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驕傲月」相關英文:LGBTQIA各是什麼意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LGBTQIA代表著多個同志族群名稱的集合體,結合起來就出現了這個總稱,這裡替大家解讀每個字母的意義,以及五組同志議題中常見又實用的詞彙。
談論性別議題時,總會聽到很多人提到LGBTQIA。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近年同志議題討論度逐漸提升,一起來認識相關英文單字跟句子吧!
六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而根據2021年3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對同志最友善的國家前三名依序為瑞典、加拿大以及挪威,台灣則位居第27名。這個許多人引頸期待的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可以回溯至1969年6月發生的「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美國警方在一次搜捕行動中,於「石牆酒吧」裡與同性戀者發生流血衝突,而隨著類似事件不斷發生,同志們開始組織團體,為自己共同的權益發聲,也替「同志驕傲月」打下了基石(build the foundation)。
同志遊行有兩大目的,第一個是讓一般大眾看見同志、第二則是讓同志可以展現最真實的自己。藉由每年的同志遊行運動(Pride Parade),大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同志其實跟一般人一樣都在努力認真地為自己生活,無論膚色(skin color)、性別(gender)、長相(appearance)。他們希望藉由遊行活動,讓大眾在近距離與同志朋友們接觸以後,徹底打破既有的偏見 (prejudice)與歧視(discrimination)。
LGBTQ是指什麼?
對同志遊行有初步認識後,我們來聊聊LGBTQ及近年出現的LGBTQIA代表了什麼吧!LGBT其實代表著多個同志族群名稱的集合體,結合起來就出現了這個總稱,這裡替大家解讀每個字母的意義。
L — Lesbian 女同志
Lesbian是女同志的意思,而女同志又可以細分為比較陽剛型的T(Tomboy)跟比較陰柔的P,與中文「婆」的發音類似。除了T跟P,也有些人會認為自己不屬於其中一方。
G — Gay 男同志
Gay專指男同志,也可以細分為0號跟1號,主要是以性行為中的角色做區隔,男同志裡也會有「不分」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角色區隔與彼此在情感中的關係定位並沒有關係。
此外,gay作為形容詞有快樂的意思,且不分男女都可以使用,例如當你聽到有人說I’m gay.的時候,並非全然是公開出櫃的意思,依據當下的情境,有可能是要表達「我非常開心」,千萬不要誤會囉!
B — Bisexual 雙性戀
Bi- 作為前綴有雙數的意思,因此我們會用bisexual來形容雙性戀,意指無論同性或異性,都會受其吸引進而產生感情。
T — Transgender 跨性別
Trans- 作為前綴有改變、轉變的意涵,所以transgender直譯為改變性別,也就是跨性別的意思。這是指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一樣。像是:生理性別為男生,但是心理認同性別為女生;或者生理上為女生,但心理認同自己是男生。因此有些人會進行性別置換手術,讓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性別一致。
Q — Queer 酷兒
Queer原有古怪、怪胎等負面意思,用來辱罵非異性戀的人,但隨著同志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人使用queer這個詞來形容對自己的性別或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感到疑惑的人,演變成這類少數群體的稱呼之一。
而LGBTQIA這個說法於1990年代出現,除了原先五個群體外,又多了另外兩個群體:
I — Intersex 雙性人
Inter- 這個前綴有between的意思,因此intersex衍生為雙性人,指同時具備男女性徵的人,例如發育不全的陰莖或子宮。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開始發展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並決定移除非自己認同的性器官,但有些人也會選擇保留。
A — Asexual 無性戀者
Asexual指的是沒有明顯情慾或性慾的人,雖然他們依然會產生愛的情感或依賴,但沒有想發生性行為的慾望,也可以算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Platonic love)。
另外,跟大家分享五組這個議題中常見又實用的詞彙,下次也可以用英文跟外國朋友輕鬆聊!
同性戀 homosexual
Homo- 前綴詞源於希臘語, 有「相同」的意思,sexual作為形容詞是「性的、性別的」,因此兩個字結合為homosexual,做為名詞,泛指同性戀者。如果是異性戀者則為 heterosexual,hetero- 作為前綴則代表不同的、有差異的,因此可以用heterosexual來形容異性戀者。
同性婚姻 same sex marriage
台灣在2019年5月24日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其他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包含阿根廷、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馬爾他、墨西哥(部分地區)、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國(部分地區)、美國、烏拉圭等26國家。
彩虹旗 rainbow flag
色彩鮮明的彩虹旗是由Gilbert Baker所設計,每種顏色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 亮粉紅—性(sex)、紅—生命(life)、橙—治癒(healing)、黃—陽光(sunlight)、綠—自然(nature)、青綠—魔術(magic)、靛青—和諧(harmony)和紫羅蘭—精神(spirit)。彩虹旗於1978年6月25日首次在公開場合亮相,自此國內外許多商店跟餐廳也都會在門外插上彩虹旗或貼上彩虹貼紙來對同志群體表達支持。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