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台灣的「移工政策」可以做哪些改變?

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台灣的「移工政策」可以做哪些改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談論外籍移工議題時,對於仲介的存在我們經常會抱持著較負面的想法,但面對全球化的勞動市場,在輸入國和輸出國之間,還是需要有人力來協助協調的,講者提到有許多大型的仲介公司是想要長期經營品牌的,也一直在合法的範圍內經營公司。

編按:本文為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與社會參與中心於5月14日主辦的「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演講紀錄,講者為自由作者簡永達。

文:顏晶潔​|攝影:廖映彤​

近年來高齡化、少子化越演越烈,各國勞動力明顯不足,為了因應國與國之間的搶工競爭,各國陸續推出了對應的政策,來吸引勞動力的流入,因此在過去四年間,我們熟悉的移工故事與遷移路線都發生了劇變。​

​勞動市場的推力與拉力

進入日本工作的外籍勞工能夠受到基本薪資的保障,而且勞工的仲介費和訓練費均由雇主支付,工作五年後,考取特殊技能簽證,就能換取永久居留權。雖然台灣是越南第一個合作的勞力輸出國,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越南設廠,使得越南的經濟快速進步、高等教育的擴張,這種種的因素導致越南的勞力輸出下降,而且想要出國的工作的人,也會偏向選擇到日本的高科技產業學習,而不再是選擇來台灣的代工廠工作,也因此台灣的傳統工廠開始面臨了缺工的問題。​

台灣政府對於外籍移工是採「限業(行業)限量(人數)」的制度,在政策初期因為限量的制度,台灣掌握了配額,有較大的尋租能力,也因此越南仲介為了順利出口勞動力,願意付錢給台灣的仲介。反觀,近年來國外來台的外籍看護工供不應求,國際移工市場逐漸地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勞動輸出國的談判力量越來越大,也因此輸出國開始越來越重視人民到國外工作後的人權問題。​

人權大浪的來襲​

責任商業聯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RBA)是一個致力於改善全球供應鏈中的社會環境和道德條件的非營利性組織,他們每一年會針對工廠的勞工、健康安全以及環境的部分來判斷一個工廠是否為合格工廠,而該組織認為,所有的外籍勞工都不應該為了要到國外工作而付錢,或是需要透過加班才能還清債務(仲介費),並且不能自由的轉換雇主,因為以上的現象都代表了來到國外工作的移工沒有工作的自主權。​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廠加入RBA,因此身為國際代工廠的台灣也開始被要求要達到RBA的各項準則,其中也包括了「零付費政策」。雖然一開始有許多工廠雇主會覺得國際大廠不顧他們的死活,零付費的政策會讓他們的成本大大的增加。但也因為零付費政策的推行,讓雇主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將聘僱權外包給仲介,也讓廠商開始斤斤計較自己需要支付的錢。​

​以電子廠為例,他們願意實行零付費政策的原因是,如果成為了合格工廠,那他們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而且外籍勞工的逃跑率也會下降。因為RBA的介入,由上往下的迫使台灣廠商更仔細地調查台灣仲介和海外仲介的會計帳,而國際移工市場也逐漸轉變成零付費和直接聘僱的趨勢。​

​取消三年出國一日政策

取消三年出國一日,以及仲介業者每月只能向每人收取1000至1500的仲介費,這些規定都降低了仲介業者的收入,也因此業者開始尋找其他的賺錢方式,講者提到他在準備報導的過程中就發現,近年來仲介業者的牌照許可數一直遠遠的超過實際營運數。​

這是為什麼呢?講者以殭屍復活術來形容此情況,意思是有些不肖的業者他們會向移工收取高額的仲介費,然後等到被發現要被罰錢時,就停業然後換牌經營,這樣就可以在高度分化的仲介市場中繼續做下去;也有些業者會轉向以規模經濟的方式經營,雖然每個人只能收1000至1500的仲介費,但當成本固定了,收入也就增加了;而有些大型的仲介業者開始轉向蓋移工宿舍,想要轉型為以宿舍來賺取收入,但不論是轉型成規模經濟抑或是蓋宿舍,在初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也因此可以推論,在未來,小型的仲介業者可能會慢慢地消失。​

188003767_236657714884561_66278212176953
Photo Credit:廖映彤​
「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講者簡永達
185779953_236657768217889_53425788933842
Photo Credit:廖映彤​
「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演講

​結語

在談論外籍移工議題時,對於仲介的存在我們經常會抱持著較負面的想法,但講者提到,面對全球化的勞動市場,在輸入國和輸出國之間,還是需要有人力來協助協調的,而講者在訪問的過程中也曾經遇過仲介業者提出,有許多大型的仲介公司是想要長期經營品牌的,也一直在合法的範圍內經營公司,但也很苦惱於仲介業者常常被大眾汙名化,所以講者提出,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要如何打消因權力或資訊不對等所造成的尋租空間,讓全球化的勞動市場能夠更友善。​

講座的最後,有同學詢問講者,為什麼會想要關注移工議題,或是關注移工這個群體,講者表示,他認為自己關注的群體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在結構中掙扎的人,講者也分享到曾經有位移工朋友跟他說,如果可以自己發言,為什麼要別人替我代言,因此講者認為我們在做研究或是田野調查的時候,該關注的不應該只是那個人或那個群體,而是那背後像是認同或是歷史背景那類更深的東西,而在田野調查或是訪問的過程中也不應害怕反對者的聲音,像是這次討論的全球化勞動市場,其實就與歷史面有關係,因為當初制定政策時是經濟政策而非勞動政策,因此在沒有察覺到歷史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一些憤怒的情緒,也因此去了解正方與反方的立場然後釐清事情的脈絡是很重要的。​

本文獲移工與他的老人授權刊登,原文請見:講座側記–5/14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