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各國匡列量與確診標準不一,糾結於台灣的「死亡率」毫無意義

【關鍵眼中盯】各國匡列量與確診標準不一,糾結於台灣的「死亡率」毫無意義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國疫情匡列規模皆不同,單看台灣死亡率的數字作文章根本沒有意義,不如聚焦在防堵與清零,並檢討這波疫情初期時,我們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在下一波疫情來臨時不用再「邊做邊學」。

這波疫情除了每天確診數變化外,台灣偏高的確診死亡率也是許多人的關心焦點。對比全球平均約2.1%的死亡率,曾經出現多波大量死亡數的英國(在2021年1月底的高峰,連續多日每天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總計約2.8%、美國1.8%,印度今年4月疫情高峰時,死亡率也號稱只有1.11%,而台灣則達到4%左右。

針對這個現象,各方也做出許多討論與回應,平常十分支持台灣政府防疫作為的新加坡醫師林韋地發文表示這樣高的死亡率「不是民主該有的表現」;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和指揮中心異口同聲,指出因為台灣本土感染大多是中老年人,50歲以上致死率本來就高,所以最近的致死率才會大幅增加;另也有許多人直覺指出,台灣現在已是抗疫的中後期,要比應該跟「各國爆發第一個月」比。

在我看來,這些指控與辯解大多錯失重點,甚至根本不精確,因為這個「率」的分母在台灣與國外差異極大,一起比較幾乎沒有意義。

降低帳面上的確診死亡「率」很簡單,但並沒有意義

防疫成效和民主不該扣綁討論的主題已有更深入論述的專文。簡單來說,民主是一套體制,涵蓋保障人權、權力分立、獨立法院、言論自由、投票監督權等,制度的規範和防疫並無關係,但許多人會直覺用「民主=好=有效防疫」這樣的邏輯思考,覺得政府防疫做得越好就表示越民主,這樣的想法反而會造成真正的極權以防疫為名,在暗地滋生。

時間差異的比較問題也很大,雖然台灣當下疫情類似國外一年前的起始狀況,但當時病毒株與現在不同,防疫觀念(例如去年美國還在吵戴口罩有沒有用)和治療技術(從奎寧到瑞德西韋)也有天壤之別,在差異如此大的母體間比較並無意義。更別說,美國2020年4月中進入第一波疫情高峰後,大城紐約同年5月1號回推的死亡率也只有0.28%,用時空背景為台灣現在的狀況辯解並沒有意義。

陳前副總統所談的高齡者問題,也只是後端的結果,因為全球都是年長者死亡率高,單這個條件並不能構成台灣確診死亡率高的原因。

醫護協助長者前往接種疫苗(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因為回到問題的核心,各國疫情匡列規模皆不同,相較台灣偏向精確圍堵的策略,歐美國家大多對民眾進行廣篩或自家篩檢,各國確診Ct值標準定義也有差異,加上許多政府啟動封堵前也已大量傳染,大匡列範圍的大量確診數稀釋母體,摻入一堆輕症、無症,甚至僞陽性的數量,死亡自然降低了。

這就是為什麼,單看台灣死亡率的數字作文章,根本沒有意義。

想想看,如果政府真想要大幅降低死亡率,只要從明天開始Ct值45算確診,進行全民普篩,輕症無症偽陽性全部加一加,隔天早上起來台灣的死亡率可能就低於0.01%了,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防疫」嗎?用這樣的邏輯來看,全台灣目前篩得最勤奮的新北市,似乎還能成為降低台灣死亡的最大功臣。

與其一直關心這個無從比較起的數字高低,糾結一個個延伸出來的假議題,還不如聚焦在防堵與清零,並檢討這波疫情初期時,我們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在年初的太平時期,醫療系統其實可以做更多準備

在2021年5月底開始的這波疫情之前,台灣不曾面對如此大量的確診數,醫療量能也沒有遇過這麼大的壓力,也因為疏於防範,雖然國際在多波疫情洗禮之後已有現成的醫療指引,台灣卻沒有全面超前部署,建立能即時有效應對大規模感染的醫療體系。

3xxvbizvngl9p21zjl25pccjgqzyrv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舉例來說,疫情初期許多台灣醫院的急診室連應該如何用藥都不確定,沒有落實早前監測血氧濃度,前期也需要向疾管署申請才能取得瑞德西韋等用藥,就連2021年初在美國就有正面效益研究清冠一號,衛福部也是在這波疫情延燒之後,才加速啟用緊急授權。直到之後急診室第一線藥物調配逐漸恢復正常,病床設備補上,重症者才開始減少,重症病床也逐漸空出,人們也才開始討論「疫情趨緩」。

然而台灣今天遇到的事情,之前都曾在國外發生,他們用血與淚建構的有效醫療指引,太平時期連施打疫苗都興趣缺缺的醫療體系成員,願意深入研究的夠多嗎?那些很早就呼籲提前醫療規劃的種種建議,主政者又採納多少?

與其不斷糾結確診者死亡率的數字,我們更該用這個機會仔細檢查台灣防疫運作的不足之處——不論是醫療體系的反應或健保制度下藥品醫材採購的窒礙,下一波疫情來臨時不用再「邊做邊學」,避免那些本可以挽救的生命白白犧牲。

(本文感謝住院醫師洪醫師於初稿完成後協助指正)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