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土地、發展與文化是蘭嶼難解的三角習題,急不來也無法強求

土地、發展與文化是蘭嶼難解的三角習題,急不來也無法強求
木製的拼板舟是達悟族人重要的資產,除了能到海上捕魚,也象徵著當地技藝的傳承,並在祭典中,能彰顯社會地位。攝影/何怡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達悟族人希望政府可以加強蘭嶼的基礎建設,進而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和觀光發展。然而基礎建設就全然是好的嗎?

編按:本文為《當蘭嶼遇上特定區計畫:掃地出門或敞開雙臂?》最終章,報導請見蘭嶼特定區計畫專題團隊(報導首刊日期2014/08/29)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在2014年父親節開幕前,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

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彩券雖在台灣本島風靡多年,隨處可見,但蘭嶼的第一家彩券行直到2014年初才開幕。離島的本質,使得蘭嶼保有她獨特的美,但同時也限制住蘭嶼人的工作選擇。

多數蘭嶼人在年輕時,遠赴台灣本島工作,而留在家鄉的人,除了少數進公家機關工作,或以耕種作物、漁獵地瓜、芋頭和捕魚自給自足之外,所仰賴的就是觀光。「時代不同了,不可能叫我們回去吃地瓜、芋頭,要跟著時代走。」紅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明輝認為,只要在尊重當地人的前提下,蘭嶼人也願意接受對他們有幫助的事。

公益彩券在台灣本島風靡多年,隨處可見,而蘭嶼的第一家彩券行則是今年(2014)年初才開幕,作家夏曼.藍波安(左一)、鄉長江多利(左三)、議員夏曼.瑪德能(右二)也出席開幕活動。攝影/何怡君

公益彩券在台灣本島風靡多年,隨處可見,而蘭嶼的第一家彩券行則是2014年初才開幕,作家夏曼.藍波安(左一)、鄉長江多利(左三)、議員夏曼.瑪德能(右二)也出席開幕活動。攝影/何怡君

2014年初,美國《紐約時報》精選全球52個必訪地點,台灣名列其中之一,其中,蘭嶼獲評為世界級潛水天堂。許多蘭嶼人也認定觀光是蘭嶼未來的發展趨勢。觀光已悄悄進駐蘭嶼,不過蘭嶼人並非拒觀光於門外,也並非無條件敞開門戶歡迎,蘭嶼人還在衡量與觀光的關係。蘭嶼發展走向下一步前,蘭嶼人點出許多現存問題得先解決,才能在發展同時,降低島上面臨的衝擊。

島上的潛在危機:飆仔遊客

總長約30多公里的蘭嶼環島公路,是蘭嶼唯一的主要道路,而機車是大部分遊客的代步工具。蘭嶼全島沒有紅綠燈標誌,讓許多生長在臺灣本島的遊客初訪時感到新奇。蘭嶼如同臺灣本島的鄉下地區,許多蘭嶼人不習慣騎車戴安全帽。但有蘭嶼人說,不習慣戴安全帽的蘭嶼人,交通事故頻率反而較遊客來得低。

總長約30多公里的蘭嶼環島公路是蘭嶼唯一的主要道路。圖片來源:Google地圖。製圖/陳芛薇

總長約30多公里的蘭嶼環島公路是蘭嶼唯一的主要道路。圖片來源:Google地圖。製圖/陳芛薇

2013年,兩位台灣大學學生至蘭嶼遊玩,夜遊時發生車禍,雙雙傷重不治。歸咎悲劇發生的原因,除了不熟當地路況外,兩位學生當時無照駕駛,且並未配戴安全帽。2014年5月31日清晨時分,67歲達悟族老翁捕完飛魚,騎車返家途中,遭酒後駕車的遊客撞死,引起許多當地人不滿。遭撞死的老翁是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希婻‧瑪飛洑的三叔,她在臉書上沉重呼籲,「所有蘭嶼的遊客,騎車請慢行,勿再讓無辜的島民受喪親之痛。」

民宿業者董恩慈表示,每一年環島公路都有人死傷,政府應將機場、港口等基本交通做好,顧及人民「行的權利」。海洋文學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表示,「每次看到觀光客來蘭嶼,突然腳斷掉、突然撞死,我們身為當地人,很難過。」他認為勢必得將環島公路做好,此外也指出,遊客不能因為蘭嶼沒有紅綠燈,心情放鬆而飆車。

環島公路上,常可見到摩托車來來往往。攝影/陳品君

環島公路上,常可見到摩托車來來往往。攝影/陳品君

蘭嶼人騎車速度慢,極少發生交通意外。然而,在發展觀光後,交通事故日益頻繁,其中,也包含遊客與當地人的交通擦撞。曾處理多起交通糾紛的朗島教會傳道王榮基表示,當蘭嶼人與遊客發生交通糾紛時,遊客常以蘭嶼人無駕照為由索賠,「曾有遊客與蘭嶼人發生輕微擦撞,遊客向蘭嶼人索賠100多萬,蘭嶼人焦急得說,籌不出錢只能自殺,只好求助於我。」他說。

小吃店老闆娘叮嚀到小吃店用餐的遊客,「你們等等騎車不要併排騎車,很危險。」隨著遊客數增加,交通事故越加頻繁,交通罰則的執行也變得嚴格。近年來,蘭嶼島上的警察加強取締未戴安全帽和無照駕駛者,希望能藉此降低交通事故率。

「觀光島」的交通建設:機場、環島公路合格嗎?

不論觀光淡、旺季,飛往蘭嶼的機位常一票難求。冬季為蘭嶼的淡季,擁有上百個座位的船班,常受限於未知的海象而停班。

以對外交通而言,全島只有一個港口,並且飛往蘭嶼的飛機是19人座小飛機。蘭嶼的船班、航班座位數有限,以及僅有4個月的旺季,和旺季不可預知的颱風侵襲之下,觀光客人數時常大幅波動,進而嚴重影響當地觀光產業。至於對內交通,環島公路是蘭嶼僅有的一條主要道路,路面坑坑巴巴,常為蘭嶼人所詬病。

一踏上蘭嶼,第一眼見到的常是蘭嶼航空站。攝影/何怡君

一踏上蘭嶼,第一眼見到的常是蘭嶼航空站。攝影/何怡君

受限於蘭嶼航空站機場跑道限制,來往蘭嶼-台東的飛機都是小飛機,一天6-8班,一架飛機僅有19人座位,經常一位難求。攝影/何怡君

受限於蘭嶼航空站機場跑道限制,來往蘭嶼-台東的飛機都是小飛機,一天6-8班,一架飛機僅有19人座位,經常一位難求。攝影/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其中一點,是要讓蘭嶼基礎建設更為完善。對此,東清七號地自救會(下稱「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不以為然地批評,「政府從光復到現在,不知道投資了幾十億、上百億,有沒有更好?沒有嘛!……那條路不知道是公路還是牛路。」他指出,這個島已被政府弄得破破爛爛,不要再破壞這個島,「政府應就現有設施去建設,不要再做更多如佔有土地、破壞景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