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苗施打量能不足:藥師在公衛防疫的角色,絕不僅止於賣口罩

當疫苗施打量能不足:藥師在公衛防疫的角色,絕不僅止於賣口罩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藥師公會的「can help」投書,林應然醫師的「非法非本業」,到「台美差別」和「資源整合」的延伸討論,這四篇有關「藥師打疫苗」的社論一來一往對話,帶給我們更全面的醫療系統概觀與反思。

文:葉又瑄(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

大家是否還記得,疫情之前的日常生活是怎麼過的?

你或許能夠回想起自己身體不舒服又不方便看醫生時,走進離家最近的藥局,藥局裡頭的藥師會問些問題、給予建議,很快地你便能找到最適當的藥來緩解症狀。

你或許也能夠回想起到醫院看完病後,拿著醫院開的慢性病連續處方到巷口的健保藥局領藥,藥局裡頭的藥師除了調劑,還會一一地說明用藥方式。

你或許還能回想起,你有更進階的社區藥局使用方法——家中的長者同時吃了很多科別的藥品時,不知道有沒有重複或交互作用,便帶著長者的健保卡到社區藥局,請藥師透過雲端系統看看藥歷,解決你的疑惑,讓家中的長者吃藥吃得更安全、家人也更加安心。

疫情轉動之下的某個時刻開始
走進社區藥局只為了排隊搶購實名制口罩

當時國外的疫情正開始蔓延,台灣人民人心惶惶,幸好衛福部、經濟部等政府機構運轉得快,隨著口罩實名制上路,平定了當時的口罩之亂。

其中,協力販售的社區藥局與藥師們著實功不可沒。當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跳出來為政府、為人民信心喊話,表示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已有配合政府長期作戰準備,許多人不知情的是各地社區藥局藥師們的心聲與抱怨,然而,當我們觀察後續發生的種種社會現象,或許就能體會到這些聲音從來都不是無病呻吟,卻從未獲得外界的重視。

社區藥局藥師們原先的工作量本就不少,包山包海的業務範圍從處方箋調劑、用藥評估、藥事照護,到有些還兼營奶粉、尿布、保健食品、民生用藥零售等等,這下多了口罩實名制,除了龐大工作負荷量帶來的壓力以外,甚至得承擔排隊民眾的情緒壓力,藥師們還笑稱自己成了「口罩師」,儘管如此,藥師們還是堅守崗位,站在社區的第一線陪伴民眾。

1e9v3di99ziadhylibt9l0plv7uuxt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後來,隨著疫情趨緩,口罩實名制的代售管道更多元,一早就守在藥局前等待的排隊人潮漸漸消散,藥師們的工作隨之漸漸回歸日常,然而,在社區公共衛生參與中、在這長期作戰抗疫中,藥師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代售口罩嗎?

全世界的疫苗競賽與外交中,當台灣也分了一杯羹

當引頸企盼的疫苗好不容易到來,但隨著新聞連日報導各國疫苗的不良事件,或多或少引起民眾的恐慌,夾帶著對疫苗一知半解的恐懼,或夾帶著台灣疫情還算穩定的推遲。

面臨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東拼西湊後對疫苗的理解有多少呢?該不會僅止於:根據國外的接種案例,AZ疫苗有血栓的副作用。

或許這便是疫苗好不容易初來乍到,台灣接種率卻出奇地低的一部分原因,但這並無對錯之分,可能只是一時沒有正確且完整的衛教來源,使民眾的疑慮得不到解決、快速散播的謠言謬論四起;隨著全球各地疫苗接種率不斷攀升,網路上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提供疫苗相關的衛教訊息,此時,別忘了「疫苗,也是藥」,藥師對疫苗的了解不遑多讓。

藥師在公共衛生防疫的角色,不僅止於在各種醫療體系或機構組織內已是健康照護的一員,更不會只有賣口罩一角,卸下協助政府口罩實名制政策的身份,社區藥局藥師默默地回到原本的崗位堅守。其中,藥師身負的重責大任之一是提供民眾專業的藥物諮詢與衛教觀念,當民眾對疫苗有疑慮,或許透過藥師的專業諮詢與對話,除了能降低民眾的疑慮,更能鼓勵和支持合適的民眾參與疫苗接種。

藥師的專業,足以支援醫療的第一線,然而這並不像賣口罩只需人力、科技輔助,更是涵括了藥學專業養成的教、考、訓、用,當中的博大精深,絕對需要社會、政府、醫藥界等的重視、討論與合作。

民眾赴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接種疫苗(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迅速地消失在媒體版面,卻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社論

打疫苗,藥師 can help!〉,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一篇投書引起一陣軒然大波,卻過分地短暫到藥師公會會員暫且抗議了一下爾爾,來自各界的回饋約莫僅有三篇社論。

這篇文章各界的解讀不一,但我們先就持平而論,通篇文章並未說到藥師要打或可以打疫苗之事,它更著眼於希望政府別忘了藥師在防疫上佔有一席之地,如同過去規劃了口罩實名制,所有的規劃都須從長計議,當疫情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政府勢必得考量如何恰當運用醫療人員的人力。

當藥師再次挺身而出,願意站在抗疫前線,政府或許可以參照國際案例或現況,不僅只是因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早到過去曾經發生過的H1N1國際公共衛生事件,或再早都可以找到相關文獻資料,已經在討論藥師除了身為醫療人員,更具備其公共衛生角色以及責任義務。

首當其衝公開發表回應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下一篇社論直截了當地訂下〈藥師打疫苗?非法、非本業!〉的標題,這篇社論來自一位似乎常出現在媒體版面的基層醫療協會醫師。

當我們期許這項社會議題能引起後續更多延伸的討論,甚而規劃配套措施時,林醫師抓到了話頭,卻不免稍微解釋過頭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一篇社論的意圖。相對於國際疫情嚴重程度,台灣顯然尚處在可掌控的情況,但如果就長遠的公共衛生政策,似乎台灣沒有太多餘裕來選擇不趕快按部就班,讓疫苗的施種可以盡快到位。

相信林醫師在社論中提出的許多質疑,拿掉「藥師」二字,也同樣是基層醫療院所正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只是當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出了一個願景的可能性時,「非法!非本業!」的當頭棒喝,似乎壓制了配合國家緊急授權以應對疫情情勢的可能,或長遠且完善的國內免疫政策的規劃。

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疫苗施打 民眾排隊(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緊接著,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王醫師,發表了來自不同醫師觀點的社論〈從美國藥師支援新冠疫苗注射談起〉,王醫師的論點和對話給予非常值得參考的多元切入角度,其所提醒的不同脈絡和背景,相對於台灣和美國,確實有許多不同;當我們深入研究他國的歷史沿革,不僅看到了不同,也看到了更多可以參照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