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失眠危機:賽程惡夢與夜間誘惑,超過九成的球員都深受其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睡眠是運動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舟車勞頓的職業球員最難克服的關卡之一。每四名職業球員中就有一名球員深陷嚴重失眠,且有六分之一的球員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如何取得娛樂和健康之間的平衡,成了NBA的難題。
文:Simon
1964年,一名17歲的美國高中生Randy Gardner在科學實驗中,創下連續264.4小時未睡眠的紀錄。主導此實驗計畫的William Dement教授,同時也是睡眠研究的先驅,在實驗期間用盡各種方法來幫助Gardner保持清醒。半夜凌晨1、2點是最難熬的時候,實驗團隊後來找到最能驅除瞌睡感的方法,「打籃球是最提神的方法,我們好幾次把他拖到後院,只要一開始打球,他的精神就會好上許多。」
NBA的失眠盛況與影響
上述實驗也透露出職業籃球員首要面對的難題──失眠。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飽受失眠之擾。而NBA球員常常比完賽已經超過晚上10點,球隊記者會在11點,若在主場出賽,有機會在12點左右可以躺平,但是如果要出征客場或是打背靠背比賽,折騰到三更半夜也不稀奇。
2012年NBA球員工會的研究顯示,有高達7成5的球員有失眠的傾向,而有9成球員和隊職員的睡眠品質不佳,「NBA幾乎沒有球員能一躺下就睡著,許多人是整晚輾轉難眠,包含我。」Rajao Rando說道:「通常我到2點才有辦法睡著,如果當天比賽不佳可能更晚。」Blake Griffin則說:「我很常在大半夜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DeAndre Jordan也表示自己有失眠問題。2016年運動科學研究的期刊指出,每4名職業球員中就有1名球員深陷嚴重失眠,且有六分之一的球員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
除了球員,年紀較長的教練團更是深受失眠折磨。前黃蜂隊總教練Steve Clifford因為失眠而導致劇烈頭痛,並缺席6個禮拜,「只要到客場,我幾乎沒辦法入眠。」前騎士隊總教練Tyronn Lue也有嚴重的失眠問題,2017年11月騎士隊戰績震盪時,Lue說自己好幾天沒有睡覺,「戰績不好時,我幾乎夜夜失眠。」
哈佛醫學院前院長Charles Czeisler,同時也是許多球隊的睡眠治療師,認為職業籃球員一般需要超過8小時的睡眠,但由於賽程和心理壓力,許多球員的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他說:「如果睡眠充足,球員表現會提升20%。但拖著睡眠不足的精神和身體比賽,你不但表現不佳,還不會有任何進步。」
許多科學研究也證實,一個失眠的夜晚就如同喝醉酒,隔天將會無比痛苦。美國睡眠學會的研究也發現,連續22小時未入眠更會產生心智上的失常和反應遲鈍的症狀。史丹佛大學的教授Cheri Mah的研究顯示,睡滿10小時的籃球員在衝刺速度和外線命中率上都會提升9%;2014年家庭醫學期刊於160名學生運動員參與的研究發現,睡不滿8小時會讓受傷機率增加1.7倍。
此外,2016年,ESPN和Mah教授合作推出「Schedule Alert」企劃,Mah教授和她的團隊根據賽程、移動距離、背靠背場次等疲倦分析,研發出一套勝負預測公式,近兩季的準確率都在7成以上。
「NBA球隊的失眠狀況之所以會如此惡化,原因在於賽程安排不佳和連續出賽場次過多。」Mah教授說道,「許多球員在飛機上無法入眠,或者出賽時間過晚以至於休息時間不足。」而Paul George也相當認同:「我從來沒辦法在飛機上入眠過。」
賽程惡夢與夜間誘惑
2018年1月,金塊隊在半夜12點半抵達洛杉磯,幾個小時前他們在丹佛戰勝小牛隊,一行人拖著疲憊的身軀下了飛機,準備上巴士前往飯店。前鋒Trey Lyles坐上巴士準備為時30分鐘的車程,手裡拿著一點效果都沒有的能量飲料,抵達飯店躺上床時已是半夜1點半,「這算是早的了,常常3、4點才能睡覺,我一直經歷淺眠和失眠。」
「睡眠是激烈比賽後最重要的回復方法,但比完賽回到飯店後通常已是半夜,如果在客場或者是連續出賽還要趕班機,多數球員總是失眠到天亮,沒有充足睡眠是球員最大的惡夢。」LeBron James說道。
2011年1月,當時的塞爾提克在前總教練Doc Rivers和三巨頭GAP的帶領下打出絕佳近況,但在面對當時聯盟防守最差的太陽隊時,竟然全場僅有34%的命中率和高於平均的失誤次數,這讓Rivers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球隊防護員Ed Lacerte給了他一個意見:「我們應該去找睡眠醫師。」後來的塞爾提克隊總教練Brad Stevens在諮詢過無數的睡眠專家後得到一致的答案:「聯盟賽程會讓睡眠品質惡化,只能從中制定最安全完善的策略和交通計劃。」
NBA總裁Adam Silver在上任後也試著改善賽程規劃,把每隊平均的背靠背場次從2014-15賽季的19.3場縮減到2017-18賽季的17.3場,並將5天4戰的平均場次從16場減少到14場以及將例行賽拉長一週。Silver也將明星賽週改制為時間更長的休息期,並將總冠軍賽的時程拉長,試圖降低球員的疲勞感,同時也逐季將球員的移動里程下降1至2%,
雖然NBA試著讓賽程更加合理,但依舊免除不了舟車勞頓的窘境,加上每一個球季都會做行程上的改變,或是因應場館而出現連續客場征途。「NBA有在努力改善,但球員的勞累感依舊巨大。」馬刺隊總教練Gregg Popovich表示:「這是娛樂行程,不是職業賽程。要我們在晚上讓他們進入精神最高點,幾個小時後又要讓他們進入最低點,這一點都不合理。」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