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氣候變遷、水資源不足成為事實, 台灣民眾還缺的是……?

當氣候變遷、水資源不足成為事實, 台灣民眾還缺的是……?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1年,除了Covid-19疫情依舊牽動所有人的注意力,另外一個讓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的,還包括了極端氣候的威脅——不管是氣溫突然急凍或驟熱,或是最近讓人超有感的缺水議題,毫無疑問,環境變遷不再是遙遠的北極熊或哪個太平洋島國即將滅頂,而是將我們每個人的現在與未來,緊緊繫在一起……

文:許月苓

4/22世界地球日,比想像中還要接地氣!

不管是台灣官方部門倡導「永續環境」政策,或是近年來成立越來越多強調企業責任的「社會企業」,此外更有無數如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或團體,致力於讓更多人看見環保問題。在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台灣SDGs 2021網路大調查中,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全部含括平等、多元性、互助意涵等17個項目裡,台灣民眾認為最重要的前五名,其中就有三項與環境議題息息相關,而「氣候行動」更是拔得頭籌,毫無疑問,台灣民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十分熱烈。

與此相應,也有越來越多公部門或公司團體紛紛響應「世界地球日」,在4月22日舉辦相關活動,加入認同保護環境價值的行列。地球日在今年邁入第51屆,這項活動的特色不僅在於跨越國界,也被稱作是串聯世界、最大的公民行動。台灣自然也不會從中缺席。

台灣網民認為最重要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Picture1

人們唯一確定的是「我不確定」

但台灣網民對環境問題了解有多少呢?進一步來看,調查壓倒性的顯示絕大多數網民認為「氣候」對台灣、對個人的意義均屬重大,但相對卻也有四成受訪者表示對此議題並不熟悉。我們可以發現,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需求或生活品質下滑,著實令人「有感」,我們也的確生活在一個環境似乎更敏感脆弱,我們需要做更多事、買更多產品來防護健康,但效果卻不見得完全盡人意的「風險社會」。雖然感受頗深,但對於該做些什麼、或實際上個人能造成什麼改變,其中還是缺乏一條至關重要的線連結起來;此外,要進一步花心力了解環境議題所牽涉的複雜利害關係,對於生活忙碌、步調緊湊的一般民眾而言,要能通盤消化之後,評估利弊再做出選擇,還是有些難度門檻的。

Picture5

意見精英行動的力量,刻不容緩

但這正是當代「自媒體」與社群的長處之一。當我們一想到要推廣社會議題,頭一個依循的想法可能都是與藝文活動、視聽娛樂產業等軟實力結合,所以經常會變成舉辦「OO徵文比賽」、「OO路跑」或是「OO大使」等活動,這些活動行之有年,老派且的確有效,但稍嫌可惜的是沒有掌握到今日社會的精髓,也就是分眾特色與社群活力。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有高達九成的意見精英,願意以行動支持SDG目標,而這正是我們能深入著力之處。

因為要將每個人對生活的「感覺」,成功「轉譯」為能夠言說、能跟大眾分享,甚至能讓人感同身受;更不用說希望達到有品質的公眾討論,或者採取行動等。這些議題錯綜複雜的環節,其實都很需要不斷有人分享經驗,以及進一步條理分明的分析利弊,讓大眾能夠更清楚每個人在每一次看似微小的選擇背後,積沙成塔形成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台灣網民對於永續發展願意以行動支持的比例

Picture3

透過推廣,讓地球環境更好!

意見精英不只存在於娛樂產業,也不限於特定KOL,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推廣,結合民眾需求與傳播媒介,讓意見精英的觀點能夠發酵、滲透,持續發揮影響力。發掘生活周遭被埋沒的題材,再用出乎意料的手法呈現,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也是現在傳達資訊理念的潮流。文章論述與影片是台灣民眾目前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管道,若能夠仔細分析優缺利弊並傳達「行動選項」,就能讓閱聽者清楚知道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又該如何行動。舉例而言,像youtuber用影片記錄自己在一周內、不知不覺用到的塑膠,影像不僅帶來最直接的震撼,更因為是親身實踐,更讓讓觀者感同身受,也鼓勵每個人分享自身經驗,並身體力行「減塑」。

重要的是,不管我們身處哪個領域,都能找到「對環境更溫柔」的方式,哪怕是多麼細小甚微的改變。「#地球環境日」集眾人之力,就能創造更多的可能。雖然是老梗,但「永續發展」著實缺你不可!

台灣網民接受永續議題資訊的形式

Picture6

責任編輯:黃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