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20年來首次核准阿茲海默症新藥,學者專家怎麼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12月22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照例羅列了每年10大科學關注議題。其中提到「阿茲海默症藥物來到了關鍵時刻」,由美國製藥大廠百健(Biogen)生產的一種藥物「Aducanumab」,是近20年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第一種新藥,也是第一種因應阿茲海默症所引起認知能力退化的藥物。究竟這款藥物特別之處為何?是否有其他藥物研發方向也值得關注?目前臨床上已有哪些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呢?一起看看專家說法。
Biogen在2016年發表了Aducanumab於164例阿茲海默輕症患者的臨床研究,指出依投藥時間與劑量的多寡,Aducanumab能減少患者腦中β-類澱粉蛋白並改善認知功能(ref.15)。之後78週的臨床第三期期試驗中,分為EMERGE與ENGAGE兩組,2019年初,因獨立監管委員會的期中分析評估認為可能無法達到主要臨床指標(ref.16),Biogen宣布停止試驗。
然而同年十月因為加入更多數據,Biogen指出EMERGE組接受高劑量aducanumab的患者,認知能力比接受安慰劑者好(ref.17)。雖然aducanumab在ENGAGE組整體中沒有顯著的改善效果,但採最高aducanumab劑量時,對ApoE4基因型的阿茲海默輕症患者有療效,他們的認知能力比接受安慰劑的好(ref.18)。但因實驗設計及分析有爭議,專家會議建議需要更多實驗資料與進一步的分析,最終決定仍待FDA六月發佈。
※2021年6月8日更新說明:目前Aducanumab已被加速批准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失智症首度核准,但日後仍需進行第四期臨床試驗,證明其臨床成效。
- 相關利益聲明:無相關利益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永豐
2021年2月1日
病人在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初期,的確可顯著改善認知功能,可是在用藥三到五年後,又會出現認知功能急劇下降,主要原因是目前FDA批准的四種阿茲海默症藥物,都是減輕症狀,無法完全阻斷疾病繼續惡化。為了要突破這類藥物的治療瓶頸,各大藥廠及醫學研究單位都正在盡全力開發「改變疾病藥物」(disease-modifying drugs),藉由阻斷β-類澱粉蛋白質或Tau蛋白這類致病因子的神經毒性,避免神經細胞因此而凋亡,達到真正阻斷疾病繼續惡化的機轉,才有機會開發出能治療甚至能夠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藥物。
「Aducanumab」這款藥物會特別受到青睞的原因是,過去二、三十年來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的歷程中,第一次有藥物能直接顯著的改善受測者的心智功能(ref.19),而且改善的程度與腦中β-類澱粉蛋白沈積物下降的幅度成正相關,代表Aducanumab的療效是藉由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沈積物所達成的。
這結果也同時支持「β-類澱粉蛋白」的確在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轉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Aducanumab在兩個獨立執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中,一個有達到預期療效,另一個並沒有達到預期療效。FDA審查最終是否會通過百健藥廠(Biogen)的Aducanumab,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還是眾說紛紜。
但是以Aducanumab開發成功的經驗,也帶動了各大藥廠持續投注可觀的資源,繼續推動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近期也終於有其它成功的臨床試驗結果,包括羅氏藥廠(Roche)的「Gantenerumab」及衛采藥廠(Eisai)的「BAN2401」,兩個抗體藥物都可以有效減低阿茲海默症輕症患者或無症狀者腦部β-類澱粉蛋白沈積物的堆積量。這也說明Aducanumab在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的歷史意義,可以審慎樂觀地期望未來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的前景,也可實質鼓舞阿茲海默症患者及照護者。
根據Jeffrey Cummings及幾位在克利夫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阿茲海默症專家合著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從臨床試驗註冊網站ClinicalTrials.gov截至2020年2月27日止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仍然有121種阿茲海默症的候選藥物在人體臨床試驗的階段(ref.20)。有17種屬於緩解病程的藥物已進入到臨床試驗的第三期,其中占大宗的是屬於抑制β-類澱粉蛋白毒性的藥物,有六種。
其它11種不同藥理機轉的藥物也已順利進入第三期試驗,代表抗Tau蛋白(ref.21)沈積的藥物、抗神經發炎反應的藥物、提升能量代謝活性的藥物、以及活化神經傳導提供神經保護效果的藥物,都將有機會在未來五年內被證實對阿茲海默症的療效。
若分析臨床第一、第二期試驗階段的藥物之藥理機轉,的確可看出過去五年來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的重點已從抑制β-類澱粉蛋白神經毒性,轉移到其它致病機轉上,這些非β-類澱粉蛋白致病機轉的藥物已占近八成的比例。
這個趨勢也反映,近年來轉譯醫學及臨床研究對阿茲海默症致病機轉的結論,都指向Tau蛋白沈積的神經毒性、異常的神經發炎反應、能量代謝的失恆、以及神經傳導的缺陷,可能在阿茲海默症致病機轉的不同階段,與β-類澱粉蛋白的神經毒性以協同作用或獨立作用,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所以開發這些非β-類澱粉蛋白致病機轉的藥物,將可能達到阿茲海默症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
- 相關利益聲明:無相關利益
重點摘要
- 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很複雜,再加上每位病人的疾病階段和類型都不同,所以可能需要考量病人情況並研發多方面的藥物。但目前FDA核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都是減輕症狀,無法完全阻斷疾病繼續惡化或逆轉病程。
- 「Aducanumab」此藥物在臨床試驗中能直接顯著的改善受測者的心智功能,動物實驗中也可顯著降低小鼠腦中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且先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是由小鼠產生抗體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轉變為人類抗體,Aducanumab則不同,是直接由健康人的免疫細胞針對β-澱粉蛋白篩選出的人類抗體,能專門結合較多有致病性的β-類澱粉蛋白結構。
- 阿茲海默病程很長,若能夠提升患者認知程度,可大幅減少家屬和社會的照護成本,開發Aducanumab的意義可以鼓舞阿茲海默症患者及照護者。而過去五年來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的重點已從β-類澱粉蛋白轉移到其它致病機轉上,開發這些非針對β-類澱粉蛋白的藥物可能幫助精準的治療阿茲海默症。
參考資料
-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21).“About Alzheimer’s & Dementia.”Retreval Date: 2021/2/5
- Sevigny, J. et al. (2016).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Nature, 537(7618), 50-56.
- Pomara, N. & Sidtis, J.J. (2010).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362(19), 1844; author reply 1844-5.
- Panza, F., Lozupone, M., Seripa, D., & Imbimbo, B. P. (2019). “Amyloid‐β immunotherapy for alzheimer disease: Is it now a long shot?”Annals of neurology, 85(3), 303-315.
- Josephs, K.A. et al. (2014). “Staging TDP-43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Acta neuropathologica, 127(3), 441-450.
- Shih, Y.H. et al. (2020).“TDP-43 interacts with amyloid-beta, inhibits fibrillization, and worsens pathology in a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1-17.
- Jack, C.R., Jr. et al. (2013). “Tracking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 updated hypothetical model of dynamic biomarkers.” The Lancet Neurology, 12(2), 207-216.
- 編註:基因型是指生物體中所有遺傳訊息的集合。基因型的相關研究可以幫助診斷遺傳疾病、鑑定親緣關係、預測得到疾病的風險等。
- 編註:正常的Tau蛋白(tau protein)能協助維持神經元功能的完整,不正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會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破壞細胞的維生運輸系統,使細胞死亡,促使阿茲海默症發生及惡化。
- Long, J. M., & Holtzman, D. M. (2019). “Alzheimer disease: an update on pathobiology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Cell, 179(2), 312-339.
- 編註:APOE是位在第19對染色體上的基因,與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代謝的蛋白質有關。
- 編註:不同的抗體會辨認並結合不同的β-類澱粉蛋白聚集型態,而β-類澱粉蛋白單體可以從小到大聚集形成:寡聚體、纖維狀結構、β-類澱粉斑塊。不同的聚集狀態有不同的毒性。
- Linse, Sara, et al. (2020). "Kinetic fingerprints differentiate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Aβ antibodies."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7(12), 1125-1133.
- Uhlmann, Ruth E., et al. (2020). "Acute targeting of pre-amyloid seeds in transgenic mice reduces Alzheimer-like pathology later in life. "Nature Neuroscience, 23(12), 1580-1588.
- Sevigny, Jeff, et al. (2016).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 Nature, 537(7618), 50-56.
- 編註:此主要臨床指標依照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Sum of the Boxes,CDR-SB),量化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以及藥物治療成效,並據此支持法規審查核准上市。
- Knopman, David S., et al. (2019). “Failure to demonstrate efficacy of aducanumab: An analysis of the EMERGE and ENGAGE trials as reported by Biogen. ”Alzheimer’s Dement. 2020;1-6.
- Massie, Tristan. (2020) BLA 761178 Statistical Review Aducanumab in Alzheimer’s.
- 編註:這裡的心智功能,是指包含語文能力、記憶能力、空間辨識能力,以及思覺感官功能。
- Cummings, J., Lee, G., Ritter, A., Sabbagh, M., & Zhong, K. (2020).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pipeline: 2020.” 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 6(1), e12050.
- 同ref.9編註。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