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公雞莫里斯的訴訟難題:投資生質能會面臨哪些風險?

公雞莫里斯的訴訟難題:投資生質能會面臨哪些風險?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生質能沼氣發電這個綠色產業經典的投資難題為例,分析講得好聽,為什麼沒有VC/PE願意投資?他們遇到的難題是什麼?又能夠怎麼樣解決?

文:卓國良、柯忠昇(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2019年,法國發生一樁罕見的訴訟案,被告是一隻公雞。一對從城市搬到鄉村居住的夫婦,控告鄰居家中一隻名為莫里斯的公雞,每日凌晨的啼叫聲讓他們無法入眠。

這隻公雞輕易地得到十二萬人連署支持,最後地方法院判決公雞勝訴。2021年1月,法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一條法令保護法國鄉村地區的「感官遺產」,包含各種聲音和味道例如公雞叫聲、蛙鳴、甚至牛糞味都受到法律保護。

這些法國人如果來到台灣,他們對鄉村的浪漫情懷將受到真實的考驗。走入中南部鄉間,他們會發現如同從天堂走入地獄,嗯……好吧,是走入人間。特別是畜牧業聚集之處,空氣中飄盪著讓人難以忍受的異味,許多河川遭受嚴重的禽畜糞尿污染。

由於農林漁牧業弱勢形象深植人心,政府不敢像對待工業那樣用力把棒子打下去,這些業者於是採取被動接罰單的態度,而不願大幅投資改善污染的設備,或負擔合理的處理費給專業廠商去處理。而鄰近的居民也民粹地反對任何畜牧相關設施興建,即使有人要來投資處理這些污染,也一概先拉布條反對再說,忘了自己每天也消費很多牛肉、豬肉、雞肉。

機構投資者VC/PE(「創投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說要「找到平衡投資回報、又考慮環境與社會面向的創新投資策略」,遇到上面這種情境,還願意投資嗎?我們今天就用生質能沼氣發電這個綠色產業經典的投資難題為例,分析為什麼講得好聽,卻沒有VC/PE願意投資?他們遇到的難題是什麼?有沒有可能的新「配方」?

投資農業的循環經濟,得要先了解什麼是生質能

機構投資者首先需要理解什麼是生質能。如果你對生質能還不是很認識,請先花三分鐘看〈堂堂能源「王室」三太子竟淪落到沒人理解也沒人同情?〉這篇文章。

氣態生質能最常見的就是沼氣發電,典型的沼氣發電案如下圖:先收集農業廢棄物、畜牧業的禽畜糞、家戶廚餘…等各種有機廢棄物,以厭氧發酵程序產生甲烷等氣體,再透過沼氣發電機產生綠電,發電後剩餘的沼渣可以轉為有機肥,沼液則送至農田澆灌,可以大幅取代化學肥料,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讓土地逐漸恢復生命力,聽起來是完美的循環經濟!

uFfkP4P3cJXiikIFLQs1SYtokEvMArx3N9tDpkv9
作者提供
典型農牧廢棄物厭氧發酵與沼氣發電流程

只要懂得這麼多,知識力的部分,你就已經跟VC/PE同一水平了。接著,投資者需要開始進行評估。

投資就跟打籃球一樣,一支好的籃球隊需要有效的戰術跟好的球員才能贏得比賽,一個好的投資組合則需要正確的投資策略以及好的投資標的。好的球員能在失誤較少的情況下,在球場上得較多分;而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則是能在可控制的風險中,賺到較多的錢。

投資考量兩個關鍵:「可控制的風險」和「賺比較多的錢」

投資生質能的風險是什麼?

第一個當然就是人的風險。單一畜牧場要自己處理農牧廢棄物,通常不具規模經濟效益,生質能公司收集足夠的農牧廢棄物,建立一個有規模的沼氣中心看起來比較可行。但是,台灣這麼小,這個沼氣中心蓋在哪裡不會被附近居民抗議呢?!

第二個是政策風險。VC/PE前仆後繼投資太陽能,是因為政策明確支持,有FIT綠電保價收購制度,且太陽能發電的變數很小,一個在台北和在新加坡的太陽能電廠,大概都差不多。於是銀行肯大量放款給太陽能公司,再加上財務槓桿,就可以大幅拉高太陽能的ㄈ投資報酬率。但生質能公司卻很難從銀行拿到低利融資,從而降低了投資吸引力。

你可能會說,沼氣也有FIT綠電保價收購制度啊,而且其躉購費率逐年調高,這不是表示沼氣更好賺嗎?你錯了,攤開投入農牧沼氣發電業者的財務報表,除了設備商之外,沒有人賺到錢!很顯然的,這樣的躉購費率水準肯定不合理,這也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力道不足造成的投資風險。

第三個是法規風險。地方政府不敢放手扶持生質能,反而是基於選票考量,用地方自治條例把這些處理農牧廢棄物的生質能設施趕得離人群越遠越好。錯把「處理污染的人」當作「製造污染的人」來管理,結果就是什麼沼氣中心都蓋不成,牛糞、豬糞、雞糞就繼續擺你家或排到河川裡吧。

花蓮建置首座集中式生質能源中心(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理解到上面這些風險,VC/PE眉頭不禁一皺。好吧,我們先假裝上面這些風險都被控制了,來看看生質能是否能賺比較多的錢?

把整個流程攤開來看,會產生經濟價值的三個環節是:

  1. 農牧廢棄物的處理費收入
  2. 沼氣發電的售電收入
  3. 副產品轉化為有機肥料的銷售收入

換言之,農牧廢棄物沼氣發電的流程,橫跨了三個領域:廢棄物處理、再生能源、有機農業。任何一家綠色新創公司有能力同時處理上面三個產生經濟價值的環節,獲得穩定收入,讓投資的總體報酬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VC/PE必定大膽放手投資。

回到我們這個系列文章談ESG投資的思考優先順序,我們只要捫心自問:這幾年各縣市整天上演垃圾大戰,十年後,廢棄物污染的環境問題會更嚴重,還是會緩和?

答案其實非常明顯。生質能可以同時解決能源與廢棄物的問題,這種解決痛點的投資,當然會賺錢。而且投資生質能所帶來的ESG效益,不單只是綠電的發電效益,同時也改善我們的空氣、河川與土壤,是真正利己也利他的ESG投資典範。正是因為夠具挑戰性,才適合作為ESG投資者的你大膽探索。


卓國良

一個非典型的投資人,非常有耐心且有同理心,可以在聽完創業家的商業模式之後,三分鐘內評估其假設是否合理,很有技巧地拆解其構想,組合成一個想像不到的、更好的商業模式,所有曾跟他交手的創業家都對其溝通能力敬佩不已。目前擔任瑞士私募基金合眾集團亞太地區基礎建設助理副總裁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