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苗政治」反中、親中路線之爭,已流於批判與謾罵

台灣「疫苗政治」反中、親中路線之爭,已流於批判與謾罵
一名巴西的健康照護工作者為高齡者注射聖保羅州衛生廳的布坦坦研究所與中國北京科興藥廠(Sinovac)合作研發的CoronaVac疫苗|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社會「挺中」和「反中」的陣營愈發壁壘分明,與其流於批評與謾罵,不如以「防疫政治學」重啟兩岸協商,將「聯美日以抗中」的失衡戰略轉向「聯美日以和中」,實現國家利益的極大化。

近日伴隨台灣新冠疫情飆漲,已達三級警戒,罹患者連續數十日每日達數百人,並超過萬人感染,台灣由原先全球關注的「國際防疫模範生」瞬間成為病毒肆虐攻擊場域。

疫情瞬間爆發,在疫苗取得困難、施打率偏低,疫情防控治理陷入困境,導致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迅速陡降,從就職一周年前的50-60%,降至20%以下。此時,中共當局釋放願意協助台灣抗疫,無論是取得陸製國產疫苗,或者協助由上海復星藥品集團代理購買德國BNT 疫苗,被民進黨政府質疑是「假好心」、「政治統戰分化」。然對日本、美國捐贈國際疫苗,則表示歡迎及感謝之意。

民進黨政府對美日中捐贈疫苗之舉措,採取差異化、區隔化政策立場,其背後國家戰略恐怕難以跳脫「反中」、「抗中保台」、「聯美日抗中」失衡思維框架;而台灣社會藍營政治聯盟,原本即採取「親中」、「和中保台」、「聯美日和中」平衡戰略。

疫情爆發後,引發國民黨高度質疑執政民進黨欠缺疫情防控治理技術,藉由掀起取得陸製疫苗,欲連結泛藍執政十四縣市及台灣民眾黨執政台北市,試圖採取「地方包圍中央」策略,挑戰民進黨執政中央之領導權威。然美日捐贈疫苗猶如「及時雨」暫時緩解台灣疫苗不足,儘管仍是「杯水車薪」,但在國家戰略上似乎也可以說既往堅持「聯美日以抗中」仍發揮一定政治效應。

問題是,當台灣欣然接受美日疫苗,而卻質疑中國捐贈疫苗政治動機為「統戰分化」時,對於原本陷入惡性循環兩岸關係猶如「雪上加霜」,尤其是民進黨政府一再呼籲兩岸當局重啟協商,進行「有意義對話」或在「建設性模糊」前提下對話,既然陸方已拋出善意「橄欖枝」但雙方未協商即拒絕,視之猶如「糖衣毒藥」又如何重啟協商機制呢?

從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到衛福部長陳時中皆指控,「中國因素」干擾台灣取得國際疫苗,但當中共當局表示願意捐贈或協助取得疫苗,固然以「政治統戰」歸納其動機雖不失為對其對台政策特徵正確描述;然而,接受美日疫苗而拒斥中國疫苗,恰也難以跳脫坐實「以疫謀獨」、「倚美日抗中」,干為美日「馬前卒」之批判。

兩岸政治語詞,已流於「批判性」、「謾罵性」

中共當局雖表態願意捐贈陸製疫苗,但卻批判民進黨政府具有「政治心魔」、殘害台灣民眾生命健康;而民進黨政府回應其協助抗疫是「政治統戰分化」、「假好心」,雙方使用政治語詞流於「批判性」、「謾罵性」。

兩岸當局若有意緩解兩岸緊張敵對關係,在疫情肆虐之際不宜具有「情緒性」話語。在取得疫苗問題上,2021年5月17日國台辦發言人已表示, 中共當局願盡最大努力幫助廣大台灣同胞儘快戰勝疫情。台灣同胞期盼使用中國大陸新冠病毒疫苗,當務之急是去除人為的政治障礙,使廣大台胞有疫苗可用。

5月31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再度呼籲台灣接受中國大陸的疫苗。

根據國台辦新聞稿:「防疫為重,生命至上。廣大台灣同胞期待的是科學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和相關保障。民進黨當局要儘快去除政治心魔,停止殘害島內民眾的生命健康。」並宣稱「島內一些政黨、團體、人士和一些縣市,多次呼籲民進黨當局儘快拆除中國疫苗輸台的政治障礙。」也表示「願盡最大努力幫助廣大台灣同胞應對疫情,包括迅速作出安排向台灣同胞提供中國大陸疫苗,支持上海、江蘇、福建有關民間機構向台灣同胞捐贈疫苗等,讓台灣同胞盡快有中國大陸疫苗可用。」

北市持續為目標對象施打疫苗(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購買復興代理德國疫苗問題,陷入「中國干擾」及外交壓制爭論

國台辦宣稱自2020年以來即透過多個管道一直在積極推進向台灣提供這款疫苗。針對台灣疫情爆發,疫苗供給緊缺,代理德國BioNTech公司的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曾表示,「復星有意願將疫苗服務於台灣同胞。自去年以來,我們通過多個管道,一直在積極推進向台灣地區提供這款疫苗。」

對此,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也表示,支持上海復星代理的德國BioTech「復必泰」疫苗提供台灣,「只要沒有人為或政治障礙,捐贈基本上不成問題」。中國官媒新華社則報導,近期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一些機構和團體提出希望緊急採購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擁有獨家商業權益的疫苗,以加強台灣社會防疫功能。

對此,民進黨政府表示,從未收到上海復星任何接洽提供疫苗的任何信息,上述說法並不可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出,這是一直在放話,但並沒接到任何正式的訊息,藥品輸入需經審核程序。同時提到台灣自去2020年8月年開始與BioNTech討論購買500萬劑疫苗,但受中方阻擾,在2021年二月在簽約前夕生變,原因是台灣在擬定的新聞稿使用「我國」二字。

這種說法最後也經蔡英文總統證實「德國的BNT疫苗,我方和德國原廠也一度幾乎要完成簽約,但因為中國介入,遲延到現在都無法簽約。」

顯然,中共當局認為台灣是否能夠採購德國疫苗,不得以國家身份購買之,而必須在國格上「自我矮化」。將「我國」改為「台灣」之目的在於降低中華民國以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疫苗購買,而僅能以「台灣地區」身份在「中央政府」的「特殊安排」下始能為之,否則即是「以疫謀獨」行徑。

針對不同國家捐贈的差別回應,引發中國批判

台灣接受日本提供AZ疫苗,卻拒絕陸製疫苗,固然具有突破中共當局對台政策之「政治統戰」作用,然卻陷入中國「倚美日抗中」、「以疫謀獨」之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