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病毒的他們」:華裔美國人仍舊未被整個美國社會視為自己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期在美國,亞裔被歧視、被攻擊的事件頻傳,歧視的原因除了種族主義之外,以美國前總統川普為首的相關政治人物,將COVID-19定位為「中國病毒」更使得亞裔處境雪上加霜。
文:高中生看世界
現今亞裔美國人的處境——亞特蘭大事件與COVID-19
三月中,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發生一起一名白人男子於按摩館槍殺八人,其中有六名為亞裔女性。案件爆發後,人民懷疑兇手是基於歧視亞裔而殺人,這引起了亞裔美國人的緊張、恐懼,也促使支持種族平等的美國人民,將憤怒化為發聲的動力,在亞特蘭大、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參與遊行。「停止歧視亞裔」是他們最大的訴求。
近期有關亞裔被歧視、被攻擊的事件發生頻率似乎比以往都高。除了亞特蘭大槍殺案之外,還有加州84歲的泰國移民老奶奶,被人故意推倒而死、在紐約地鐵被人拿刀劃傷的菲律賓移民…。這類亞裔為受害者的情況,並非少數特例。根據加州州立大學聖貝納迪諾分校「仇恨與極端主義研究中心」的分析,美國大型城市的反亞裔仇恨犯罪於2020年激增約150%。歧視亞裔的意識形態,正在擴散與增強。
2020年是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經濟上、生活上飽受衝擊的一年,而在這特殊的一年所升起的歧視亞裔情緒,並非偶然。紐約警察局的數據指出,2020年在紐約市發生了29起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攻擊事件,其中24起案件被認定是以新冠肺炎為攻擊動機。不僅在紐約,各州皆有以新冠肺炎為動機的言語、肢體攻擊事件。
在俄勒岡州的一名亞裔心臟病專家遇到了一名男性,指責她將新冠肺炎從中國帶進美國,並試圖撕扯她的口罩,即使她是個韓國人,但她仍因有著亞洲面孔而被指責、攻擊。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顯然,現在在美國只要有著亞洲面孔,就有可能被其他人視為病毒的來源,是害他們經濟困難、失去親友的始作俑者。
歧視的最初型態——1850年代華工移民美國
導致現今情況的因素,包括川普與白宮政府官員將COVID-19定位為中國病毒,而使人民看到亞裔臉孔,便聯想到COVID-19與憤怒。但歧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並非一朝一夕就憑空產生的。美國大規模的排華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中期華人移工至美國工作。
1850年代舊金山的挖礦潮與1860年代美國鐵路的興建使資本家引進華人移民至美國。但在礦產逐漸被開產殆盡、鐵路完工,華人移民的勞動力逐漸不被重視,甚至被當地勞工認為,華人是搶奪他們工作機會與資源的外來者,加上華人忍受低薪與剝削造成當地勞工也只能領取低薪甚至被迫失業,於是美國勞工工會以遊行抗議的方式,希望能驅離華人勞工。
此後,各州政府通過了各式法案,以限縮華工移民至美國。1882年參眾議院通過了排華法案,規定10年內禁止任何華工至美國、非經正當途徑進入美國的華人,在法案通過後,將依美國法院裁判驅逐出境。然而,根據美國勞工學者研究,此波排華行動並非僅是經濟因素。學者Ping Chiu 在論文指出華工與白人勞工在美國就業體系中,各屬不同範疇。華人移工所從事的高度勞力工作,多為非裔與西語裔勞工取代,並不影響白人原有的薪資與工作機會。此波歧視應為以種族歧視為中心的排華行動。
歧視的根源——種族形象
在1830年代中美交流逐漸頻繁前,美國人對華人的印象是文明進步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推崇孔子以道德所建立的政治體制,紙張、活字印刷等發明皆使西方世界為之驚艷。但在1830年代傳教士來中、1840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世界對華人印象多了負面印象,包括迷信、暴亂、吸食鴉片等,於是華人文明被定位成落後的、野蠻的。
在1850年代華人移民至美國後,美國人對華人的印象並沒有被翻轉。華人的穿著打扮與飲食皆與美國人不同,而華人傾向與其他華人一同生活,於是組成了一個個china town,無法理解的美國人,於是將華人定位成無法教化、無法融入美國生活的種族。在1860年代隨著鐵路完工,華人移至都市尋找工作機會,使本地居民與華人有更多接觸,隨之而來的是華人成為主流文化的排擠、攻擊對象。
直至1940、50年代,二戰期間美強調以和諧來重構美國價值觀,取代多元族群、文化衝突的舊秩序;加上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崛起,女權、少數族裔權利逐漸被重視。1965年更通過《哈特-謝勒移民法案》,使華人獲得移民至美國的機會。1980年代,華裔陳果仁在返家途中被當地白人毆打致死,引發了華人積極抗爭、爭取權力與參政的浪潮,華人的貢獻與需求逐漸被看見、被肯定。
歧視一直都在——卡在模範少數框架中的華人
然而,歧視並沒有就此消失。華人仍舊被視為外國人。長期研究亞裔美國人歧視現象的教授謝亞(Charissa Cheah)指出,「亞裔美國人難以被視作美國人,而是永久的外國人或是『模範少數派』!」現今的華裔美國人被視為高社經高學歷的模範,也就是模範少數(model minority)。然而,這種分類方式讓低社經地位的華裔美國人的需求被視而不見,並且使有些華裔美國人為了符合模範少數的框架,不敢對發生在自生身上的歧視有所反抗,因此小小的歧視逐漸累積。
此外,這種分類方式更是把亞裔美國人與「真正的」美國人做區分。因此在此波疫情中,被指認為疫情傳播者的亞裔自然被視為了「帶來病毒的他們」,而非「與我一樣痛苦的我們」。華裔美國人仍舊未被整個美國社會視為美國人。
結語——我們值得被同等對待
指認並承認歧視的存在,才有可能展開往後的篇章。而之後的篇章,需要更多人站出來發聲。TIME主編Lucy Feldman以亞特蘭大歧視亞裔案為起點,寫了一封給亞裔美國人的情書:「我們一直在等待我們變得重要的那一刻,然而,我們值得被同等的對待。」這次的亞特蘭大事件使亞裔美國人與重視人權的其他美國人團結起來,為受歧視的亞裔大聲呼喊Asian lives matter。無論是亞裔、非裔、哪一國人,我們所有人都值得被同等的對待。
參考資料
- CNN。Atlanta spa attacks shine a light on anti-Asian hate crimes around the world
- CNN。Why anti-Asian American violence is rising -- along with White supremacist propaganda
- BBC中文。新冠病毒: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 紐約時報中文網。「模範少數族裔」對亞裔美國人意味着什麼(一)
- 洪玉儒,興大人文學報(2017年9月)。〈美國排華意識的形成及其研究發展析探〉
- 陳靜瑜,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012年12月)。〈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
- TIME。We Are Always Waiting Our Turn to Be Important.’ A Love Letter to Asian Americans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6-22 柯文哲:比照北農「用疫苗圍堵疫情」,全台北批發市場與街友優先施打疫苗
- 2021-06-22 本土新增78例、死亡6例,優先打疫苗第七類新納入司機、外送員、合法攤商、保母等
- 2021-06-22 「帶來病毒的他們」:華裔美國人仍舊未被整個美國社會視為自己人
- 2021-06-22 遠距教學的未來想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與運動時間,是否對學生更有益?
- 2021-06-21 禾馨還原疫苗爭議始末:北市衛生局想多塞20瓶,「今天一定要打完,不然我們就慘了」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