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傳出森林惡火肆虐,美國人為何仍愛用易燃的木材蓋房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美國全國房屋建築商協會的數據,美國是全世界為數不多新房建造中使用木材為主要材料的地方,2019年建造的房屋中有90%是木造結構的。
編譯:Yi-ching Kuai
加州北部7萬英畝(近3萬公頃)的土地,上面的樹木、灌叢、房屋被大火燒毀,一片焦黑,唯獨西恩・詹寧斯(Sean Jennings)的房子倖免於難,坐落在災後一片狼藉、燒毀車輛和白色灰燼四散的山坡上,房子紅色灰泥牆壁和綠色屋頂看起來乾淨得驚人,屋裡樂高積木和聖誕裝飾品也沒有融化。
詹寧斯說他的房子之所以在2015年的山谷火災中倖存下來,是因為他的房子不是木造的。5年前蓋的時候,詹寧斯使用了一種叫做RSG 3-D板的東西——以鋼網包覆的發泡絕緣塊,固定在一起,外面再用混凝土覆蓋。他說,這種結構更堅固,不容易被白蟻蛀,也比木材更不易燃。
愛用木材由來已久
如今美國西部即將迎來2021年的火災季,今(2021)年天乾物燥的情形更勝以往,比去(2020)年引發破紀錄大規模野火的時候還要乾燥,明明是個棄用木頭的好時機,但美國堅持不放棄使用木材。
根據美國全國房屋建築商協會的數據,美國是全世界為數不多新房建造中使用木材為主要材料的地方,2019年建造的房屋中有90%是木造結構的。儘管科學家們強調,樹木在捕獲碳和減緩氣候變遷方面的重要性,美國使用以森林為原料的產品遠超過其他國家,不僅用於建築,還用於家具、地板和紙張。
木價飆漲,該轉型了
歷經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的一年後,建築業崩潰,現在美國各地越來越多人想要改建房屋或建新屋,導致木材短缺,木價飆漲,要建一棟新單戶住宅的成本增加了超過3萬5000美元。木材成本飆升,也讓美國人尋找替代方案的經濟考量越來越多了。
「木材無處不在,但是時候該進化了,」北加州承包商「Gateway Builders」總裁麥特・華生(Matt Watson)說,該公司自1997年以來一直在建造房屋。華生去年開始使用非木材材料,與2020年火災中失去家園的客戶合作,21人中有19個都要求以非木材材料重建家園。
華生旗下的工人得放下槌子釘子,改用能將鋼板固定在一起的工具。不過,轉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他說——積習難改。「這就像要人放棄用化石燃料一樣。」
保護森林才是對抗野火之道
惡火燒毀詹寧斯家住的山坡和美國西部890萬英畝土地,背後成因和全世界對於木材的依賴不無關聯。氣候變遷惡化乾燥程度;保留種在地面上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減少碳排的樹木,是減緩氣候變遷最具成成本效益的辦法。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今年1月發推文表示,他要捐贈1億美元給為最佳碳捕獲技術的獎金時,一位推特用戶回答道:「賀發明森林的那個人獲獎。」
Congratulations to whoever invents forests. https://t.co/r12fI11fQn
— Cody Johnston(@drmistercody)January 22, 2021
但根據2015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每年約有150億棵樹木被砍伐,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全球樹木數量下降了46%。雖然現在大部分伐木活動都發生在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開發森林以取得農地,但美國伐木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砍伐數百萬棵樹木,而且伐木週期比以往都短。
「過去他們以60年或80年為週期伐木,」長年宣導木材缺點的建築人員麥克・羅迪(Mike Roddy)說,「後來他們認為以40年為週期更好。」

伐木週期變短,對環境造成衝擊
全美絕大多數砍伐樹木的人都是私人土地所有者。根據全國森林所有者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f Forest Owners)的數據,2019年約有780萬英畝的森林(約3萬平方公里,接近台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被砍伐,土地所有者重新種樹以保持森林欣欣向榮。但縮短的收穫週期——在幾十年前曾經高達120年——對氣候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成熟的老森林比年輕的森林更能吸碳。
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與社會系教授,同時也是美國頂尖的碳研究人員貝弗利・勞爾(Beverly Law)說:「即使他們是採取永續林業的模式,也是以低於森林自然生長最大值的程度在維持永續。」(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工作森林有永續認證。)
勞爾將太平洋北部的一個地區稱為「黃金海岸」,那裡的樹木比起同樣單位面積的熱帶森林,能夠儲存更多的碳,但是就連這些古老樹木也不斷遭砍伐。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卸任之前,做的最後一件是就是撤銷了世界上最大的完整溫帶雨林——阿拉斯加通加斯國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的保護。
隨著今年火災季節再次臨近,木材公司試圖說服美國西部各州,增加伐木量以防止森林火災。科學證明恰恰相反——伐木使森林稀疏會留下殘木碎片,從而增加火災強度。「大家想要靠砍伐森林來阻止火災——這是行不通的,」羅迪的合夥人多明尼克・德拉薩拉(Dominick DellaSala)說,他的研究表明,伐木是奧勒岡州碳排的主因。
大環境仍然偏愛木材
不過,林場主人爭辯,大規模棄用木材的話,反而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如果木材市場消失,地主就不再有種樹的動機,甚至可能選擇將林場改為農田或住宅。
根據全國森林所有者聯盟的數據,美國每年種植約10億棵樹木。此外,該聯盟發言人凱特・加托(Kate Gatto)表示,木材用於建築時仍可以儲碳。(關於樹木被砍伐後用於蓋房實際儲存了多少碳,學界仍有爭議;勞爾估計,上個世紀使用的木材,只有約20%仍長期存在,其餘的已經進入大氣層。)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