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班、小孩停課,如何處理疫情帶來的「遠距焦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試著把權力拉回到自己可以掌握,不要被疫情帶著走。現在這些焦慮是正常的,只要開始慢慢調整,例如可以先把環境打理好,讓自己有良善的工作、學習環境。特別是趁自己放假的時段,給自己一個規劃的時間,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文:陳伯彥
在5月中旬,突然疫情爆發,是台灣自去年疫情進入開始最嚴重的一次。最近每天的本土確診人數往往都以百位作為計算的單位,令人感到焦慮。同時,政府開始施行許多限制,其中影響最大的事情,不免為學生的停課不停學,抑或是大學端的遠距教學。以下,讓筆者從政府、家長、學生面,試著討論其焦慮並該如何排解這個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
最難處理的焦慮是無法預測
疫情的升溫,是沒有預告的。也正是如此,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準備,更何況是教育層面。一般大家熟悉的教育環境,是在規定的時刻,進入實體的教室空間,有著適合的讀書環境並伴隨著老師於台上傳授知識,但此等樣貌在網路、虛擬上卻有著眾多不同並且影響著。在此股疫情風暴之中,沒有人有預備心態,所以我們的焦慮會逼問著自己,我該怎麼辦?
先降低傳播的範圍所以停止到校上課
作為改善、阻止疫情的政府,在爆發的當下只能先以疫情的處理為優先。想當然爾,緊急停課的當下,政府所能提出的配套方案並不完備。畢竟對於政府而言,當下並無心力再去專責處理相關教育的事務。
在價值的排序上,筆者認為這沒有太大的爭議,畢竟相比於學習新知,身體的健康確實來得更為重要。但,筆者也確實認為在後續的處理上,政府的作為並沒有太大效益,流於簡單一句遠距學習,提供線上學習網址,事實上對學生而言更有可能造成學習空窗期的危害。

我能邊工作邊陪伴小孩嗎?
從家長面來看,所有的托育場所、安親班、學校全部停止了,對於雙薪家庭來說,會造成另外一種的焦慮,而此等焦慮就算是待在家中工作,也無法排解。就筆者的觀察,有三個問題需要被討論。
首先,所有有關資料都在辦公室,就算在家上班,也有可能須留幾天到公司處理相關工作,那這個時候若小孩只有小學、幼稚園的就學年紀,該如何照顧?
其次,就算可以完全在家工作,多數的會議可能還是需要遠距討論,若小孩這時有任何需求,該如何即時離開會議,馬上處理?
最後,並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在家工作,例如實體店面的服務業,若離開工作場所,視同無法營業的狀態,就算政府有給予相關法令作為配套措施,也無法避免老闆需短暫歇業,而造成留職停薪等狀況。 所以,家長的焦慮,主要徘徊在工作與照顧兩者間產生失衡,並無法去協調。
你的書桌離你的床多近?
而此政策,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特別是學習的環境。筆者想先排除技術上的困難問題,只談空間的影響。在家庭的空間設計,小孩的房間一定會有書桌,但學生通常無法在家中妥適讀書的原因,源自於房間之所以稱作房間,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休息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在沒有按表操課的安排下,學生早已視停課不停學為放暑假的開始,根本無心於讀書。所以,一切取決於學生的自制力。
平凡無奇的鐘聲消失
另外一個改變,是鐘聲消失了。工業化進程所講求的效率來源,即是對於時間的管理與掌握。而學生在學習的環境中,是以鐘聲作為提醒的功用,提醒上、下課甚至是吃飯。於此,突然在隔天被告知需在家學習,頓時間所熟悉的環境——時間被打破,對於規律的時間安排轉變為自我控制,出現不適應而引發的焦慮,讓學生開始在內心認為無所謂,也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惡化。

操作遠距教學的不熟悉感
這邊筆者想先分兩類族群討論,一者為國高中生,另一者為大學生。先討論前者,在國高中生的族群當中,除高中端可能許多有使用遠距教學的經驗,對於年紀較小的學齡兒童,多數會認為電腦或平板的使用為消遣目的,而非學習目的。於此,該如何使用視訊軟體,包含如何發言、操作簡報等等都非平常課堂上所使用,故在學習上可能因不熟悉而產生害怕、不安感。
對大學生上述的問題可能較為和緩,但要面對的是授課教授不諳使用遠距教學,起因於多數教授年數稍長,在面對科技使用上尚須時間學習。此外,若大學生是在外租屋,環境上可能也非適合讀書,甚至身處惡劣的學習環境。
按部就班調整
試著把權力拉回到自己可以掌握,不要被疫情帶著走。現在這些焦慮是正常的,只要開始慢慢調整,例如可以先把環境打理好,讓自己有良善的工作、學習環境。特別是趁自己放假的時段,給自己一個規劃的時間,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最後,記住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願疫情好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5-26 香港疫苗「打不完」計劃捐出,法新社:市民對政府信心低落
- 2021-05-26 無論經濟、民生或防疫,只要有一點點不好,膝蓋不好的人就容易動搖
- 2021-05-26 在家上班、小孩停課,如何處理疫情帶來的「遠距焦慮」?
- 2021-05-26 隨著本土疫情升溫,台灣重回中國「疫苗外交」進攻的最前線
- 2021-05-26 指揮中心確立「解除隔離」標準:確診發病達10天以上、Ct值30以上即可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