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中的世界史》:「假全球化」的仿冒離散,讓我們看到「全球名牌中心主義」的不可能

《課綱中的世界史》:「假全球化」的仿冒離散,讓我們看到「全球名牌中心主義」的不可能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全球化」讓我們在每一件名牌仿冒品的身上,看見了全球資本主義的廢墟。而也唯有站在此一歷史地理殊異時空的廢墟之上,我們才能面對過去、走向未來,繼續尋找詭譎多變全球化當下「仿冒窩裡反」的文化思考戰鬥點。

「仿冒跨國離散」所欲凸顯的不僅只是「國家」的邊界不斷被「跨國集團」的全球資本流動所鬆動,更是「跨國集團」全球一統的向心力(主要指剩餘價值的利潤積累與市場形象、消費欲望的生產操控),不斷被仿冒品全球擴散的離心力所鬆動。

因此我們對仿冒文化研究的理論思考,就不能自限於西方哲學傳統自柏拉圖以降的「模擬論」(mimesis),此傳統視仿冒品為「垂直軸面」的「隱喻替代」(metaphorical substitution),強調仿冒品為正品等而下之的「副本」(copy)、「擬像」(simulation)(副本的副本,每下愈況)。這種空間上/下(正品在上、仿冒品在下)、時間先/後(正品為先、仿冒品為後)的思考模式,早已在當代理論家如德西達、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相關論著中加以成功解構翻轉。

循此解構翻轉邏輯,不是正品「催生」了仿冒品,反倒是仿冒品「創造」了正品。以LV與LV名牌仿冒品長達150年之久的弔詭性依存關係為例,LV的「起源」乃為遏止仿冒風而被迫改變的皮件設計。1888年LV以方形圖案替代原有的米、棕色條紋,並且加上註冊商標,不過仿冒品依舊充斥於世,才又在1896年以LV字母、四瓣花形、正負鑽石設計出Monogram的經典圖形。換言之,LV作為經典的正品,乃由LV仿冒品所催生;不是「沒有LV就沒有仿冒品」,而是「沒有仿冒品就沒有LV」。

而LV「正」品作為一種「非源起式的起源」(a non-originary origin)更在於LV仿冒品如何「貴族化」LV正品:LV正品與LV仿冒品會依手工/量產、唯一/同質、高尚/通俗、獨創/仿效的分類方式對號入座,就是因為有量產、同質、通俗、仿效的後者,才讓同樣也是量產同質的前者變得異常高貴,充滿獨創性、獨件性與完美手工的聯想。換言之,沒有LV仿冒品作為「分身」,哪裡襯托得出LV正品的尊貴「本尊」;仿冒品的「分身」讓本來也是「分身」(大量複製、大量生產)的正品搖身一變為獨一無二的「本尊」。

一直到最近LV與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合作推出的2003年春夏新款Monogran Muticolor,依舊展現這150年來正品與仿冒品的弔詭性依存關係:村上隆以33個套色取代原本Monogram的三色印刷,其中主要考量之一,乃來自於對仿冒品之防範:以提高製作技衡的門檻,讓仿冒品製造商知難而退,就算努力為之,也最多用到8種套色,讓仿冒品與正品的外在色彩差異,明顯易辨。正品的「創新設計」與仿冒品「亦步亦趨」之間,不僅只是如影隨形的問題,更是相生相剋、相互創造轉化的問題。

因此「仿冒跨國離散」不僅「挖空」(empty out)正品起源不可侵犯的神聖性,更嚴重干擾正品不可動搖的穩定性,以「水平軸面」的「轉喻移動」(metonymic movement),循毗鄰性而非替代性的方式擴散流動,不僅玷污了正品的純粹起源,更讓正品的穩定中心失根離散。此處所言的「失根離散」,並非以仿冒品單方向解構正品的地位,也非視仿冒品的銷售為對名牌精品銷售額上的直接打擊。

仿冒品並不可能對精品名牌取而代之,而仿冒品的暢銷就某種程度而言,正是仰賴於精品名牌的暢銷,仿冒品從符號價值到剩餘價值的積累,皆「寄居」於精品名牌之中。但就在仿冒品為正品「打廣告」的同時,仿冒品也充滿了「打亂市場」、管理黑洞或品牌崩盤的可能潛在危機與不安。因此「失根離散」所凸顯的,正是「全球名牌中心主義」與「仿冒跨國離散」之間「相生相剋」的動態生成,在穩定/鬆動、掌控/失控、秩序/混亂間的擺盪未有定論。

而此「仿冒跨國離散」讓我們看到的,正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此刻「假的無所不在」、「假的無中生有」、「假的無法分辨」。現在的名牌仿冒品已今非昔比,過去認為仿冒品總是慢半拍,而現今仿冒品可以比真品先上市(只要先行取得下一季新商品發表會的照片或型錄);過去認為仿冒品品質差且無售後服務,而現今許多仿冒品的銷售地點有定點維修服務,而買特級仿冒品的消費者甚至有人送原廠維修;過去認為仿冒品皆售價低廉、做工極差,而現今幾可亂真的特級仿冒品在「非欺騙性仿冒」(指消費者心知肚明買的是仿冒品)的市場售價不低,更在「欺騙性仿冒」(指消費者以為買的是正品)市場以真品價格出售或以「名牌特賣直銷」、「名牌清倉貨」、「名牌次貨」(有小瑕疵而剪爛商標)打折出售。

過去認為仿冒品的生產製造皆屬小規模的非法地下工廠,而現今有許多仿冒品乃出自合法的上市上櫃公司,或榮獲多項國際認證的連鎖企業有限公司。過去對仿冒品銷售地點的認知,多集中於地攤夜市,而現今仿冒品流通管道的多樣化與機動性,早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有租借高級場所如辦公大樓、商業中心、五星級大飯店店面舉辦的「(假)名牌特賣」,有以熟客為主的分銷中心,有由導遊領隊參觀選購的假貨專賣店,有以雜誌圖片選貨再等候由人去貨倉取貨的一般店面,更有冒充以真品二手貨的郵購與網路購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