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方縱火焚村釀兩死、千人逃離,英國駐緬大使館譴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軍方部隊對試圖救火和搜救的村民開火,全村約240戶民宅幾乎燒成灰燼,超過1000名村民逃到叢林或鄰村避難。一名村民表示,「我們呼籲全國人民抵抗軍方部隊,他們甚至對無辜平民動武。」
緬甸中部馬圭省(Magway Region)金馬村(Kin Ma)15日傍晚燃起大火,導致兩名長者身亡,全村幾近焚毀。村民指出,起火原因是緬甸安全部隊與反軍方示威民眾發生衝突後縱火,緬甸國營媒體將事件歸咎「恐怖分子」所為,英國駐緬甸大使館則譴責軍方,「對緬甸人民毫無顧念之心。」
2月1日緬甸軍方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推翻翁山蘇姬翁山蘇姬( Aung San Suu Kyi,港譯「昂山素姬」)領導民選政府。政變後緬甸全國武裝衝突不斷,軍政府部隊血腥鎮壓全國各地反軍方抗爭,不少人民揭竿而起,而原先在邊境與政府長期對抗各少數族群組織,和軍方的衝突也升溫。
《伊洛瓦底》報導,15日上午,軍方部隊與地方人民反抗隊伍在金馬村附近發生衝突,軍方因觸發地雷導致7到15人傷亡,平民傷亡人數未知,一名當地村民告訴《伊洛瓦底》。
衝突過後,軍方約有150名士兵增援,並在金馬村民宅縱火,當時大部分村民已經逃離,一名目擊者表示,軍方部隊對試圖救火和搜救的村民開火。全村約240戶民宅燒成灰燼,超過1000名村民逃到叢林或鄰村避難。一名村民表示,「我們呼籲全國人民抵抗軍方部隊,他們甚至對無辜平民動武。」
《Myanmar Now》報導,劫後,村民發現一對夫婦在家中葬身火海,兩人年歲已高,丈夫85歲、妻子83歲,膝下育有八子。「老人身體不好,幾乎不能走路,他們的孩子都逃走了。我想太太是選擇不逃,與他丈夫待到最後一刻。」夫婦的鄰人告訴《Myanmar Now》。一名返回村莊的村民說,他看到這對夫婦的兒子,在家屋餘燼中哭泣。
《路透社》報導,國營緬甸廣播電視台(MRTV)報導,金馬村大火是「恐怖分子」所為,有些媒體的報導是「刻意抹黑軍方」。發生在金馬村的火勢大到讓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火點追蹤系統於15日晚間9時52分留下紀錄,路透社無法獨立證實起火原因,軍政府發言人並未回覆《路透社》置評請求。
英國駐緬甸大使館引述大使楚格(Dan Chugg)說法在推特(Twitter)發文,「報導指出軍政府燒毀馬圭省一整座村落、殺害年長村民,再度顯示軍政府持續犯下可怕的罪行,對緬甸人民毫無顧念之心。」
Statement from British Ambassador: “Reports that the junta has burned down an entire village in Magway, killing elderly residents, demonstrate once again that the military continues to commit terrible crimes and has no regard for the people of Myanmar.“https://t.co/0lv8h3ts4D
— UK in Myanmar 🇬🇧 (@ukinmyanmar) June 16, 2021
「一切都被焚毀」
《美聯社》報導,透過電話採訪一位金馬村民(因擔心政府報復不願具名)表示,全村237棟房子只有10棟還沒完全倒塌。他表示,軍警組成的部隊還在搜索村莊的反抗勢力,絕大多數當地人的武裝非常簡陋,只有自製的來福獵槍而已。
記者詢問他是否要回村,他說,「不,我不敢。我們不覺得事情已經結束。我們將轉移到其他村莊。而且即便我們回村,也沒有地方可以待,一切都被焚毀。」
政府部署軍力在少數民族組織掌控的區域,因而大部分衝突都是發生於邊境,像是西邊的欽族(Chin )、北邊的克欽族(Kachin)、東邊的克倫尼族(Karenni)。發生在金馬村衝突格外引起關注,是因為緬甸主流族群緬族(Barmar)長期該村所在的馬圭省佔優勢地位,對他們而言,如此嚴重的衝突並不尋常。
金馬村的反抗勢力有意加入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未來將成立的聯邦軍(Federal Army),有些人也已和邊境長年與政府交戰的少數民族組織建立同盟。
緬甸境內暴力衝突不斷,人民傷亡慘重,國際社會不斷呼籲軍政府停止暴力。每日追蹤整理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AAPP)統計,截至6月16日,遭受軍方暴力鎮壓殺害的死亡人數為865人。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指出,金馬村有長者死亡,有村民被射中大腿、被逮補。
聯合國(UN)11日新聞稿指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表示,「國家安全部隊持續,對武裝組織、平民、人民財物使用重裝武力,包括空襲。」巴舍萊指出,「過去四個月,緬甸已徹底遠離危墜民主之路,轉變成一場人權災難。人民喪生、承受巨大社會經濟衝擊,軍方領導階級必須對此災難負有唯一責任。」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Senior Citizens Die After Myanmar Junta Soldiers Set Village on Fire(伊洛瓦底)
- Junta police set fire to Magwe Region village, reducing it to ‘mounds of ashes’(Myanmar Now)
- Myanmar village burned after fighting; residents blame security forces(路透社)
- Junta troops burn Myanmar village in escalation of violence(美聯社)
- UN rights chief urges accountability for escalating ‘catastrophe’ in Myanmar(聯合國)
- Daily Briefing in Relation to the Military Coup(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影評】《沉默呼聲》: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沈默也是一種謊言」從導演李雲翔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被關注的話題,越應該花時間去了解,從他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對於身處臺灣的我們,尤其是對1990年後出生的人來說,透過選舉投票、上街遊行、訴諸法律來維護個人權利,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民主、自由、人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好幾個世代努力爭取來的甜美果實。由李雲翔執導的《沈默呼聲》,便是一部試圖讓觀眾重新省思自由與人權如何得來不易的電影。
由真人真事改編,甫於2021年獲得奧斯汀影展觀眾選擇獎的《沉默呼聲》劇情敘述1999年夏天,兩對清華大學的學生情侶因為信仰法輪功,讓他們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謊言、栽贓、囚禁、凌遲,這些血淋淋的真實修羅場,無聲無息地染紅了中國的土地。由於這段恐怖的經歷,也讓他們與美國記者丹尼爾產生了交集,是為真相帶來一道曙光,或是一切都仍是未完待續?
雙重敘事線展開各自的掙扎與共鳴
《沉默呼聲》有兩條主要的敘事線,一條是男主角王博宇的學生線,另一條則是丹尼爾的記者線。王博宇是一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所信仰的法輪功被中國政府視為「眼中釘」,當掌權者開始迫害法輪功的學員,無法沉默的他藉由發傳單、拉布條、氣球飄書等機智手法,為自己的信仰與真相奮鬥,但這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訴求,卻為他與身邊的人招來一連串的苦難,讓他感到心力交瘁。

另一部分,美國芝加哥郵報記者丹尼爾,過去曾經撰寫過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相關報導而遭到中國驅逐。當他好不容易再度踏上中國土地時,又碰到了法輪功事件,讓他開始感到動搖,直到後來目睹男主角一行人試圖揭穿謊言的行動,加上事件越來越甚囂塵上,讓他重燃記者魂,決定為受害者發聲,將這些極力被掩蓋的真實公諸於世,兩條敘事線也終於產生交集和共鳴。

無聲是種無奈,亦是種被消音的選擇
不少人可能都有在路邊看過法輪功的學員在宣揚他們所信仰的理念,但若要進一步討論法輪功的理念時,有多少人能講出貼近事實的認知?根據統計,1999年時,中國有七千萬人習練法輪功,而這樣的「勢力」被視為威脅到中國政權的穩固,所以促使中國政府採取一連串的打壓、迫害與抹黑行動,「被消音」的情況導致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真偽,這也是《沉默呼聲》導演李雲翔為什麼拍攝這部片的原因之一。
導演李雲翔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來拍這些故事?」他認為現今的影視產業,為了不想要放棄中國市場,都會先自我審查電影題材,甚至主動迎合中國政府「批准」的故事內容。但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能被關注的話題,越是應該花時間去了解,所以從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片《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現實比電影更加風聲鶴唳
由於題材相當敏感,所以《沉默呼聲》劇組選擇在台灣跟加拿大兩地取景,即便拍攝場地不在中國,拍攝過程中還是面臨到不少困難,像在選角、租借場地時都遇到很多挑戰,更不用說要在台灣上院線時的阻礙連連。然而,正是這樣的困境,更讓我們看見這群新生代演員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尤其是當王博宇走過監獄長廊時那五味雜陳的神情,包含著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屹立不搖的堅持,光是這段畫面就值得再看一回。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曾經寫過這樣的詩文:「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身處在自由社會的我們,當然可以繼續做沉默的大眾,選擇忽視旁人的不公不義,但誰又能保證眼前的歲月靜好,不會一夜翻盤?或許歷史紀錄是生冷的,但電影藝術是溫熱的,請一起走進戲院感受《沉默呼聲》帶來的省思及啟發吧!
《沉默呼聲》
上映日期:2022.8.12
上映地點:全台戲院同步上映
購票資訊詳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