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與人性》: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演化與人性》: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相傳宋代馬和之繪《孝經圖》。Photo Credit: 國立故宮博物院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李雅明在本書中,把演化倫理學應用到儒家人性論上,調和看似矛盾的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論證出這種有科學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並稱之為「科學的儒家人性論」。

但是,這些對於荀子和朱子的批評是不公正的。因為首先,孟子與荀子的義理都有其各自的理由,不可偏廢。中國歷史到了後期,沒有注重荀子的經驗主義和實證論的觀點,沒有能發展出自然科學,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19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注重荀子思想在中國哲學上的重要性,像是胡適、蕭公權、楊筠如等都是如此。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都已經瞭解科學的重要性,再不注重荀子的主張,就更為不智了。

近代有些學者開始強烈推崇荀子。傅斯年認為:「荀子之論學,雖與孟子相違……而實為孔子之正傳,蓋孟子別走新路,荀子又返其本源也。」又曰:「在人論上,遵孔子之道路以演進者,是荀卿而非孟子。」王恩洋(1897-1964)在1945年出版的《荀子學案》中稱荀子是「中國二千年前之經驗派哲學大師」,說:

「荀子之學說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經驗派是也……自英倫霍布斯、培根、洛克、休謨等,次第出現,乃造成海洋派之經驗學派,破除上帝之信仰,天國之夢想,而事事求實於事……謂歐洲近代文明均導源於經驗學派而長養完成之,亦不為過也……然而孰謂有荀子者,乃於二千年前,竟成立最完整而宏博之經驗學說於中土。其光輝炳煥,其魄力滂沛,上同於蘇格拉底、柏拉圖、雅里士多德,而下合於霍布斯、培根、邊沁、休謨而無愧,且又過之,不亦偉乎!」

有些基本上主張陸王心學的學者,也注意到荀學在今天的重要性。像蔡仁厚就表示:從中國文化心靈中透顯知性主體,仍當求之於儒家,而荀子即其選也。荀子的思路,與西方重智系統相接近。居今日而談中國文化之新開展,首要之事即在調整民族文化心靈的表現形式,荀子正可提供這一思想的線索。在中國儒家重仁的系統中,要使知性主體充分透顯獨立出來,荀子的思路是必須正視的。

甚至連嚴厲批評朱子,思想上走陸王心學之路的牟宗三也認為,後儒尊孟抑荀,不能將荀子所表現的知性形態充分拓展與開發,是中國文化的大不幸。他說:「荀子所開出之『知性主體』與『自然』之關係,即理解形態之表現於科學知識一面,則後來無能承之者。荀子之學一直無人講,其精神一直無人解。此中國歷史之大不幸。」

許多學者都注意到:荀子、程頤和朱子都有經驗論的傾向,而荀子與朱子的經驗論傾向尤其明顯。朱子之所以沒有繼承荀子,而仍然隨著其他宋明理學家把孟子當作是儒學的正宗,荀子的性惡論應該是主要的原因。就如程頤所說的:「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朱子也說:「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如果去除掉後世儒者對於荀子性惡論的顧忌,那麼荀子和朱子的思想傾向是非常接近的,而與陸王心學有著明顯的差異。

到了21世紀的今天,演化論已經成了生物學界的共識,由基因理論而來的「近親選擇理論」也受到大多數生物學者的認可,由此演發出來的演化倫理學讓荀子的人性論主張得到自然科學的支持。荀子的經驗主義和實證論的態度,更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石。

歷史上從韓愈開始的尊孟抑荀風氣,到宋明理學的強烈排斥荀子,已經讓中國人在科學發展上浪費了至少一千年的時光,今後再不能這樣耽誤下去了。孟荀之學各有主張,也各有其長。國人今後繼承發揚儒學,應該要孟荀並重,在談到儒家先哲時,應該孔孟荀並列。再不要以孔孟自限,辜負儒學的大好傳承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演化與人性:演化倫理學與儒家思想的創新》,三民出版

作者:李雅明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先保己再護人,才能存活下來!

受到達爾文演化論的影響,演化生物學家普遍認為,生物最優先的考慮必然是自己的生存與繁衍,因此生物在競爭下展現的行為,絕大多數都是自私的。然而為什麼人類在某些情形下,也會有利他的行為呢?人類的道德感從何而來,又如何引導人類的行為呢?達爾文當時對這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一場二十世紀上演的演化革命最終帶給達爾文難題一絲曙光

1963年威廉・漢彌敦首先提出了「近親選擇理論」,認為天擇的單位如果不是個體而是「基因」,那麼就可以解釋生物何以會展現出利他的行為。畢竟演化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具有相同基因的生物盡可能地繁衍後代,單就生物個體本身無法解釋利他行為,而基因則成為回答達爾文難題的鑰匙。這個觀點後來被開拓成為「社會生物學」的基礎。

人之初,性本善?
以科學化的儒家思想重新建構人性孰善孰惡的爭辯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則高呼人性本惡,究竟誰說的對?透過演化倫理學與社會生物學的啟發,或許孟荀之間並非完全對立。人性應該是善惡並存,但這如何可能?關鍵就在於我們同時具有自私與利他的天性!循此線索,傳統儒家的人性論或許可以透過演化倫理學的來建構更穩固的科學基礎,並開創出儒家思想與現代科學充分融合的新道路。


查爾斯・達爾文於19世紀發展出演化論,掀起了生物學的革命,也大幅改變了人類的思想。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生物學家開始用演化論來解釋人類的道德行為,最終發展出演化倫理學。作者李雅明在本書中,把這種思想應用到儒家人性論上,調和看似矛盾的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論證出這種有科學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並稱之為「科學的儒家人性論」。這種倫理思想與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是一致的。以「科學的儒家人性論」重新詮釋儒家哲學,可以把孟子和荀子開創的兩條思路重新歸併回儒學主流,發展出儒家思想與近代科學充分融合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