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枷鎖,創生更不是創業的代名詞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枷鎖,創生更不是創業的代名詞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創生可以鼓勵想創業的人,但地方創生不等於創業。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曾經整理調查過地方創生團隊的存活年限,平均必須熬過九.八年。天空的院子何培鈞在竹山十五年,甘樂文創剛過十歲生日,彰化小王子邱明憲的旅庫經營也近十年,他們回鄉或移居的初心都不是創業。

儘管我離開國發會時,已完成了近八百個法規、函釋的鬆綁或調適,但台灣的法規多如牛毛,行政的函釋更是難以數計,司法的數位轉型更如老牛拉車,AI的深度學習沒用上,該鬆綁、該檢討的法規仍隨處可見。這是長期結構的問題,一定要勇敢的面對與解決。

地方創生遇到的法規問題實在不比企業少。例如,台灣的土地管制過於嚴苛,使用的容許性低,致廢棄的國有魚塭變成雜草叢生的林地、廢棄的學校難以滿足長照的需求、工業用地與民生產業性質不符,設廠找不到合適的土地;都市計畫變更的流程過於冗長,內容過於專業,平民百姓難以理解;私人土地涉及繼承的問題,是個無解的難題,於是偏鄉地區處處是閒置的三合院、廢棄的農舍與殘破不堪的房舍。

公務員害怕被冠上圖利的罪名,各種遊戲規則千奇百怪,承辦人可以用採購程序,剝奪法律所沒有限制的申請人資格;公私協力的雙贏法則,硬是在法律體系中被迫離婚;條文的正面表列變成承辦人的尚方寶劍,也成為民怨的來源;威權時代遺留的政策解編,因為法規沒有澈底檢討而一再延宕;農民身分認定非以實際從農為依據等等,只有碰上了,才知道台灣人民是多麼的善良,多麼的民不與官鬥。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陳美伶

當人口湧向大都市
區域發展的不均日趨嚴重

地方該如何善用優勢、用人結合文化、土地、產業及景觀
找出產業的DNA
為故鄉尋得永續的振興解方

伴隨鄉村人口高齡化,青年急速向大都市移動,除了少數城市外,台灣各縣市的人口數正不斷下探新低,台灣的總人口數也在2020年首度出現負成長,城鄉發展的距離越來越大,對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有重大影響。

面對這樣的危機,你我是否可能對症下藥、提出解方?

創造地方的工作機會,吸引都市人口回鄉發展,
培育下一代認同故鄉,不外流,形成正向循環,
才可能使地方人口的下墜曲線止跌回升。
——前行政院國發會主委 陳美伶

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是可以在關鍵時刻,讓台灣能夠永續生存的一帖藥方,是讓台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讓下一代子孫能安身立命的重要政策。」

有鑒於此,行政院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將其定位為等同國安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以人為本,協助地方發展。

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雖然已卸下國發會主委職務,但地方創生和新創事業的未來,仍然是她最關心的課題。誠如她自己所說:「美伶姐永遠都在」,她依舊一本初衷,以自己的方式、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地方產業的振興,這是她的本命。

而本書,則是她貫徹人生下半場志業的忠實紀錄。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