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是否為必要選項?《真確》提醒我們避免陷入「急迫型直覺偏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嚴峻的疫情,許多小道消息會引起群眾恐慌,擾亂我們的思考,例如最近的疫苗、封不封城的議題。因此除了努力防疫之外,我們更要培養求真習慣,在收到任何訊息時要多思考,避免陷入直覺偏誤,更理性的面對這一波疫情。
文、圖:林長揚
1981年,非洲莫三比克北部爆發一種怪病,患者幾分鐘內會雙腿麻痺,嚴重時還會失明。當時有一位瑞典籍無國界醫師,正在努力研究這到底是什麼病,但當地市長預想了最壞情況,希望「馬上做點什麼」。最後市長下令軍方設置路障,封鎖北方鄉村的交通。
封鎖的隔天早上,北部鄉村的婦女帶著孩子,要到城裡市場賣東西,但他們發現巴士沒開。
因此大約20名婦女與小孩走到海邊,請漁民用漁船載他們進城。
漁民讓他們坐進小小的漁船,並開心能賺到外快。但浪一來,漁船翻覆了,婦女、小孩、漁民通通溺斃。
人們將屍體拖上岸邊時,那位瑞典醫師剛好路過現場,因為他正要去疫區做研究。他急忙要去急救,但為時已晚。
他問周遭的人:「為什麼這些小孩和媽媽要坐那麼破的漁船?」
旁人回答:「因為區域封鎖,巴士沒開。」
這場悲劇改變了這位瑞典醫師,他說:
「當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那種怪病,卻沒花半分鐘思考封路的後果。」
往後35年間,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公衛學者,專門研究全世界各種健康相關數據,扭轉眾人的迷思,促使各國政府作出改變。
這位醫師就是經典書籍《真確》的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
人類過去以狩獵與採集維生,沒時間思考太多,需要迅速避開危險。因此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人腦有著各種根深蒂固的直覺。
但現代社會十分複雜,用直覺解決事情,往往誤入歧途。
因此漢斯.羅斯林醫師把大眾常見的迷思,歸納成十種直覺偏誤,希望世人可以減少無謂的恐懼,把精力放在有用的事情上。上述的疫區封鎖故事,就是所謂的「急迫型直覺偏誤」。
「再不做就沒機會了」的想法,不僅封鎖道路,也封掉了頭腦。
遠古時代,人們很需要急迫型直覺,看到草叢在動就要立即逃開;現在我們依然需要,例如有輛車向你衝過來,你要馬上避開。
但是現代社會的難題非常複雜&抽象(例如現在的疫情),急迫型直覺會帶來壓力,讓分析難以進行,導致我們貿然行動,就可能造成悲劇。
而我們該怎麼避免急迫型直覺偏誤呢?
漢斯.羅斯林醫師提供了幾個方法:
- 深呼吸並堅守數據:我們要尋求更多時間和資訊,分析跟事件相關且正確的數據,再作出行動。
- 當心鐵口直斷:預測都是有不確定性的,我們要思考各種預測的狀況,而不是只想最壞或最好的情況,並且要看看提供預測的人先前的準確度。
- 小心激進行動:對於各種行動,我們都要問有什麼副作用、經過哪些檢驗。逐步實施&成效評估雖然看起來不夠痛快,但往往更有效。
因此關於疫情相關措施,例如封城(或說疫區封鎖),該思考的重點不是封或不封,而是這項措施是「出於急迫的決定」,還是「經過通盤考量,並有配套措施的計劃」?
面對嚴峻的疫情,許多小道消息會引起群眾恐慌,擾亂我們的思考,例如最近的疫苗、封不封城的議題。因此除了努力防疫之外,我們更要培養求真習慣,在收到任何訊息時要多思考,避免陷入直覺偏誤,更理性的面對這一波疫情。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理性求真的人!

1. 二分化偏誤
你知道全球多少人活在低所得國家嗎? 而低所得國家中,又有多少女孩能讀完小學?
許多人都覺得世界就是「我們」跟「他們」,有錢的跟很窮的,這就是二分化偏誤,覺得事情只有好跟壞,中間有很大的鴻溝。
這容易造成對立與衝突,但實際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就像世界不是只有窮國&富國,只有9%的國家處於「低所得」。
【解法】:要扭轉二分化偏誤,我們要檢視數據的分佈情形,避免只看極端值,畢竟很多事情都是有重疊的。
2. 負面型偏誤
你會不會覺得以前的生活比較好?
人很容易美化記憶,媒體容易選擇性報導,而且大眾傾向用感覺而不是思考。
這些都造成許多人緬懷往日虛假的榮光,感嘆一代不如一代。
但事實是,無論是戰爭、兒童死亡率、疾病、天災死亡數、飢餓、童工等,都一天比一天更好。
【解法】:為了避免這些負面偏誤,我們要知道「好消息很少變成新聞」,以及即使糟糕的事也正在慢慢變好。
3. 直線型偏誤
你覺得世界人口會直線上升嗎?
事實上,趨勢很少會是直線,數據顯示大多是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發展。
【解法】:別假定什麼事都會直線發展,要考慮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發向。
4. 恐懼型偏誤
我們很容易關注天災、空難、命案、恐攻等新聞,但沒有任何一項占每年死亡人數的1%以上。
恐懼跟危險是兩回事,恐懼是感覺,危險是真的會有危害,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威脅上。
【解法】:我們要先評估風險:這件事有多危險?我們有暴露在這個危險中嗎?評估完再做決定,別讓恐懼支配你。
5. 失真型偏誤
人容易聚焦在面前的某個數字,忘了去看整體的比例與趨勢。
例如2016年全球有420萬嬰兒死去,這的確讓人悲傷,但2015年是440萬、2014年是450萬、1990年是1440萬。
你會發現,雖然悲傷,但嬰兒死亡率正在慢慢改善。
【解法】:要避免失真,我們可以比對相關數字,看整體趨勢,並且利用除法來輔助判斷。
6. 概括型偏誤
人總是下意識的把事情分類,並產生刻板印象,例如某某群體就是怎樣怎樣(相信你能想出一大堆案例)
但分類不一定準確,有時會太過籠統,例如「多數人」這個詞代表的到底是99%的人,還是51%的人呢?。
【解法】:面對概括分類,我們可以尋找群體裡的不同之處,並且當心所謂的「多數」定義。更要思考各類群體間的差異,不要把某個群體適用的東西,套用到另一個群體上。
7. 宿命型偏誤
這是說人會覺得固有特質會決定命運,且永遠不會改變,例如認為非洲國家就是永遠窮困與早死。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