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系統性交通暴力】如果張雨生當年沒出這起車禍,他這個月正在歡度55歲生日

【系統性交通暴力】如果張雨生當年沒出這起車禍,他這個月正在歡度55歲生日
截圖自YouTub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久以前台南台江大道發生了一起休旅車返車導致七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張雨生可能跟他們一樣也是道路不平整為肇事原因之一。如果交通設計者能更深入的改善使用體驗,施工者能夠認真的把一尺一寸都確實施作,養護者能更用心的保持道路狀況,或許今天我們還能聽到張雨生更多的歌聲。

如果張雨生當初沒有在俗稱「登輝大道」的台二線上出車禍,6月7日他會歡度第55個生日,或許也已經在享受天倫之樂。

這場車禍,官方說法就是萬年不變的「超速」一詞,卻幾乎沒有人將焦點放在現場不良的道路設計,還有其他的外在因素。除了一貫的檢討當事者,政府卻對現場的硬體設施改善沒有任何檢討與具體作為。本文將從空間整備(交通設計與都市計畫)學者的角度來深入探討這場車禍,並且與各位分享一些當初被忽視的見解。

196125893_624243928966448_28651002972323
作者製作提供

在開始與各位分享筆者的見解之前,我們先來整理一下這起車禍的來龍去脈。

張雨生於事發當日,在加班後參加了好友的聚會,比平時晚了好幾個小時回家。而張雨生當時駕駛著剛交車三個月的SAAB-900SE黑色敞篷車,是當年最豪華的敞篷車之一,也是該車系最高級之款式。該車不只有全皮革內裝,還有內建空調及CD播放器。(這個方面我的好友Hank汽車部落格應該懂的比我多)

SAAB-900SE當年其中一個賣點就是主打安全性,該廠為了迎合當年美國最新的汽車安全法規,還特別重新設計了車頭,也改善了安全氣囊的設計。

不過可惜的是,再多安全的車體骨架,尤其是缺乏車頂鈑金的敞篷車,還是比不過高速正面衝撞號誌及路燈燈桿,畢竟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不像電動遊戲裡面可以直接把路燈給輕鬆拆掉。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許多車,尤其敞篷,會備有十幾個安全氣囊的原因。

從肇事現場的行車軌跡可以看出,張雨生在接近路口時向左偏轉,失控後高速衝上分隔島。而根據警方的調查,官方說法為疲勞駕駛,甚至酒駕,不過這種說法還是令許多人無法接受。

而最弔詭的是,當時醫院聲稱為了急救趕時間,所以沒有留存血液範本,於是警方並無法對張雨生進行酒測。

於是坊間盛傳,張雨生可能是因為不小心知道太多演藝圈的黑幕,而車子煞車被動手腳,不過更科學的理論,就是稍早提到的道路設計不良,與此所衍生出來的危險用路行為為肇事主因。

推行「道路瘦身」前學來的美國設計,缺陷百出

礙於版權問題,本文無法附上圖片,不過各位可以觀看當初車禍現場的影帶。可以看到,該道路是許多來往淡水大型車輛的必經之路,而道路表面則有大量塵土;另外,事故現場分隔島與路型的設計也是令人詬病已久,缺乏偏移式轉彎車道與斜叉路口正交化,擁有致命缺陷的當代美式雙向四線道設計。

如果真的要追查當初這個路口的設計者的話,各位應該大多都心裡有地,那就是長年謀財害命的公路總局與中華顧問工程司的兩方「亂組」人馬。

而事發現場,近年為了施作淡海輕軌的高架橋,該路口也因此完全重建過。不過時至今日,這幾個缺點在重建過程中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因為輕軌的橋墩遮蔽視野而更加危險。而公路總局的官員與CECI的員工就繼續當國家米蟲,吹冷氣消耗民脂民膏,繼續耍官威擺爛。

言歸正傳,登輝大道採用的是1970年代的美式道路設計,最慘的地方是因為台灣的這些專業人士都是在美國推行「Road Diet(道路瘦身)」之前在美訓練出來的,所以連最基本的安全設計都是一知半解,自然設計出來的道路就是缺陷百出。

首先來講偏移式轉彎車道:要把轉彎車道獨立並從主車道偏移出來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避免追撞事故,與轉彎車輛擋住後方執行車流的問題。由此可推論,當時張雨生可能是深夜車流少,開車分心了,沒有注意到減速下來轉彎的車輛,高速行駛時一時緊張,避讓不及而導致失控。

然後說到路口正交化:一般來說,斜交路T字口最好是要在交會以前轉彎,讓交會處成為垂直90度,這樣才能確保兩邊互相的行車視野,而更大的轉彎角度,也會令車輛不得不減速下來轉彎,進一步的提升安全。由此推論,也有可能是淡金路的車輛闖紅燈,但由於路口視距不良,張雨生無法提早做出避讓。

撞上的電線桿,其實也有改進的設計空間

說到現在,可能有些人就會說了,道路設計再如何改善,當事人的問題不檢討,不還是會出事嗎?

這樣說是沒錯,張雨生當時可能就精神不濟,或者是當年行車記錄器還沒有發明,監視器也還沒普及,所以可能真的就有一個間接肇禍的逃逸者。

不過再怎麼說,道路硬體的改善,還是能多少減少車禍的機率,而就算出車禍了,還是能靠環境細節的改善來降低致死的機會。為了安全,真的不需要去小氣,這樣會因小失大。

張雨生的死因,就是撞上了那一根路燈燈桿與另一根號誌燈桿,導致車頭凹陷,骨架扭曲重擊張雨生頭部。這種撞擊方式,就算是潰縮能力很好的車體,還是很難保護車輛上的人。

所以說,如果車上的潰縮區對於撞上桿件沒有用,那麼把潰縮區坐在桿件上呢?

正是如此。在瑞典引領全球進行多次交通安全的實驗後,證明了如果把潰縮區做在燈桿上面,能夠大大的降低車輛撞擊時的潰縮程度,可以看看下面的影片。

因此,歐美多地就從台灣也慣用的鍍鋅鋼鐵改用潰索程度較好但強度不打折扣的鋁合金材質。

除此之外,因為鋁原物料取得簡單及鋁回收技術成熟,成本相較鋼鐵也日漸有競爭力,而且還有環保及抗鏽蝕能力高的特點,所以成為了燈桿材質的新寵兒。

要是當時張雨生撞上的是這種材質燈燈桿,也不是於讓車體這麼程度的支離破碎,甚至不會昏過去。

駕駛不要酒駕,政府也該檢討自己的交通設計

說完車道配置及路口交會處的設計,還有燈桿細節,大概就說完硬體設施能改善的部分了,最後就來說說道路清潔及養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