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織在裏面: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會編織的族人逐漸突破傳統泰雅編織母傳女的gaga規範,開始在復興區及外地授徒、協助政府公部門推動開班,及親族邀請傳授編織技藝,使原住民族間的跨區學習與交流益加頻繁。
文:陳英任(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我是泰雅族的女人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必須要會編織
先生的衣服、小孩出生的包巾、背兒帶
女兒的嫁衣,親自為她織
咚咚咚(地織機的聲音)
這一生 我是泰雅族的女人──復興區泰雅編織工作者
泰雅族的傳統生活為男子狩獵、女子織布。泰雅婦女在出嫁前,隨家族年長女性學習織布,才有資格紋面與結婚。善織的婦女在族裡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受到族人尊敬,死後才能走過彩虹橋,回到祖先懷抱。然而,她們在日治時期原住民族被禁止、被迫或放棄織布。
筆者訪談中曾有耆老回憶道:「日本警察聽到咚咚咚(聲音)就衝進來,看到織布機上的圖樣,直接用剪刀剪掉已經織好的布。阿嬤就哭著說再也不要織了,那種感覺就像突然被剪掉寶貴的頭髮,怎麼可以!」這一禁更在國民政府時期的各項山地教化與同化政策,以及資本經濟擴張和主流文化影響,使泰雅族傳統編織文化的生活在近代消逝/隱藏將近一甲子甚至百年之久。
跨區的編織傳承
進入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視野後,編織以「文化象徵」之工藝面貌重新回到原住民的世界。以桃園復興區為例,編織工藝在90年代(2000年代)的「多元國家文化建構」背景下,重新被建立起來。當時「復興鄉」結合了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包括教育部、原住民委員會、桃園縣政府、復興鄉鄉公所,以及動員鄉內各個國小、國中等,為泰雅族母語和織布文化的傳承而努力。
同時期因原住民族議題逐漸獲得政府重視,泰雅族人漸漸重新接觸並開始學習傳統編織,紛紛至外地,透過政府開班授課或親族私下邀請進行跨區學習。會編織的族人也不侷限於傳統泰雅編織母傳女的gaga[註]慣習,開始在復興區及外地私下授徒、協助政府公部門推動開班,及親族邀請傳授編織技藝,使得原住民族間的跨區學習與交流益加頻繁。
在訪談過程中,受訪的編織工作者帶著她的織布機,請先生開車小發財車不遠千里從宜蘭南澳來到桃園復興區學織布。由於父親是泰雅族人而母親是外省人,因此成長過程不會織布也無人可學。長大後嫁到南澳才開始領略傳統織紋之美,透過介紹先向花蓮太魯閣族老師學習基本技法,接著回到桃園嘎拉賀部落深入學習泰雅圖騰編織。同時,她也開班教授泰雅編織技藝。
從在地需求與全新的網絡關係來重新思考編織的傳承,這新的在地社會關係涵蓋了泰雅編織不外傳的傳統,與「社會關係的空間再組織」的文化建構過程。泰雅族婦女離鄉去學、去教,進行突破傳統慣習的跨區編織傳承,在師徒傳授、親友邀請、開班授課教學、創新設計與商品等文化協商過程中,造成社會關係的空間再組織,交會了不同層次空間所構成的網絡。
- 桃園市復興區編織工作者(A01-A06)編織傳承網絡的空間社會關係:

- 桃園市復興區泰雅編織工作者(A01-A06)私領域傳承網絡圖:

對編織文化的認同,逐漸大於她們之間的不同
「其實人家(外人)有意願想要請我們教,我們就願意教,像是一般協會啦,都可以。」「像我以前去國小教小朋友,我媽媽就罵我,說我怎麼可以傳給別人,但我還是教啊,那我之後就慢慢轉變她的觀念,去示範教學的時候也帶著她一起,也讓她知道我們泰雅織布文化的榮耀。」
這群50多到70多歲(1950-1970年代出生)的桃園復興區編織工作者,是目前部落中精於編織的薪火傳承人,已成為親友口耳相傳邀請、私下授徒以及自己舉辦編織活動的文化課程,或經由政府計畫開授編織技藝班的老師。在跨區學習、交流與創新益的運作過程,使得復興區編織形成了多樣與雜糅的地方,朝向一個新的「外向」、「進步」和「地方的互動界定了地方的獨特性」的動態特徵。
泰雅婦女說:「把生命織在裏面」,運用傳統圖騰與設計的元素,串起了現代的服飾,而隨著泰雅編織成品在經濟市場的能見度越來越高,泰雅編織工作者在傳統文化中,也支持了各自身分的存在。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對編織文化的了解,與重新學習後的再認識,一方面主動地學習傳統泰雅編織,提升自己的技藝;另一方面則協商著傳統與現代編織,並透過經濟市場需求來支持傳統編織的延續。
因此對他們來說,成為且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對編織文化的認同,大於她們之間的不同(族群的差異),「集體表象」了文化身分與協商後的認同。於是,原住民族傳統編織文化已不僅是過往所描述的靜態客觀存在,而是「執著持有者(原住民族婦女)」或「分享共負者(泰雅編織工作者)」在其意義情境中,所形塑的一種我群、顯型文化(expressive culture)共同體。
當原住民族編織轉向成為物質文化的載體,「編織工作者」的主體能動性再組織了文化傳承的空間關係,跨區映照出文化差異與交流、傳統與現代、生活與生計、協商與互利的共同體。這是一種活躍、可發聲的場域,擅織的族人在其中重新「編織」文化。
註: gaga在泰雅族社會中意味著慣習規則。泰雅族人將織布工藝視為媒介,做為一種gaga的載體,遵守規範、敬畏祖靈,並且織布不純然做為遮蔽肉體及禦寒保暖的用意,不僅與社會制度、祭儀儀式、禁忌規範相呼應,而更可以反應出其社會組織的形成、男女分工的特性、族群認同的表徵、傳統美學涵養的特殊性(見李莎莉,1998)。
- 想瞭解更多泰雅編織文化空間社會傳承的生命故事,請參閱: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66期的文章「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
推薦閱讀
本文經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台北)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