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G7+1的「拜普會」:拜登想著不讓俄羅斯往中國靠攏,普亭盤算著如何利益最大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說赫魯雪夫與普亭和美國的見面有什麼共通點,大概皆是兩國長久以來缺乏穩定的可預測性。峰會過後,儘管美俄達成共識的方面不多,但也代表雙方試探過程已結束,準備進入下一階段,達到另一種可控的區間平衡。
美俄日內瓦高峰會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今(2021)年6月10日抵達英國,展開上任後首次的歐洲行。這趟歐洲行包括了最受矚目的美歐峰會(G7)與美俄高峰會。拜登在英國宣告「美國回來了」,為的是擺脫川普(Donald Trump)時期的孤立與單邊主義,預告將來朝向多邊的外交政策發展。
6月16日的美俄高峰會裡,預期會晤時間為五小時,但「拜普會」提早在三個半小時後結束,會後兩國元首各自召開記者會。自2018年「普普會」後,事隔多年,美俄總統再度踏上調解之路。美國期望能夠與俄國避免衝突,建立穩定與可以被預測的外交關係,而俄羅斯則是將此次會晤訂為啟動新戰略穩定對話的參考點。
兩國的聯合聲明中,表明了延長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是核武風險控管的解決方式,在核戰中世界上不會有任何的一個贏家。除此之外,認為雙方在網路安全也是值得商討的議題。
這次拜登稱普亭(Vladimir Putin)為「可敬的對手」,但無論是「野心家」還是「政治家」,普亭的政治生涯,可是一路從柯林頓(Bill Clinton)、小布希(George W. Bush )、歐巴馬(Barack Obama)、川普到拜登。真正的政治教父,大概非普亭莫屬。
從「拜普會」的場面看來,普亭一派輕鬆的坐姿與拜登翹腳的模樣形成了對比。普亭開腳的方式非常俄羅斯式,有時還轉一轉腳。這樣的方式常可以在地鐵車廂裡看見,多數男子張開雙腿,一派輕鬆的坐著,說明了肢體語言有種強壓拜登的氣勢。
日內瓦的意義
選擇日內瓦作為會議場地的決定,對美俄雙方而言都是較為中性的地點。日內瓦是世界外交首都之一,無論是基礎設施水準和地方當局,在舉行高級會議皆有充足的經驗。長久以來,瑞士中立國的角色深植人心,經歷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經過美蘇冷戰的歷史,現為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等機構所在地;非聯合國機構包括了世界貿易組織與紅十字會等。
日內瓦的多樣性與政治中立性,正好給予美俄兩國無設限的基礎,在歐洲裡大部分的國家皆參與了冷戰時期的對立,至今後共國家加入或依靠北約、歐盟,對俄羅斯而言是一股揮之不去的威脅感。
1985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與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也是選在日內瓦會晤。但這次美俄峰會,使人想起的是60年前,1961年6月4日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與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會面。
赫魯雪夫是第一位踏入美國國土拜會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1953年去世後,赫魯雪夫一改以往與西方國家強力對抗的姿態,轉由「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對外政策。儘管在位期間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蘇聯對美國的退讓,讓中國共產黨產生不快。
若說赫魯雪夫與普亭和美國的見面有什麼共通點,大概皆是兩國長久以來缺乏穩定的可預測性。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當時俄羅斯最不希望拜登競選成功,因為美俄雙方將進入不可被深度預測的狀態。峰會過後,儘管美俄達成共識的方面不多,但也代表雙方試探過程已結束,準備進入下一階段,達到另一種可控的區間平衡。

人權議題
人權問題應是這次無法避免的討論話題,拜登上任曾點名俄羅斯、中國、埃及等國家人權缺失的問題。美國曾警告,若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在獄中去逝,俄國將面臨承擔「後果」。在會後記者會上,再度提起納瓦尼是否將死於牢獄之災?拜登重申會有毀滅性的影響。
在美俄會晤之前,6月10日莫斯科法院判決出爐,認定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尼為極端分子。他所有的反貪腐基金會(FBK) 及其網絡與ISIS、蓋達組織被歸為同類。人權組織稱此舉是克里姆林宮壓制反對政府運動的做法,正好趁在9月的議會選舉前,宣判「極端主義」組織的成員或支持者參選是非法的行為;此外,任何向極端主義組織捐贈或共享資料的成員都將面臨刑事起訴,可能最高6年的監禁。
10年前,由納瓦尼創立的反貪腐基金會已公佈一系列針對俄羅斯政府高層涉嫌貪污的調查。納瓦尼宣稱今年9月選舉中使用將所謂智慧投票,會指引對政府心懷不滿的選民,去支持最有可能擊敗執政黨的參選人。
長期以來,納瓦尼的計畫引起了克宮的關注,這次俄羅斯通過法律將國內獨立的政治運動界定為犯罪組織,引起了美國的撻伐,表明俄羅斯政府正在加大對政治反對派、民間社會和獨立媒體的打壓力道。
如果從拜登對他國人權議題上的作為來看,其實是無法真正地涉入或改變既定的現況。猶如對埃及、中國、白羅斯與其他人權缺失的國家,美國無法從根部改變,甚至能因為戰略重要性而選擇忽略該國人權問題的做法,也時有所聞。
人權是當今全世界關注的發展,但某方面而言,「人權發展」可以成為箝制一個國家的理由使其進步,但同樣也可被當作談判的籌碼。埃及即是最好的例子,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是川普聲稱在中東最愛的獨裁者,拜登上台後,先是因人權問題抽回對埃及的支持,但現因塞西調停以阿衝突有功,再度成為拜登政府的「好朋友」。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