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美人》:「追求靚係女人一生事業」?ViuTV爲何至今捧不紅女明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Viu TV的女孩子出不了頭,是因爲Viu TV在捧女孩子形象的時候,捧的是可愛的尤物,而不是像他們捧男孩子一樣,捧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文:孫小椒
其實關於形象改造、甚至整容的節目早有不少,ViuTV的綜藝《造美人》並不是什麼驚天創新:早在2003年,美國的電視台就有由5名同性戀男子爲異性戀男子由髮型、服裝造型、家居等各方面改造的《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並在2018年於Netflix播出新版;韓國自2013年開播的整容綜藝《Let美人》,會選擇因容貌缺陷而自小遭遇歧視的男男女女,通過改造外貌,改帶給他們自信。

「追求靚係女人一生嘅事業」
但《造美人》還是引來了觀衆在性別意識問題上的很多批評。問題不在於提倡整容,事實上對於社會上目前對整容的污名和妖魔化來說,我想有一個節目來挑戰一下這種想法可能也不是壞事,《Let美人》同樣也提倡這種身體自主處置的權利。我想問題的關鍵還是價值觀:這是一檔開宗明義要鼓勵、鞭策女人追求外型美麗的節目。
第一集開播五分鐘不到,女性主持人一字一頓的那句「我相信追求靚係女人一生嘅事業」爲節目定下基調,兩個女性主持大談女人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扮靚」上面也不爲過;節目內容是選擇12個不同外型資質的女性,把她們丟進訓練營「造美人」,不但要幫助她們變美貌,而且要她們最後比拼美貌,分一個成王敗寇,節目挑選過程中,不僅找了一批「毒舌觀衆」對選手身體各個部位品頭論足,主持人和嘉賓也充斥著諸如「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你認爲她在美貌這件事上夠不夠努力」、「是不是太hea(頹廢)」,這樣的對話。女性追求美麗在這個節目上變成了一種應然正義,作爲女性應當爲了美麗努力,如果不夠「努力」也行,那麼被評論爲醜女人、被body shame(身體羞辱)也是應該的。

選美的進步
人當然可以追求美麗,通過提升外型而讓自己感到舒適、自信也是一件毫無問題的事,問題在於在公共平台上提倡女性必須追求美麗,不追求美麗者就可以合理地被批評身體。首先限定要求某一種性別讓其符合一個想像這種觀點就已經非常落後——就連曾經專門針對異性戀男性的《粉雄救兵》,在15年後重開的版本中也去除了這一性別限定,改名爲《Queer Eye》,改造者也包括女性和男同性戀等。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說,節目如果要顯得稍微意識進步一點,最偷懶的方法大可同時加入一些男性選手,已經可以規避節目中很多的性別意識問題。
但沒有——主持人開宗明義的「追求靚係女人一生嘅事業」已經決定了主題,而與大改造同時進行的,是這12名女性的選美比賽。選美比賽這一自上世紀20年代由西方發起的競賽自身早已被認爲是性別歧視的代名詞,80年代西方女權運動時曾有不少討論,在此不再贅述。倒是自2018年,美國小姐組委會宣佈改革,不再以相貌、身材等外型條件爲基準。泳裝、晚裝展示環節全部取消,改爲自選服飾展示環節。去年的美國小姐冠軍是一名理工在讀博士,才藝展示環節是穿大白掛在做實驗展示過氧化氫的催化分解,而評委之一正是新版《粉雄救兵》的改造顧問。哪怕經歷了這些改革,大衆並沒有停止對選美比賽性別意識的拷問,喜劇新聞節目《上週今夜秀》就慘無人道地批評了美國小姐比賽某些虛僞的改變。而香港的《造美人》選美,還停留在泳裝展示、嘉賓批評受訪者作爲女人儀態的階段,仿似後宮老宮女訓練秀女,可是,大清已經亡了呀。

girls help girls
節目另一個趨勢是喜歡強調選手之間的雌性競爭和敵意,製造矛盾。而這其實是全球競賽類綜藝節目的通病:競爭與努力當然是並存的,但一旦涉及男選手的比賽情節,必然更強調熱血、團結、共同努力、團魂,讓人滿心感動;而一旦碰到女選手,當然是要鼓勵她們勾心鬥角、互扯頭髮,好像女性就天生被社會鼓勵因爲容貌和男性而互相競爭。節目加重受歡迎度帶來的階層感,把選手分爲「公主組」和「平民組」,平民要爲公主端茶倒水,拍攝時8個人擠在電梯間大小的無冷氣房間中,椅子都沒有,只能坐在地上。而平民和公主之間有時就身份開的玩笑,則被節目組大肆剪輯強調,想讓觀衆留意其中的暗湧。
可惜ViuTV可能意識不到,這種編排早就不是國際電視節目的選擇,而被進步價值影響的年輕觀衆,更願意在節目中看到女性互助、女性力量的展示等。節目組的撥火截至第三集還是沒有效果,選手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我知道總有一天它會得償所願的),事實上我覺得頭三集最好看的部分,不是節目設計的矛盾,而是兩個選手在後台,其中一個在臺上訴說自己的容貌焦慮之後,另一個選手在後台安慰她,袒露自己很明白這種感覺,因爲也曾經歷過一段模特兒生涯處處碰壁、找不到工作,而產生外貌自卑的痛苦狀態,二人相擁而泣。那個畫面如此動人,是兩人在分享了外貌焦慮對於女性的共同困擾之後,自然產生的一種很溫暖的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但以ViuTV綜藝處理女性議題的風格,未來還會給這種力量多少空間和鏡頭,確實很難想像。

進步與保守的奇怪縫合
當然,性別價值進步是一本混亂的帳:在這個時代,很多與女性相關的事物,你又不可否認它們在頑固同時又有進步的部分,是一種進步與保守的奇怪縫合,而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商業化大衆流行作品中。例如迪士尼女主角轉型運動,某些迪士尼公主儘管在影片中處處體現對個人價值的人生追求,最後卻依然以婚姻爲大團圓結局;例如同樣曾是熱播綜藝的中國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宣傳的主題緊扣girl power,大談30歲以上的女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最終卻還是落到30歲以上還是要漂亮的註腳上。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