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守護者》:「英雄不過是穿著制服的凡人」,創造顛覆式英雄的經典漫畫

【美漫】《守護者》:「英雄不過是穿著制服的凡人」,創造顛覆式英雄的經典漫畫
Photo Credit: 《Watchme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摩爾創作《守護者》之前,英雄在美國漫畫界的形象,幾乎都是「超越凡人的完美者」,而英雄漫畫也幾乎都千篇一律地遵循著「英雄成功打擊壞蛋」的公式。

摩爾最後以尼采詩意的名句,為這段失敗的羅夏測驗下個最終結論:「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羅夏的面具不僅反映自身的內心,同時也投射對方的恐懼。以羅夏測驗為隱喻,摩爾顯然是以羅夏面具在嘲諷世人內在的虛無與人性的深淵。

2. 智謀者(Ozymandias, 又名Adrian Alexander Veidt)

他則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顛覆英雄。如果不是羅夏堅持追尋真相,讀者就沒有機會明白,原來所有的陰謀都是來自智謀者,這是位極聰明又極富有的冷靜精算英雄。

909b265d-20ad-483e-b5a5-fb9c46b25027
Photo Credit: Masayo攝影
智謀者

十九世紀的英國作家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972-1822),在1818年發表一首詩,詩名就是Ozymandias。這首十四行詩的故事主角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 BC 1303-1213),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也正值埃及最強盛的時期,當時拉美西斯二世不只掌管非洲的埃及地區,還包括西亞的迦納地區。

不過,緊接著拉美西斯二世的埃及王朝迅速沒落。《聖經》上的《出埃及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遠渡紅海到神的蜜奶之地,就是要逃離拉美西斯二世對以色列人的迫害與統治。

雪萊會以奧茲曼迪斯(Ozymandias)而不是拉美西斯二世做為詩名,是來自希臘歷史學家Diodorus Siculus(生平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前後)的靈感,這位歷史學家曾經有段記敘拉美西斯二世的傲慢鴻圖,是這樣寫道:「我是王中之王的奧茲曼迪斯」。

同樣,除了詩名是「奧茲曼迪思」,雪萊在〈奧茲曼迪斯〉詩中最著名的詩句也是:「我是奧茲曼迪斯,王中之王,看看我的功績,你們這些強人,誰能與我並論(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 /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王中之王叱吒風雲的傲氣,淌淌盈溢詩詞。而這句經典的「王中之王」,同樣也出現在《守護者》漫畫的第十一章結尾。

摩爾創造《守護者》的智謀者時,顯然就是以這位最偉大的埃及國王作為藍圖,於是智謀者的英雄名稱是Ozymandias,並且擁有一家以金字塔為符號的大企業。正如同拉美西斯二世擁有獨霸世界的財富、智慧、與鴻圖大志,智謀者亦然。

智謀者不只有個與埃及國王相同的英雄名稱,自己的中間名,還有個Alexander,與西元前四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同名,這是首位橫霸歐亞非三洲的希臘大帝,年輕有為、聰明過人,並且驍勇善戰。《守護者》的智謀者亦然,充滿雄心壯志,不斷擴張企業,在富可敵國之後,還立志拯救世界創造和平。

不過,如同拉美西斯二世與亞歷山大大帝,最後都因為自身的傲慢,誤將自己當神,而以人類渺小的評斷,決定世界的命運,最後導向帝國的凋零與滅亡,智謀者亦然。他傲慢地認為自己的計畫縝密,是拯救人類與地球的的最佳解方,殊不知Ozymandias 這樣的名字,早已諭示,智謀者展現的與其說是拯救人類的冷酷熱情,不如說是自身的傲慢與偏見。

作為《守護者》背景的美國,與我們的世界不同,是個平行於讀者的其他宇宙。此宇宙,在1980年代同樣也有美蘇對立的核武威脅,這場冷戰一觸即發,即將成為殘酷血腥的世界熱戰。如何阻止美蘇雙方的敵意與蠢行,就是當時英雄所面對的地球危機與人類命運。

智謀者是位機靈聰穎又冷酷淡然的精算師,他的計策分為兩部分。首先,他必須犧牲同樣是守護者一員的曼哈頓博士(Doctor Manhattan),將他設定為全球與全人類的最大敵人,轉移美蘇的敵對關係,讓雙方願意攜手合作,齊心對抗美國人曾經極度信賴的超人類曼哈頓博士。

其次,他計畫製造一場巨大災難,只要犧牲僅僅在紐約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能嫁禍曼哈頓博士,並且製造美蘇聯手的契機。如此大費周章地花費數年斥資計畫,就是為了拯救這一千五百萬人之外的其餘人類,讓整個地球免於核武的威脅。

在羅夏看來,智謀者這種「犧牲少數人創造大眾福祉」的作法,是種罪孽深重的大屠殺。但是,就智謀者理智且精算的角度看來,與其全人類都必須犧牲於美蘇對立的核武戰爭,不如盡量以最少人數的死傷,改變地球可能毀滅的機遇。

就曼哈頓博士來說,他早已洞見生死,也無情於人類,自己是否被當成地球的敵人根本無妨。至於其他守護者,也因每個人都有自顧不暇的私人恩怨,於是都鄉愿地接受智謀者的縝密計畫。終於,智謀者刻意發動的大災難降臨。

摩爾顛覆英雄的後世影響

如果你看過《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肯定會覺得智謀者的陰謀似曾相識,因為在《無限之戰》的薩諾斯(Thanos)於六顆無限寶石都完整收集之後,就是以「犧牲一半人類才能拯救宇宙」的動機,將全宇宙一半的生命灰飛煙滅於彈指之間。這種出於傲慢的理性之愛,並非獨創於漫威的薩諾斯,早在1986年,就已經出現在摩爾的DC《守護者》。

1*PsrrTRYDmyXJoA4SjqKSVQ
Photo Credit: 漫威工作室

假若你也喜愛諾蘭的《黑暗騎士》,並且深深感動於結尾時,高登因為職責必須追捕蝙蝠俠,同時對崇拜蝙蝠俠的兒子解釋:「因為他是高譚配得上的英雄,卻不是我們此時所需要的。我們追捕他,因為他可以承擔這些,他不是我們的英雄,他是一個沉默的守衛,一個警覺的保護人,一個黑暗的騎士。」

《黑暗騎士》劇照
Photo Credit: 《黑暗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