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爭議(上):時效派、標規派各自的論點是什麼?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爭議(上):時效派、標規派各自的論點是什麼?
圖為高端實驗室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產疫苗的研製牽涉科學專業、國民健康、全球人道關懷、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等多個面向,在探討這個議題時,需要通盤思索。本文先從醫學科學的論辯切入,再延伸討論其他議題。

文:簡國龍(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廖美(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是2.0版,修訂過程參考了許多位專家意見,為尊重其匿名性,在此不列舉致謝。本文是作者們整理分析的心得,希望能夠引起更多關心和討論。
  • 本文寫於國產高端二期解盲之前,但無礙本文之討論,本刊取得作者們同意特予轉載,以供各界匯聚焦點與爭議之所在。

國內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兩支國產疫苗即將完成二期臨床試驗送交審查。5月28日,疾管署和兩家廠商簽約;政府備受圖利廠商、炒股等質疑。蔡英文總統之前宣布7月可以施打國產疫苗;她在5月31日則公開說明,國產疫苗將以國際科學標準來檢驗。

國產疫苗的研製牽涉科學專業、國民健康、全球人道關懷、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等多個面向,在探討這個議題時,需要通盤思索。本文先從醫學科學的論辯切入,再延伸討論其他議題。

我們發現,在醫界和公衛界,對於國產疫苗二期如果解盲成功,能否給予緊急使用授權(EUA),當下分成兩派:一派的觀點堅持,至少要有第三期期中分析(interim analysis)證實保護力才能給EUA,何況美國Pfizer、Moderna、Johnson & Johnson,歐洲的AZ也都走這個程序。

另一派的觀點主張,二期試驗結果倘若中和抗體效價夠強,即可視同具有保護力,他們援引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論文為依據,並強調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研討以「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 study)取代傳統三期臨床試驗的方案——早在2021年1月28日,COVAX主辦一個相對小型的討論會:「Emerging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vid 19 Vaccines」已經探究了相關議題。

而在2021年5月26日WHO舉辦的是專家和藥商一起參與的線上會議擴大會議:「COVID-19 vaccines: WHO Meeting on correlates of protection」。台灣與會者轉述的報導見《工商時報》;以及《今周刊》的報導提及「WHO也正在研擬抗體保護力濃度COP(Correlate of Protection)作為取代傳統第3期臨床的作法」。

為了便於討論,我們暫且把前者稱為標規派,後者稱為時效派。我們必須事先聲明,兩派觀點都基於科學證據,都牽涉嚴肅的醫學科學與醫學倫理問題,需要認真看待。以下,讓我們先檢視兩派對問題的討論,最後再提出可行的因應方案。

打造疫苗護國神山 賴清德訪國光高端聯亞3生技廠
圖為副總統賴清德(中)17日參訪國光生物科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及聯亞生技3家公司,了解國內疫苗生產狀況|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一)時效派觀點

時效派認為在疫情爆發的緊急情況下,應採取權宜措施,不過仍基於科學論證與證據來通過緊急使用授權。他們主張,中和抗體效價可以作為保護力的替代指標(surrogates)。時效派對國產疫苗深具信心,認為二期解盲成功,就可給予EUA。時效派也指出WHO和COVAX(見附錄)已經舉辦一系列研討,旨在探討相關議題。

時效派甚至延伸對國產高端疫苗科技的論述,以其蛋白質基底(protein-based)的疫苗株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提供,而美國Moderna 的mRNA疫苗也來自相同疫苗株,隱含其間就有相近的有效性。

然在醫學科技上,蛋白質基底與mRNA差異不小。不過,時效派傾向論述,只要二期臨床試驗評估國產疫苗能產生足夠的中和抗體效價,就足以證明其保護力;這樣的說法,乃是根據《Nature Medicine》論文——《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前疾管局局長張鴻仁在談到5月26日WHO的專家視訊會議時指出,在會議中對中和抗體效價和保護力關聯之間曾進行廣泛討論,但會議並未做成結論。張鴻仁也針對為什麼要替代而不做第三期,引述幾大理由:

一、當全球開始全面接種「第一代疫苗」之後,愈來愈困難進行傳統的以安慰劑為對照的雙盲試驗。

二、全球不能只依賴這幾支疫苗,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冷鏈有問題,mRNA疫苗即便產量夠也不能普及,更何況全球仍供不應求。

三、若能踩在一代的肩膀上快速判定有效的二代疫苗而不為,導致有效的疫苗擺著不用,這明顯不道德。

四、有疫苗可接種的地區,用「安慰劑」做對照組,把受試者曝露在被感染的風險中,有違背醫學倫理的疑慮。

目前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的李秉穎認為「要等第三期,無視於台灣現在緊急的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為何要開會想要訂保護性抗體標準,就是要讓世界各國疫苗廠有規則可遵循。用血清抗體做效力保證,已經是世界共識,WHO都認可。」他也強調「新的疫苗若跟目前已上市疫苗比較,如果產生抗體不亞於先前緊急許可授權上市的疫苗,就應該給予緊急授權,但這是緊急授權,不是正式授權。」

前副總統陳建仁近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召開專家會議探討「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計畫,乃為了「讓現已完成臨床二期試驗的疫苗公司,只要中和抗體效價和已認證的疫苗一樣好、副作用一樣低,就能取得認證。」然而,WHO在5月26日舉行的會議,尚無此結論,與會專家多傾向還是要做第三期試驗,但三期試驗可運用「免疫橋接」概念,設計不同於傳統三期的臨床試驗。

花蓮員警施打武漢肺炎疫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