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以色列聯合政府,在「公敵」納坦雅胡下台後能撐多久?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以色列聯合政府,在「公敵」納坦雅胡下台後能撐多久?
拉皮德(中)與班奈特(右),攝於2013年以色列國會|Photo Credit: 以色列新聞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拉皮德與班奈特的政府看起來宛如一場參雜了各種政治光譜立場的「大雜燴」,但這並非以色列史上首次出現跨政治光譜位置組成的政府。若這個政府有心生存,各政黨就必須規避彼此間具有較大歧異的議題,專注在民生經濟、教育等社會政策方面的改革,並在各自關注的議題上做出妥協。

以色列時間今(2021)年6月13日晚間,新科總理、「右傾」(Yamina)領袖班奈特(Naftali Bennett)在國會發表就職演說,在40多分鐘的演說中,班奈特不斷遭到在野國會議員抗議、叫囂,使他必須數度給予這些議員警告,甚至導致幾位議員被逐出場外。

當晚,包括現任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港譯「內塔尼亞胡」)在內的幾位政黨國會領袖,都發表了演說;在那之後,國會對班奈特及「未來黨」(Yesh Atid)主席拉皮德(Yair Lapid)提出的政府,進行信任投票。晚間將近9點,信任投票結果出爐,新政府以60對59票(註1),確立通過,國會現場也傳出一片歡呼聲。

時間回溯到6月2日晚間將近午夜,未來黨主席拉皮德,正式向總統回報,自己在120席的國會中,成功召集過半的議員,組成政府。6月13日週日晚間的國會投票,確立這個獲得61席議員支持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根據協議,右傾領袖班奈特將首先擔任輪值總理,直到2023年8月底,換未來黨的拉皮德繼任。

拉皮德是2021年3月以色列國會選舉、繼現任看守總理納坦雅胡後,第二位受現任總統李佛林(Reuven Rivlin)欽點,負責組成政府的國會議員。儘管身為國會最大黨(30席)領袖,納坦雅胡仍無法獲得國會過半數議員的支持,最後反倒是國會第二大黨(17席)領袖拉皮德成功組成政府;這也是納坦雅胡自2009年開始、在連續擔任總理12年後,首度成為在野的狀況。

Lapid_2013_Haim_Zach
拉皮德,攝於2013年|Photo Credit: 以色列新聞局(Haim Zach)

拉皮德的政府組成之路、就如13日晚間班奈特的演說一般,充滿了高潮迭起。多數媒體最聚焦的亮點莫過於右傾領袖班奈特的加入,因為被視為堅定右派、甚至是「極右派」的班奈特,曾在選前於電視訪談中,公開以書面保證,絕對不會支持拉皮德擔任總理職、或加入包括「聯合阿拉伯名單」(Ra'am)這個阿拉伯政黨在內的政府(註2);兩項保證現在都成了公開打臉。

班奈特的「倒戈」之舉不僅招來納坦雅胡痛批他為右派的叛徒,也遭到不少右傾支持者與中間偏右選民的強烈反彈;在班奈特宣布與拉皮德「合夥」後,班奈特與黨內第二把交椅沙凱德(Ayelet Shaked)及其他同黨國會議員,陸續傳出遭到威脅,安保層及也紛紛提升。

然而被視為倒戈的不只班奈特,在這個囊括了右派、中間派、中間偏左、左派及阿拉伯政黨的聯合政府中,加入的各黨各派都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在意識形態及重要政策立場,具有強烈分歧的政黨夥伴合作。

March_2021
2021年3月以色列國會選舉結果,有畫線者為加入政府之政黨|Photo Credit: 以色列選舉委員會,謝宇棻製圖

在這次的政府組成過程中,右傾領袖班奈特與聯合阿拉伯名單主席阿巴斯(Mansour Abbas),儼然一副「造王者」(kingmaker)之姿,被現任看守總理及新任總理拉皮德爭相拉攏;從席次看來,他們的政黨都不是國會中的大黨(右傾7席、聯合阿拉伯名單4席),卻因為在這次的政府組成協商過程中,展現了一種模糊中帶有彈性的立場,反而讓他們成為大黨領袖納極力爭取的對象,成為關鍵性少數。

拉皮德為什麼能成功組成一個乍看之下散發濃濃違和感的政府?而班奈特與阿巴斯,又何以成為讓拉皮德政府得以定調的關鍵之一?

我們可以從權宜、制度與大環境三個粗略大方向著手,來探尋這些問題。

權宜:「敵人的敵人是朋友」(My Enemy's Enemy is My Friend)

首先,這屆政府中的不少政黨領袖,在最近幾次的國會選舉時,都相繼放話與現任總理納坦雅胡勢不兩立,這其中包括:在這次選前從納坦雅胡帶領的聯合黨(Likud)分裂出來的「新希望」(New Hope)領導薩阿(Gideon Saar)、「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Yisrael Beiteinu)的李伯曼(Avigdor Lieberman)、以及拉皮德自己;而在上次選後(2020年3月)打臉競選承諾、加入納坦雅胡政府的藍白聯盟(Kahol Lavan)領袖甘茨(Benny Gantz),不僅如預期般遭納坦雅胡提前解散政府而無緣總理寶座,也在這次選舉時被中間派選民「懲罰」,讓藍白聯盟席次大減。

Bibi_tov
寫著「納坦雅胡有益以色列」的支持海報|Photo Credit: 謝宇棻提供

身陷貪腐疑雲的納坦雅胡,在以色列政壇打滾多年之後,除了成為以色列史上在位最久的總理,也樹立了不少死對頭;說穿了,目前以色列政壇中間偏右與右派的小黨領袖,充斥著與納坦雅胡在不同時間點結下樑子、或看不慣其對權力的執著,而決定從聯合黨脫黨的人物;右傾的班奈特與政治夥伴沙凱德,據信也是在與納坦雅胡鬧翻後,脫離聯合黨自立門戶。

同時,中間派、中間偏左及左派政治人物,不僅在意識形態上與納坦雅胡的聯合黨相左,也看不慣納坦雅胡長期握權、且深陷貪腐風暴之中,自然不太可能加入納坦雅胡的政府。

秉持「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邏輯,也難怪這些來自政治光譜不同位置的政黨,面對彼此間在意識形態或各種議題上的歧異,仍想方設法組成一個可被視為是「反納坦雅胡」的聯盟。可以說,拉皮德所組成的政府,集結了來自右派、中間派、中間偏左、左派、甚至阿拉伯政黨等各路不爽納坦雅胡的聲音。

資深《國土報》記者桑默(Allison Kaplan Sommer)半開玩笑地指出,納坦雅胡是拉皮德與班奈特成功組閣最重要的幕後推手;沒有納坦雅胡這個「公敵」,這些政黨攜手組成政府的機會相對偏低。

制度:與「敵人」共舞的政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