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火神的眼淚》:社會的歲月靜好是有人負重前行,英雄其實更像殉道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銀娟導演透過《火神的眼淚》點發的,有關改革的星星之火,方能繼續燃燒,穿透體制的箝制,甚至抹開烏雲,帶來曙光,縱使緩慢,小小的挪步也讓改變成為可能。
文:癮君子 Movie Addict
(內文有雷,可先收藏文章觀影後閱讀)
褪去披風的英雄,也不過是個常人
在火災發生時,社會上有著一群人,向著所有人的反方向在衝,火場越熱,他們的心就越沸騰,縱使溫度不斷攀升,面對讓人本能畏懼的橘紅,內在的磅礡,不減半分,渾身散發出視死如歸的執著,只因背負了崇高的使命還有生命。
即使如此,進出火場的英雄,脫下制服,也有各自的苦惱、委屈、不安與焦慮,會累,更會沮喪。或許,英雄兩字看似帥氣,但其中也夾帶著不合現實的理想與期待,使得英雄光環反而變成壓迫人的光牢,如同枷鎖一般,銬鎖住滿載的心酸。
雖然台灣常以英雄來形容這群辛苦的消防員,但就劇中所示,他們更也像是殉道者,全心奉獻自我,不單是生命,更包含了生活,有些人因此不敢投入一段關係,或是跟家人有所隔閡,甚至因此失去了家庭。
可是,這些犧牲不一定能被社會看見或看重,部分的人還認為是理所當然,一句不爽不要做,就想打翻掉他們的披荊帶棘,卻忘了社會的歲月靜好,往往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回到英雄形象的束縛,聚焦來看,最受影響的角色,無疑就是張志遠,他懷抱著贖罪的心投入救火專業,只為補償救不回哥哥的缺憾,他承諾或說說服自己,只要能救下999人,就能彌補過錯,放下超重的愧疚與罪惡。
只不過,這一場贖罪之旅,卻比他想得要長要遠。甚者,有關於英雄的完美形象,讓他越走越緊迫,磕磕絆絆之下,說不出口的內在創傷,加劇成難以安撫的幽魂,不斷抽離人的專注力,導致散發溫暖的陽光男子,困失於冰冷且抑鬱的迷途。
假若刨開志遠的創傷,可以發現,其核心不僅在於失落與歉疚,更還包括無能為力,由此可見,志遠成為消防員,不只因為要贖罪,對他而言,消防員的英雄形象,也填補了長久以來的空缺,讓他終於不用束手就縛,擺脫無力感的折磨。至此之後,這一張英雄的面具,也讓志遠走了好久好遠,他也一度以為,能夠以此揮別過往的烏暗。
也因此,就算親友不斷勸說,英雄的面具還是讓他無法說丟就丟,雖然假裝沒事無法拯救自己,至少不會拖垮自己。可若揭開內在創傷,就像跳入深淵,再次變回無力的小孩,這是他不敢走入的死巷,畢竟,沒有人會想矛盾地衝入自己的地獄。
可惜現實不如想像美好,就像宿命一般,變成英雄,不代表全知全能,救不下人的無能為力,依然接踵而來。到頭來,全知全能的追尋,終究還是心靈虛構出的解方,不踏實也不現實,就如飄忽不定的幻夢,只能暫時蒙騙自己。
或許冥冥之中,因應志遠的放不下,過往的創傷,就像羅盤一般,總是會指引他繞回無能為力的情境,即使不做消防員,生活仍然會把無力塞到他的眼前。爾後,要擺脫無能為力的追逐,透過生離死別,志遠明白只有坦然接納走不出的困頓,才有機會緩住胡亂向前衝的自己。
換言之,志遠真正需要的不是成為英雄,而是脫下完美皮囊,迎接脆弱與不堪,才有辦法清掉化膿,不再因為創傷而感染,而隱隱作痛,浴火重生之後,志遠也才能繼續佩戴著鳳凰的標誌,出生入死。
以此切口,《火神的眼淚》藉由志遠闡明消防工作可能面臨的挑戰,不能光靠鼓勵、嘉獎或榮耀就能解決,誠如邱sir所說,心理素質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可這也不代表消防員不能有心理創傷,而是受傷之後,也得記得好好療癒,運用親友或是心理專業來處理。
至此,惡火撲襲之時,就算曾經受過傷、跌過跤,內心也不會跟著慌亂,本被烏雲密罩的人生,更也因此,獲得微小卻堅毅的曙光。
救人之前,或許得先自救。

披風之下的傷痕累累,無法細數的心酸血淚
前文聚焦於志遠來討論,但不只他帶著悲愴的未盡事宜,不同的人,也都背負著各式的痛苦與掙扎,延續英雄的形象來談,同安女俠子伶就因性別,總是遭受冷言冷語,劇末一句,我也想活出自己,就在強調,即使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威壯武猛,子伶仍然要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羚羊還有社會,多做一點什麼,直到此時,子伶也才走過自己的心結,不再為了賭氣而活,而是為了自己。

子伶的賭氣,來自於從小到大的比較,母親把所有的不幸都轉嫁到她身上,藉以逃避不被人愛的事實,縱然辛苦拉拔子伶長大,但毒性的養育,也讓子伶失去了自我,只能活在母親的失望中,反覆咀嚼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或說不被愛,對比於志遠,這又是另一種無能為力。子伶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別,也無法改變他人,或是母親對於自己的不滿與偏見,殘酷且尖銳的不被期待,就是她不分晝夜要對抗的日常喧囂。
即使活出自我,總要承受世人的白眼,可子伶寧願被世界遺棄,也不要被自己厭惡,只不過,就算理智堅定這份選擇,心理還是因應不平衡,近乎要走不下去。直到羚羊出現,她才越活越踏實,原來被世界鄙棄的自己,還有人願意傾聽、珍視與支持,這份滿足,即使羚羊走了,也依然陪著子伶,讓往後的前進,都交疊著羚羊的影子。

如果說子伶是受限於性別框架而喘不過氣,邱sir則是受限於家庭責任而窒息。
沒想太多的工作選擇,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邱sir漸漸發現其中的意義,在一次次的掙扎中,他體悟到不只自己在救助的過程中,為他人埋下希望的種子,自己也透過救助這件事,獲尋天命與意義的結果。
他深愛著家人,但無力兼顧家庭,無可奈何,就只能放手讓愛走,這無關對錯,若要說真正的問題癥結點,或許就是托育制度上的不完善,導致他必須面對,家庭或是使命的殘酷二選一。
最新發展:
-
【2022電視金鐘獎】戲劇類完整得獎名單:《斯卡羅》戲劇節目獎,陳亞蘭男主角獎,謝盈萱女主角獎,《華燈初上》全軍覆沒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莊絢維、陳冠仲以《逆局》獲得戲劇節目導演獎,深耕懸疑犯罪類型片備受肯定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從死亡之組脫穎而出,《茶金》李杏拿下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陳亞蘭帶出的性別討論:女性導演的困境與突破,台灣影視產業足夠多元嗎?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賽前觀戰重點:吳宗憲與曹瑞原隔空交火,台劇爆發年誰能從死亡之組勝出? 5月前
-
2022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茶金》16項大獎領銜、陳亞蘭入圍男主角成熱議,評審團主席:遺珠真的太多了 6月前
-
《火神的眼淚》:從佛洛伊德談張志遠的創傷與歇斯底里症 1年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