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在北約峰會給足艾爾多安面子,土耳其周旋美俄之間能拿到多少甜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交老手拜登深知「國家利益」的現實考量,高舉著西方價值的民主人權要求盟友歸隊的同時,願意放軟身段給予土耳其「實質性質」的胡蘿蔔,藉由在北約架構內宣示美國保護北約盟友,以及讓土耳其的直升機出口改善經濟,換取土國的信任。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9年成立,旨在對付共產主義的擴張所帶來的威脅,當時北約的初始成員國僅有12個,如今居然已大幅增加到30個成員國。
北約的發展歷程曾因冷戰結束失去重心,又碰上川普(Donald Trump)斷然拒絕捍衛同盟的舉動,以及強索取2%的會費,甚至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曾於2019年批評北約隱然「腦死」,一時間,北約失去了作用,終在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之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再度有了對抗俄、中當宗旨。
拜登在抵達北約峰會現場時,即刻表示北約對美國利益的至關重要。他所送出的第一份大禮,即一開始就宣布支持北約的「第五條」,即集體防禦的核心原則。拜登承諾美國將遵守北約的成立協定,幫助成員國抵禦外來襲擊,並將之視為美國「神聖的承諾」。
美國總統拜登此次訪歐之行,先後出席G7峰會、北約峰會和歐盟美國峰會,拉攏歐洲盟友共同抗衡中國,絕對是貫穿各項重要行程的核心議題。此次歐洲之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尋求美歐聯合,應對中國構成的挑戰。
除此之外,北約峰會的重心除了中國,俄羅斯向來是北約一貫的對手,而這位剛在美俄峰會落幕的重要角色,又是北約重要成員國:土耳其近來逢源的對象。美土關係因俄羅斯為其中一個原因而交惡,一度有讓俄羅斯見縫插針成功的可能。美土歐關係在北約峰會下如何發展,是本篇文章關切的重點。
美土歐關係緊繃的根源
冷戰期間,在兩強競爭架構下,土耳其基於地緣政治上的算計與畏懼蘇聯威脅而加入西方陣營,其中又以1952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為重要。拜登上任後,美土關係急凍。不同於前任川普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稱兄道弟為其撐腰,作風強調民主價值、實際上也著重國家利益的拜登,視土耳其如寇讎。
從上任之後過了一個多月才跟安卡拉通話,土耳其的非優先性可見一般。遑論拜登執意懲罰土耳其向俄國採購S-400飛彈防禦系統,以及在4月23日致電土耳其總統之後的隔天不留情面,隨即宣布認定亞美尼亞事件為種族滅絕。
坦言之,拜登不理會土耳其抗議「種族滅絕」一事,是充分掌握艾爾多安在經濟壓力下會淡化該問題。
就美國而言,S-400飛彈軍購顯現出土耳其在地緣政治上的新認同和政策調整,呈現了與西方疏遠、向俄羅斯靠攏,美國就在去(2020)年12月13日依照「以制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對土耳其國防機構與官員實施的最新制裁。
土耳其之所以轉向俄國採購S-400飛彈防禦系統,乃因美國在2017年拒絕出售愛國者飛彈系統(Patriot system)給土國,迫使安卡拉當局轉向俄國購買防空所需的飛彈系統。
川普卸任前,已就針對土耳其採購S-400飛彈防禦系統實施制裁,矛頭對準土耳其軍事採購機構。就現實層面而論,土耳其向俄國購買防空飛彈系統,凸顯美、土兩國互信出現裂痕,以及土國對美俄維持平衡外交戰略。美國堅持土耳其在S-400議題上必須徹底改弦更張,才會解除制裁。倘若土耳其照單全收,恐造成土俄關係降,因此這項議題將會是土、美關係的長期的引爆點。
除此之外,美國對於土耳其在伊拉克、敘利亞的行動也不表認同;艾爾多安則譴責美國在敘利亞對庫德族的支持,以及拒絕協助引渡土耳其流亡的宗教領袖居連(Fethullah Gulen)。
鑒於土耳其經濟嚴重下滑,里拉嚴重貶值可能會危及艾爾多安的領導地位,如何解除既有制裁並堤防新制裁加諸己身,是當前土耳其經濟解套的最佳出路。對艾爾多安而言,在北約峰會上挽救土、美關係並藉由美國來緩和土、歐關係乃是當務之急。
先前,艾爾多安急著在拜登勝選後盡早恭賀,並積極發出修好的信號,期待拜登政府願意恢復雙方關係。老謀的艾爾多安意識到拜登上任後,大西洋兩岸的華府與歐洲聯盟合作有望,加上土耳其經濟陷入困頓,且歐盟和美國會介入東地中海衝突影響利比亞外交進程,種種因素促使安卡拉放下身段,尋求緩和東地中海緊張。
近期土耳其不再派遣地質考察船前往爭議海域,土耳其、希臘一月還恢復了中斷近五年、針對解決領土等爭端而展開的探索性談判。埃及、以色列、賽普勒斯、希臘、義大利、約旦和巴勒斯坦於2020年9月正式設立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目的在加強成員國間的油氣合作,卻未叫上土耳其,艾爾多安因而逕自與利比亞劃定海洋界線,還以顏色。
土耳其利用此次北約峰會期間與希臘進行會談,無獨有偶,艾爾多安在北約峰會上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盼雙方共同努力讓外國傭兵可盡速撤離北非利比亞。兩國總統睽違一年多會面,針對利比亞傭兵進駐問題達成共識。土法兩國去年因利比亞傭兵問題槓上,由於法國支持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國民軍與土國不同調,導致土國去年批評法國支持東部武裝軍隊的行動,是在利比亞玩危險遊戲。
至此,可看出土耳其調整戰略,不再強硬,試圖緩和跟歐盟的關係。

美土言辭犀利交鋒,卻在北約峰會見面歡喜碰肘
美、土先前關係吵吵鬧鬧未見降溫,拜登與艾爾多安兩造言詞激烈交鋒,似難想像雙方關係能有進展。不過,從拜登設定在北約峰會兩方單獨會談即可意識到拜登想要外交轉彎的作為。事實上,拜登的融冰舉動還可追溯到更早。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