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計畫經濟」最終導致蘇聯政權崩潰,中共正走在相同的老路上

「計畫經濟」最終導致蘇聯政權崩潰,中共正走在相同的老路上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接收掌權後,必須以中央極權政治藉口,收回這些經濟諸侯的權力,這造成如同蘇共歷史一樣,經濟問題與政治鬥爭混在一起的無解習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現在中國共產黨是全球最有權威的政黨,在中國黨國一體的體制下,所有的政治權力皆由一黨專政的中共所掌握。習近平為中共總書記,是權力核心。他掌權後的中國經濟、政治、外交皆發生了天搖地動的變化。

回顧中共的歷史,這個由蘇聯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CPSU簡稱「蘇共」;前身為俄國社會民主黨〔Russia Social Democratic Labor Party〕)扶持的中國政黨,在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0年間(1949至今),由毛澤東創國的中央集權及國有化政策,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至今天習近平回歸黨及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和蘇聯共產黨長達70餘年(1917-1991)的一黨專政歷史,有極為相似的政治循環。

大致上,蘇共與中共有相同的統治體制,即是在行政上要求國家高度極權專制,但中央又講求集體領導的個人權力鬥爭系統。

蘇共在史達林長達約30年的執政下,雖然大肅清(Big Purge,1934-1938)時期的血腥鎮壓在歷史上惡名昭彰,但蘇聯經濟在五年計劃的高速發展,確實奠定蘇共與西方對抗的實力。從1953年的多頭領政到1955年接班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執行修正主義,在之後10年裡,也持續蘇共的經濟成長。

但在美俄冷戰環境下,蘇聯經濟於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主政時期由盛轉衰,經濟成長停滯,並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最終在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時期,改革無力造成蘇聯解體的悲劇。

根據蘇聯經濟專家Gur Ofer教授的研究,1928年(史達林〔Joseph Stalin〕執政初期),蘇聯經濟體約為美國經濟的四分之一,1955年(赫魯雪夫執政初期),蘇聯經濟體約為美國經濟的40%,1977年(布里茲涅夫執政中期)蘇聯經濟體達到美國經濟的60%,1975年蘇聯的人均GDP約為美國的52%。

事實上,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到80年代後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80年代末期,日本才取代了蘇聯成為第二大經濟體。1950年代,蘇聯經濟成長率約為5.2%,但1980年代降為2.0%。

蘇聯經濟由盛轉衰的歷史結果,是否代表了中央極權及計劃經濟的宿命?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如同蘇聯前期一般,1980年從鄧小平改革開放至2020年,40年裡經濟迅速起飛,中國現在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近年來經濟成長率持續減緩,必須不斷藉著基礎建設投資解決短期成長停滯問題,高額計劃經濟的資本投入,是否能如期提升長期成長,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是否會重新與美國形成冷戰格局,習近平是否將如布里茲涅夫,位於國家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捩點,最終中共會重蹈蘇共覆轍;亦或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能超越西方資本主義,成為獨樹一格的永續共產政權?

蘇共的歷史與政治循環

蘇聯共產黨是由列寧(Vladimir Lenin)等馬克思主義政治運動者,於1898年建立於明斯克(Minsk,現在的白羅斯首都)。1903年分裂為多數派(布爾什維克派)與少數派(孟什維克派),後來列寧主持的布爾什維克派於1917年正式建黨,並於十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取得政權;1918年布爾什維克黨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後於1952年再度改名為蘇聯共產黨。

蘇聯為黨國一體制度,蘇共一黨專政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被葉爾欽(Boris Yeltsin)將權力收回至俄羅斯總統身上,結束了20世紀蘇聯及創造全球政治傳奇的政黨。

「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經濟循環似乎是共產國家的極權政府的定律。以蘇聯的歷史來看,史達林的暴力形式及極權政府,形成了權力集中於黨中央的領導階層。共產黨對基層的嚴密控制,在每一個經濟計劃裡,使得國家資源在執行大型建設極有效率。這也是史達林時代(1920年代末期至1953年),在暴力摧毀地方勢力及私有財產制度後,得以迅速發展大規模國家建設而使經濟高速成長的原因。

但蘇共官僚制度的僵化成為創新的障礙,底層也缺乏市場規範無法自主發展動力。經濟在極權控制下最終成為貪污的官員與無作為基層的共生體。這便是「一抓就死」的經濟問題。此時民生物資的缺乏產生民怨,黨的集體領導經鬥爭後產生新的領導,往往以改革開放的修正主義進行經濟改革,但在缺乏市場規範及法治的環境下,物價波動及政商勾結又產生「一放就亂」的社會動盪,此時的政治鐘擺又將回到黨紀及極權。

這樣的政治經濟循環在蘇共歷史得到證實:史達林的國有化政策及農業集中制、赫魯雪夫的修正主義、布里茲涅夫的回歸中央計畫經濟與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政策,這樣的經濟與政治循環成為蘇共70年政權解不開的死結。

AP_19255509089280
布里茲涅夫|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布里茲涅夫時期由盛轉衰的蘇聯經濟

布里茲涅夫當政期間正是蘇聯經濟轉捩點。之後蘇聯領導人,曾批評布里茲涅夫時期的經濟停滯時代(Era of Stagnation),是來自對赫魯雪夫時期採行的修正市場經濟政策的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