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真彭派】跳脫「民主 vs. 獨裁」的框架迷思,才能看清緬甸走向內戰的真正原因

【關鍵真彭派】跳脫「民主 vs. 獨裁」的框架迷思,才能看清緬甸走向內戰的真正原因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目前為止,台灣與外國的媒體在報導緬甸的政局動盪,仍定位在「軍事政變V.S民主運動」的框架。這樣的框架雖不能說有錯,但我們如果只以這樣的框架討論緬甸問題,會忽略背後其實有更複雜的因素。

最近隨著疫情以及以巴、南海等地的局勢動盪,在年初曾吸引全球關注的緬甸政變也逐漸淡出公眾的視角。然而緬甸政局的動盪並沒有隨著眾人淡忘而平息,相反的,從4、5月以來的消息,可以觀察出事態正逐漸朝「內戰」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4月16日,以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為首的政治人物宣布成立名為「民族團結政府」。這代表除了目前執政的緬甸軍政府外,緬甸出現了第二個「中央政權」。接著在5月2日,民族團結政府更宣布成立自己的「人民國防軍」,從這裡開始,緬甸這個國家出現了兩個中央政府、兩支中央軍。然後軍政府在5月8日宣布民族團結政府為「恐怖組織」,聽到這裡,有沒有即將瀕臨內戰的感覺了?

到了6月,目前最新的發展是翁山蘇姬被軍政府從仰光的住家轉移到「不明地點」。軍政府雖然尚未對外說明轉移的原因,但我們可以推測,這應該是為了切斷翁山蘇姬與「民族團結政府」的聯繫。

到目前為止,台灣與外國的媒體在報導緬甸的政局動盪,仍定位在「軍事政變 vs. 民主運動」的框架。這樣的框架雖不能說有錯,但我們如果只以這樣的框架討論緬甸問題,會忽略背後其實有更複雜的因素。可以說軍政府的出現是「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成因」才是緬甸問題真正難解的根本因素。

RTXAV4Y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緬甸軍方掌權的背景

說到緬甸軍政府掌權的背景,其實很類似系列電影《星際大戰》的前三部曲。

在《星際大戰》的故事中,因為有一些星系想要脫離「銀河共和國」獨立,所以建立了「機器人軍團」,向共和國發動戰爭。而共和國在議長白卜庭的領導下,為了鎮壓這股「分離主義」的力量,打造了「複製人軍團」發動反擊。然而在分離主義的力量被完全鎮壓後,大家才發現這場戰爭讓白卜庭的武裝力量擴張到無法制衡,最後白卜庭露出他的野心,帶領他的軍隊推翻共和國,建立「銀河帝國」。

緬甸政局與《星際大戰》的第一個相似之處,就在於緬甸國防軍之所以能坐大到無法制衡,源於歷屆文人政府,都需要倚靠國防軍鎮壓國內層出不窮的「獨立勢力」。我之所以不用獨立「運動」這個詞,而稱呼他們為獨立「勢力」,是因為其中很多股力量不只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政府組織。這也是我在前面,特意把軍政府還有民族團結政府標記為兩個「中央政府」,就是因為在這兩個政府之外,還有其他許多謀求從緬甸獨立的「勢力」。

我在前面說緬甸「瀕臨內戰」,這句話其實也並不準確。因為如果把緬甸中央軍跟其他分離主義武裝的戰爭算上的話,緬甸打從建國以來其實一直都在內戰狀態。到目前為止,光是在《維基百科》上「登記在案」的,就有12支仍在活動的獨立武裝(實際的數字會隨著政治形勢不斷變化)。

要解釋緬甸國內為什麼有那麼多「獨立勢力」,還是得稍微提一下緬甸建國的歷史。緬甸在建國前,是屬於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在後來成為緬甸的這個「地區」裡,分佈了大大小小超過100個民族,其中以「緬族」最為強大。這些民族在英國殖民下,或多或少都有打算獨立的念頭。

到了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喊出「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政治號招,宣稱要解放被歐美列強殖民的亞洲各民族。因此與華人被日本侵略的經驗不同,以翁山蘇姬爸爸翁山將軍為首的緬族獨立武裝反而在日本的幫助下壯大(翁山將軍1941年還曾來台灣花蓮受訓)。不過後來在時勢變化下,翁山將軍轉而跟盟軍合作,最後在二戰結束後逐步爭取獨立,建立現在的緬甸。

前面講到,現在的緬甸是以緬族武裝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但在「緬甸」範圍內的其他民族,也不乏有想要自己獨立建國的武裝力量。因此緬甸從建國開始,最大的麻煩便是怎麼處理國內各個民族的獨立問題。

現在緬甸的正式國號是「緬甸聯邦共和國」,在此之前曾經有「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緬甸聯邦」等名稱。但無論國名怎麼改變「聯邦」兩個字都會存在,因為聯邦代表了緬甸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建立的國家,而是由緬族為主的「省」還有以其他民族為主的自治單位「邦」所構成。

但就算賦予其他民族準國家級(邦)的高度自治,還是會有一些民族渴望追求更完全的獨立(像是羅興亞人),於是緬甸從建國後就必須面對國內大大小小的「獨立戰爭」。而緬甸的國防軍勢力,就在征討獨立武裝的過程中日漸壯大,最後成長為緬甸國內無人足以制衡的強大力量。

了解緬甸國防軍崛起的背景,一方面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當前緬甸的政局並非單純是民主與獨裁的對抗,還要加入多民族與獨立戰爭的要素一起思考。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了解一些原本難以解答的問題。

RTXB4YUL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在抗議現場使用自製氣槍反擊軍警的緬甸民眾

翁山蘇姬面臨的難題

像是單純站在民主對抗獨裁的框架,我們就無法理解代表民主陣營的翁山蘇姬,為何在2017年的羅興亞人人道危機中,會替緬甸國防軍的立場辯護。但我們放入獨立戰爭的要素,就會發現羅興亞人與緬甸軍方的恩怨,起因於1948年起羅興亞人曾數度發動伊斯蘭「聖戰」意圖併入孟加拉。翁山蘇姬站在追求緬甸統一的立場,自然會為國防軍對羅興亞人實施的鎮壓辯護。

其實翁山蘇姬在緬甸的角色,也頗像《星際大戰》中安納金天行者的妻子艾米達拉。這位銀河共和國的政治人物,一方面反對分離主義勢力發動的獨立戰爭,一方面又努力維護共和國的民主,最後卻親眼見到了維持統一的武力倒過來毀滅了民主。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