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勒令停業、不見紓困配套:八大違規營業是「死要錢」還是「需要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除了讓勒令停業有法可循,並沒有同時「超前部署」訂定停業時的各個產業的紓困辦法,若沒有紓困辦法作為配套,那些被政府第一時間下令,放棄經濟收入「共體時艱」的酒店從業者,難道不委屈嗎?
文:徐豪謙
5月25日,陳時中在定期召開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上,為染疫的基層員警哽咽,斥責在疫情升溫期間,仍偷偷營業的八大業者。然而,無視禁令依然私下營業的八大業者,真的單純是不怕死的老鼠屎,還是有無法共同「相忍為國」的隱情需要被理解呢?
一、姍姍來遲的紓困方案
無論是去年的四月酒店陪侍工作者確診,或是今年5月疫情突然爆發,酒店被勒令停業往往都是雷厲風行,從業者們——包括酒店小姐、酒店小姐經紀人、媒合酒客至酒店消費的業績幹部——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緩衝時間去計畫停業期間的經濟來源該怎麼辦。
去年4月酒店勒令停業不只缺乏法源,且沒有提供配套措施紓困,直到民間團體不斷呼籲政府必須給予酒店從業者紓困方案,政府才在2020年5月6號,開放酒店陪侍工作者申請紓困金。直到五月下旬,在落實體溫檢測、酒精消毒以及實名制的前提下,才開放酒店酒店復業。
二、違規營業是「死要錢」還是「需要錢」?
去年4月初到5月底這段強制歇業期間,有沒有業者繼續偷偷營業,當然有。
去年勒令停業期間,我陸續收到一些消息說還有少數地方可以媒合酒客/小姐前往消費/上班。我到了業界友人給我的地址之後,聯絡上了接頭的人。從一個不起眼的鐵捲門進到了地下室。幾個業界的「哥」,在指揮中心宣布勒令停業之後,倉促地接手了一間鋼琴酒吧。相較於一般酒店最少都有20幾個包廂,這裡只剩四、五個包廂可以接待酒客,能來這邊上班的小姐數量也有限,基本上沒有人脈是沒辦法把小姐塞進來的。
就這麼幾個包廂,能賺到的錢其實很有限,其實對這些「哥」來講,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硬要賺這個錢,但小姐們需要。「你不能讓妹妹一直都沒有地方上班啊,你說現在都不能開(業),我如果一個月支援我下面的妹一個人三萬塊,十個妹我一個月就要支援三十萬出去,這對我也是很緊繃。」

會進入酒店業工作的小姐,有不少是有債務困擾,需要挖東牆補西牆的人。會進到酒店陪侍產業工作,多半也是因為酒店業的經紀人或經紀公司,願意提供無息借款,小姐再從上班的薪水慢慢還。可以說,進入酒店產業的陪侍工作者,不少都是一窮二白,沒有任何餘裕可以跟大家「共體時艱」,反而相對是需要被社會安全網接住的經濟弱勢。
但我們的社會乃至於政府,並沒有想要接住這群人。只有酒店業願意成為這些弱勢群體的安全網,唯有業界上位者在去年勒令停業期間,自行組織、自力救濟,冒著風險偷偷營業,才為經濟相對弱勢的酒店小姐們,撐開了一絲絲的生存空間。
三、酒店業內也曾相互勸誡彼此共體時艱
今年,5月14日公告雙北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各大酒店只可以營業到5月15日早上8點。指揮中心表示預計5月28日解除第三級警戒。
因為有宣告預期解除停業狀態的日期,若有業者在酒店業相關臉書社團招攬小姐去上「私台」的話,不少同業都會攻訐貼文者,表示忍耐兩週,等疫情穩定之後,大家再一起全面復業才是正道。但是5月25日,指揮中心宣布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並且以許多國家過去一年的情況來看,這種封鎖期限,有很高的機率會一延再延。指責他人招攬小姐坐私台的聲浪,也就漸漸小了起來。
四、一年過去:只見停業標準,不見紓困配套
從去年酒店出現確診案例,到今年5月疫情升溫,兩次的勒令停業,間隔了一整年的時間。
一整年過去,政府除了制訂出一套相對明確的分級制度,讓勒令停業有法可循之外,並沒有同時「超前部署」,在設立停業標準時,也同時積極訂定停業時的各個產業的紓困辦法。沒有紓困辦法作為配套,卻要指責八大業者違規營業之情事,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政策殺人、官逼民反嗎?

當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為基層警員抱屈,但那些被政府第一時間下令,放棄經濟收入、「共體時艱」,卻沒有得到任何幫助的酒店從業者,難道就不委屈了嗎?(編按:原文於寫作於5月26日,行政院於5月27日下午才宣布將推出「紓困4.0」方案,且最快6月3日才可能上路)
五、疫情期間生成的各種產業互助網絡,有酒店小姐的位置嗎?
疫情升溫下許多產業都受到巨大的衝擊。台灣社會也迅速形成各種互助網絡,協助的餐飲業者以外帶/配送的方式維持生計,幫助農民銷售滯銷的菜,但有誰要來幫助同樣受到衝擊的酒店小姐?
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為警政人員鼻酸哽咽,但酒店從業者們,又有誰會來為他們流一滴同情的淚?如果有安樂日子可以過,又有誰想在這個節骨眼,被冠上「防疫破口」、「老鼠屎」等罵名,在夾縫中求生存呢?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5-29 COVID-19病毒源頭之爭:專家怎麼看「武漢實驗室洩漏假說」?
- 2021-05-29 你覺得口罩的哪一面比較髒?內側還是外側?
- 2021-05-28 只見勒令停業、不見紓困配套:八大違規營業是「死要錢」還是「需要錢」?
- 2021-05-28 COVID-19死亡人數超越新加坡,台灣可參考新加坡的抗疫經驗
- 2021-05-28 今日新增297例本土確診、校正回歸258例,單日死亡人數19人創新高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