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漫畫】轉譯「異文化」小心犯大忌,創作者要時時反問「我為何會做此詮釋?」

【漫畫】轉譯「異文化」小心犯大忌,創作者要時時反問「我為何會做此詮釋?」
Photo Credit: ©邱若龍 /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異文化」,乍看之下多以描寫異地的奇風異俗為主,但,從食衣住行育樂習俗到思考模式,只要是描述與自身背景、慣習相異的生活方式,這些故事也能傳遞不同文化的衝擊。

文:賴萱珮(CCC編輯部)

不論是森薰描繪中亞民族風情的《姊嫁物語》,還是Fengta以羌族文化創作的《毒藥貓》,抑或是邱若龍敘述賽德克族霧社事件歷史的《漫畫.巴萊》,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以異文化為創作主題。

「異文化」乍看之下多以描寫異地的奇風異俗為主,但,從食衣住行育樂習俗到思考模式,只要是描述與自身背景、慣習相異的生活方式,這些故事也能傳遞不同文化的衝擊。

721c6cbd-b779-412d-8748-c56ebf5956f2
Photo Credit: ©王明珂
Fengta《毒藥貓》,乃是根據史語所王明珂老師在中國四川羌族地區的研究再創作而成,圖為四川茂縣牛尾巴寨的過新年時年輕女子盪鞦韆的活動。

當我們試圖以異文化為作品主題或舞台時,包括歷史事件、現存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等等,需要從各個不同面向,蒐集與消化大量背景資料後,想像人物設定及劇情發展。沙盤推演漫畫劇情的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想像力,但在想像之前,更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想像的基礎,這也就是所謂的「轉譯」。

轉譯異文化

漫畫家在創作此類漫畫時,大抵需要塑造出一個與自己現下所處時空相異的背景。觀察近年來台灣劇情漫畫出版列表,會發現當中以奇幻架空類型居多,作品中雖有參考實際存在的文化元素如符咒、儀式與本土特色,但虛實雜揉混和,創造出亦真亦幻的空間,更能說服讀者,令讀者產生共鳴。

例如韋宗成《冥戰錄》、簡士頡《北投女巫》等,都是以台灣實存的地點為背景,在真實場景中加入奇幻元素。透過虛構的奇幻轉化現實中的要素,也可避免爭議。

若是描述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事件呢?張季雅《異人茶跡》、Kinono《蘭人異聞錄》等呈現同一時空中不同族群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合作,蒐集大量資料,架構出劇情內容,在力求符合史實的條件下,努力開闢出戲劇化的情節空間。

另有一些作品背景,在時與地上都離創作者較遠,如本期新連載《毒藥貓》,發生在往昔的四川羌族地區;森薰《姊嫁物語》及《艾瑪》,則分別以十七世紀中亞地區與英國為背景。

繪製這些作品,除查找歷史資料與新聞報導等外,人類學者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後撰寫的民族誌,蘊含豐富細節,也會是很好的參考資料來源。如果欲創作的歷史故事中,曾參與現場的人們或其後代還在世,也可如同邱若龍構思《漫畫・巴萊》,前往賽德克族部落拜訪參與過現場或曾耳聞的耆老,獲得第一手資料。

若作品以當代時空為背景,描繪一般民眾較不熟悉的生活形態,除參考已化為紙面資料的歷史與民族誌研究,進行田野調查、親身取材,更是五感浸淫故事場景中的絕佳機會。拜訪當地、參與儀式,親耳聽到在地人的口述、體驗人情或是衝擊……這些都能延伸創作者進一步的想像。如近年來創作者多喜歡將民俗元素納入漫畫,左萱《神之鄉》及韋蘺若明《送葬協奏曲》,即各自納入了大溪民俗藝陣與生命禮儀等。

一個文化所涵蓋範圍廣大又龐雜,從食衣住行到價值觀無所不包,還涉及觀點與切入角度的問題,我們需要梳理這一切的方法論,幫助我們從故事主旨、情節架構、角色塑造等做全面性的統整與思考。整個創作過程中,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與民族誌資料,以及對文化詮釋的討論,皆可幫助創作者繪製出更為逼真、深刻、撼動人心的故事。

人類學始於殖民?

人類學,是研究人群的學科,發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擴張殖民地時期,殖民政府為理解殖民地現況,派人到當地進行全面性的社會調查,包含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調查者須長期待在異鄉,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同時進行參與觀察、做訪談紀錄,蒐集到資料後,再將之整理成民族誌。此時的民族誌是以族群/部落/社會單位所進行之全面與細緻的紀錄。

台灣於日本殖民時期,也有人類學者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人,他們曾深入台灣山林調查原住民族群文化特色,如伊能嘉矩《台灣蕃人事情》中,即首先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分類架構。

民族誌的形式與內容,隨時空經過多次變化,但描述研究對象的文化內涵,是始終不變的核心,尤其是對方的文化邏輯、行為模式:「他們做了哪些事情?為什麼這麼做?」試圖讓閱讀者深入理解對象的文化內涵。

e5057b35-363b-411a-92ea-a0f81fa845e3
Photo Credit: ©中研院台史所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霧社事件發生地霧社的照片。此照片為1941年1月,當時台灣總督長谷川清視察霧社地區時拍攝的紀錄。殖民時代的攝影紀錄,也會成為還原時代背景的重要參考。

民族誌資料是創作寶庫

民族誌是經過研究者揀選資料、詮釋後的文本,大多以故事與對話形式呈現,且細緻描寫事件發生的情境,因其本身即蘊含豐富故事性,容易讓讀者進入某時空與某些人的心境。再者,民族誌中記載的說法通常不會僅限於一方,大多針對一個事件或一個現象,呈現多方觀點。

當我們構思繪製異文化漫畫,需要塑造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角色形象與故事背景時,可透過民族誌,認識創作對象的文化脈絡,了解其生活形態、價值觀與不同立場的觀點,作為構思主旨、架構劇情的依據與參考。

以台灣為例,最容易獲取的民族誌,就是大專院校碩博士論文。時至今日,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系所,皆有採用田野調查與民族誌方法進行研究,主題五花八門。於資料庫中鍵入欲取材的關鍵字,再以論文的參考文獻為基礎,進一步擴展取材資料,是絕佳的入門磚。

文化詮釋的兩道難題

當閱讀完民族誌資料,並試圖創作立基於異文化的故事時,常會面臨兩個困境:一是知識傳遞的真實性,注重的是故事內容是否傳達出正確事實,真實程度又有多少。如:若要敘說某原住民族群史上發生過的故事,基本服飾、圖騰、儀式、飲食、住家等生活空間,就須經過考證,不可挪用其他族群的符號或發明新的。

二是作品創作目的與形式的平衡。我們會問:若是為了創作或藝術呈現,需要加強或弱化,甚至更動某部分的劇情時,該如何平衡選擇所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