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逐步解封,台灣紡織業瞄準復甦商機,東南亞疫情是一大隱憂

歐美逐步解封,台灣紡織業瞄準復甦商機,東南亞疫情是一大隱憂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紡織產業,多生產化纖產品,再送到東南亞加工、出口,若東南亞疫情未穩定,將可能影響後續紡織產業的營收狀況。

過去台灣打造完整的紡織供應鏈,發展出上中下游的生產體系,近年轉型有成機能性紡織品成為歐美消費市場主要原料供應來源之一。隨歐美逐漸解封,防疫防護衣出貨已經不多,且因零售經濟開始復甦,今(18)日紡織業者表示,逐漸將重心放於機能運動服飾上,對於後續景氣的看法,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不過經濟部工業局則談到,東南亞疫情若未穩定,將可能影響後續加工、出貨。

東南亞疫情難解 紡織業者憂心出貨有問題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資料顯示,台灣紡織工業由早期進口原料加工出口,轉到以石化工業提供原料為基礎,積極發展人造纖維,再配合進口棉、毛等天然纖維為輔,發展出上中下游完整的生產體系,包括人纖製造、紡紗、織布、染整、成衣及服飾品等產業。

自1950年代起,業者不斷研發新產品拓展國際市場,使得紡織工業成為台灣產業結構中最完整之生產體系,台灣紡織品是世界機能性紡織品消費市場主要原料供應來源之一。

《關鍵評論網》詢問經濟部工業局專員表示,台灣主要生產化學纖維,然後運送到東南亞,如越南、泰國等地進行成衣加工,再出貨到歐美等地販售。不過若東南亞疫情持續延燒,將會導致業者後續加工、出貨不順,對於出口勢必有影響。

專員認為,之前受到疫情影響,紡織業也受到缺貨櫃影響,出貨方面受到阻礙,但近期已經有好轉。而隨著歐、美疫情解封後,需求也慢慢增加,未來出口將會逐步成長。

專員強調,台灣在機能性纖維具有優勢,因此過去一年疫情下,許多防護衣多少都和台灣有關,因此具技術的廠商,都有不錯的成績。

另一方面,許多民眾認為印度疫情爆發,將使台灣紡織業者受惠。工業局則認為,因為兩國生產紡織品不同,受惠有限,印度以生產紡紗為多,台灣則是化纖為主,紡織業的景氣,反而要看歐美的消費市場,會比較準確。

歐美逐漸解除封鎖 台灣成衣業瞄準復甦商機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5 月份零售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零售支出增長了約28%,顯示當時採取了遏止疫情的措施下,零售受到壓抑,而如今走上復甦的軌道上。

根據Earnest Research調查的數據,5月份許多休閒服務的信用卡紀錄,相較4月份增加,尤其美國人在服裝、健康和美容產品,有顯著支出。

過去民眾在疫情期間,都避開了這些類別的商品,當解除封鎖後,民眾出門將會帶起一波消費潮,從商務報告指出,線上購物的比例開始下降,一部分人也漸開始上街血拼。

不過,當民眾的消費習慣開始轉變時,美國政府的財務刺激政策,已經開始消退。隨之而來的是各產業供應短缺的問題,就此而言,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仍然持續且揮之不去。

《關鍵評論網》訪談聚陽實業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疫情已經逐漸趨緩,日前銷售的防疫防護衣,需求已經沒有這多,回歸到公司機能衣的製作。他強調,過去台灣機能運動服飾,一直受到歐美市場歡迎。

業內人士表示,歐美解除封鎖,市場的需求逐漸回溫,日前面臨缺櫃問題,導致貨出不去的狀況,已經有改善,面對未來紡織景氣,還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