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財務自由」需要多少時間?儲蓄率&所得替代率是兩大關鍵因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你現在30歲才開始儲蓄投資,假使儲蓄率是40%,則你將在56歲就達成FIRE,比一般人的退休年齡65歲提早了9年,只要透過提高儲蓄率這件事情,就可以大幅縮短完成財務自由的時間,是你能控制的變因底下最強而有力的關鍵。
財務自由或者說是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儘管是個非主流的財務運動,但卻在世界各地漸漸引起不小的響應,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民眾以財務自由為他們的投資終極目標。只是對於大部分的讀者來說,每當聽見財富自由或是提早退休相關議題,儘管許多人心之嚮往卻總覺得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然而,想要達成財務自由真的有想像中的如此困難嗎?想要達成又需要花多少的時間呢?
在本文中,我將告訴你一個深深影響達成財務自由時間的關鍵性因素。
儲蓄率
所謂的儲蓄率,指的正是每個月存下來的金額 / 每個月的收入。
例如阿華的月薪3萬元,每個月3萬元扣掉房租、吃飯、交通以及其他雜項費用後剩下6000元,儲蓄率的計算會是6000除30000 = 0.2 = 20%,相當於阿華每賺五塊錢就有一塊錢可以存下來當作未來的花費。
阿華的儲蓄率是20%,那你的儲蓄率是多少呢? 在繼續往下讀文章之前不妨先試算看看。
但在我們聊儲蓄率與財務自由的關係以前,先讓我們回想一下,如果要了解完成財務自由所花費的時間,我們必須要知道財富自由的數字才能藉由計算得到完成的時間,而計算FIRE目標金額的公式可以從達成財富自由(FIRE)需要多少錢?得知,但是在本文,我將不透過財富自由的數字來計算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改從另一個角度來計算,而使用的詞就是所得替代率。
什麼是所得替代率?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所得替代率(Income replacement ratio),指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例,這是什麼意思?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現在的平均月收入是5萬元,在退休之後假使擁有每個月3萬元的可支配金額(勞退、勞保或是任何的被動收入),則所得替代率就是30000 / 50000 = 60%。如果想要擁有100%的所得替代率,則表示在退休後需要擁有相同每月收入,也就是5萬元。
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則是退休後每月收入是否能維持生活水準之關鍵。
當所得替代率越高,則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越高,反之,當所得替代率越低,則退休之後的可動用的收入會就越低,將大大影響生活的水準。
經由以上的說明,你應該了解所得替代率的涵義以及對於生活水平的影響,接下來讓我們來瞧瞧這與財務自由有什麼關係。
財務自由需要多久時間?
在下方的表格中,總軸是所得替代率,橫軸是儲蓄率,中間的數字則是代表需要花多少時間(年)達成財務自由的時間,此計算採用4%的提領率評估目標金額,以及預期6%的投資年化報酬率計算統計而成。(此數據是從資產0開始算起至達成的時間)

什麼決定於你的財務自由的時間?
如果你現在的儲蓄率是20%,並且將其儲蓄的資金拿去投資,希望未來的所得替代率有60%,根據此表格你需要28.5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也就是說,預期退休所得替代率60%的情況下,月收入是1萬元且每個月投資2000元所需要的時間,會跟月收入5萬元且每個月投資1萬元所需要的時間是相同的28.5年,因為兩者的儲蓄率以及所得替代率都是一樣的。
財務自由,關鍵提點:儲蓄率幾乎主宰一切
如果你的儲蓄率只有5%,想要達到100%的所得替代率你需要花到57.4年的時間,以一位24歲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必須要工作到81歲才能退休,聽到這邊我想大部分的讀者應該就想放棄了。
因此,想要讓抵達退休的時間提早,你必須從提高儲蓄率下手,這是無庸置疑的。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家庭儲蓄率,平均而言是20%,在20%的儲蓄率底下,想要維持100%的所得替代率,需要35.8年,此24歲年輕人完成的時間差不多是60歲,跟法定退休年齡(60-65)差不多。
保持與大家差不多的儲蓄率,代表退休的年齡也會差不多
所以你應該可以猜到,對於那些能夠提早退休達成財務自由的理財族,難道他們的儲蓄率與眾不同嗎?
沒錯,能夠提早退休達成財務獨立的理財族們的儲蓄率通常都是40%以上,是台灣家戶平均儲蓄率的兩倍以上,這個數字需要一點方法與自律才能夠達成。

然而高儲蓄率的影響真的有如此巨大?我也可以藉由提高儲蓄率提早達成財務自由嗎?
看看以下的例子說明,你就知道是可行的。
儘管你現在30歲才開始儲蓄投資,假使儲蓄率是40%,則你將在56歲就達成FIRE,比一般人的退休年齡65歲提早了9年;此外,如果你再將儲蓄率提高至60%,則只要50歲左右就可以完成,又可以再足足少了10年。只要透過提高儲蓄率這件事情,就可以大幅縮短完成財務自由的時間,比起未來許多的不確定性,儲蓄率將是你能控制的變因底下最強而有力的關鍵。
儲蓄率對於想要提早退休(財務自由)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所得替代率不一定需要100%
回過頭來,我們來思考一下關於所得替代率這件事情吧。
對於一位目前正在累積資產道路上的投資人來說,現在每個月的收入並非100%都拿來支出,是吧?因為不管是儲蓄率是5%或是20%的投資人,都不會將所得100%拿去支出,這樣才有盈餘可以儲蓄投資。
而這句話背後帶來什麼重要涵意呢?
退休的所得替代率並不需要100%,是可以下降的
對於懂得理財的讀者來說,30%算是很高的儲蓄率了,這也代表著,他的生活支出相當於是70%,如果在此生活支出的環境下你甘之如飴,那讀者可以將退休的所得替代率改為70%來計算。
就以一位30歲其儲蓄率30%的年輕人來說,原本追求的是100%的所得替代率,但實際上可以調整成70%的所得替代率即可,而達成的時間也從29年從縮短至25年,足足省下了四年的工作時間,提早四年完成財務目標,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情。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