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的弦外之音:拜登政府交出「新反中聯盟」初步成績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華府在外交戰場上的橫縱連橫,不僅讓習騎虎難下,對於台灣情勢的關注,也直接破解了中共近期「以疫謀統」與「疫苗外交」的企圖。
正確認識中國意圖改變現狀的作為,不僅對美國國家利益造成挑戰,同時直接牽動民主政體、全球生產供應鏈、區域權力平衡與台海情勢已是美國朝野兩黨一致性的共識,然而川普與拜登兩人的外交策略的戰略與戰術仍有差異。
「戰略清晰、戰術模糊」恰是共和黨外交政策的傳統風格,他們主張應讓對手清楚認識華府的政治底線與基本原則,例如在小布希時期火神團隊針對兩岸關係就提出了「中共不武,台灣不獨」的紅線,同時向兩岸說明美國將扮演「現狀詮釋者」與「台海權力平衡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美國對於破壞現狀底線將採取的具體行動則保持模糊,因為軍事力量擁有絕對優勢下將讓華府擁有政策彈性。
戰略清晰之下,單邊與多邊的選擇
平心而論,在小布希任內,挑戰台海現狀的主變數仍是中國,2005年所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可視為北京侵略性的作為,這也讓華府多次傳遞給胡錦濤戰略清晰的訊號。
到了川普任內,美中關係因為經貿大戰起了本質性的變化,除了延續戰略清晰的路線外,共和黨更延續了小布希時期某種單邊主義或強勢雙邊主義的立場,其基本前提都是高居「美國優先」的訴求,差別只在於敵人的界定,一個是恐怖主義,現在則是習近平的中國。
另一方面,政策的內涵都是預防性外交的體現,小布希避免911恐攻再發生一次,川普則避免中國成為另一個德意志帝國,不論領導人是威廉二世或希特勒,都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民主黨過去認為戰略清晰的問題,在於可能讓對手判斷走投無路下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例如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冒險行動,恰巧是美國對其採取石油禁運的大規模經濟制裁所致,其目的本來希望把日本逼上談判桌使其在中國撤兵議題上讓步,但沒想到聯合艦隊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促使山本五十六規劃了軍事偷襲行動。
這個戰略清晰策略恰是羅斯福所制定的,卻也戲劇性讓美國加入戰局。
民主黨始終是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的倡議者,因此打從心中厭惡共和黨充滿霸權思想的「單邊主義」的作法,這會讓華府失去盟國或可爭取的潛在國家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取而代之的則是多邊體制,在經貿體制則是逐漸重建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其基本運作性質是一種「多邊架構下的雙邊協商機制」;在軍事議題上則是類似北約的集體安全制度,希望透過合作或安全體制作為回應威脅的方式。
拜登掌權以來一直努力修補與歐盟的關係,川普過去要求各國分擔軍費的作法,消減了歐陸社會福利的支出,也影響各國左翼執政黨的群眾基礎。唯有獲得歐盟民主國家的支持認同,拜登的多邊主義的最後一塊拼圖才會具體完成。
建構在川普基礎上的民主黨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拜登也在川普既有的基礎上去建構多邊體制,不論是美日關係、印太戰略成員國、五眼聯盟都是華府當今外交政策的夥伴關係,逐漸在幾個雙邊與多邊安全的對話機制中取得共識則是拜登國安團隊的成就;先前美日戰略,幾組2+2、四方安全還有G7外長會議直接驗證華府的積極作為。
有了這些基礎,才有當下G7的聯合聲明與北約峰會的結果。
最後,交往政策應該是民主黨外交政策典範修正的關鍵,因為這不僅是「中國機會論」的前提,更是昔日卡特、柯林頓或歐巴馬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諷刺的是,真正揚棄交往政策的助力,來自於習近平侵略性的種種行動,在這些意圖改變的作為中,剛好突顯台灣在民主人權、地緣政治與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乃是最重要的一環。
拜登的出手時機也讓北京當局難堪且備感壓力。7月1日就是中共百年黨慶,不僅是習近平「第一個一百」的里程碑,也是開啟明年二十大權力佈局的機會之鑰,華府在外交戰場上的橫縱連橫,不僅讓習騎虎難下,對於台灣情勢的關注,也直接破解了中共近期「以疫謀統」與「疫苗外交」的企圖。
延伸閱讀
- 日美助攻,G7峰會公報首次提及「台海」,以及對中關係、東京奧運、氣候變遷重點一次看
- 美中對談後外媒評論:中國威脅已確立,拜登只是用不同的方法應對
- 「四方安全對話」與「美日2+2會談」都觸及台海,拜登是否比川普更「抗中保台」?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