加以動態處理,使得無論車禍、凶殺、色情等社會案件都動起來,模擬真實,讓讀者產生臨場感,彷彿身歷其境或在旁觀看而更加喜愛蘋果新聞網站。

抗議者的意見與上述畫新聞的批評者差不多,並擔憂會混淆事實與虛擬的界限,讓新聞成為不受信賴的囈語或謠言。

  • 向廣大群眾徵求新聞來源和稿件,使人人都可當平民記者,並給予酬勞

後來形成今天的網路個人記者,全民記者於焉形成,對未來的媒體生態影響深遠。

  • 複製港蘋發明或炒熱的用語,已成為媒體及社會的普遍用語,像是:渣男、勇警、狼師、獸父等

我們可從另一個視野來觀察此一爭議。現代企業能夠成功的要素之一正是創新與發明。突破原有的固態型模,使舊有的固體融化成流動的液態,是企業永續成功經營的祕訣。《台蘋》是我所見最富創新與改革勇氣以及創意的報社。人類如果沒有創新的企圖心,不會有一再進步的電腦、手機、汽車、火車、飛機⋯⋯《台蘋》勇於創新,沒有放棄,是黃昏企業值得珍惜之處,也可能是台灣報業的最後一搏。

在與其他報社文化有著頗大差異的工作氣氛下,《台蘋》的銷售量長期維持第一名。據美國發行量稽核組織(ABC)的記錄,單日銷量最高達71萬9604份(2012年1月15日,頭條是689萬票vs609萬票馬英九連任)的榮耀即由《台蘋》奪得。

《台蘋》當然也有黯黑心靈

當然《台蘋》也有明顯的負面表現、黯黑心靈的一面,包括:打開了窺探隱私的「潘朵拉盒子」,使新聞工作偏向針對個人醜聞的方向。鼓勵自我私人化,而公共領域則相對空白或造成醜聞對嚴肅新聞的稀釋。

《台蘋》助長了後現代各類領域界限的抹去、含混與模糊,典範虛無主義流行,這些雖非《台蘋》開始,但有協力推展之「功」。

缺乏對個人的尊重,也偶而違反法律規範,像是無罪推論和媒體審判。2014年某日,《台蘋》頭版頭條大字標題:「教育史上最大醜聞,32校長判刑污學生餐費」,左上角還畫兩隻手交遞大疊鈔票的插圖,引導讀者先入為主的思路。這些校長就算真有污錢其事,就事論事即可,而如此人格污辱是很不妥當的行為。

《台蘋》已隨風而逝,他留下的遺產將爭議不休。能給予老師和學生一個具體的研究個案,有如捐給醫學生的大體,是有價值的義行。

2021052006
Photo Credit: 蘋果日報
《台蘋》社長陳裕鑫說:「歷史,似乎有一隻無形之手。台灣《蘋果日報》報紙生於疫情(SARS),又止於疫情(COVID-19新冠肺炎)⋯⋯」,圖為2021年停刊號

延伸閱讀

本文經卓越新聞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