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教學的未來想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與運動時間,是否對學生更有益?

遠距教學的未來想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與運動時間,是否對學生更有益?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三部曲的暢銷作家哈拉瑞說4個未來教育的C——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那是否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時間、非同步學習、遠距學習、運動時間,反而對學生更有益呢?

今年5月15日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大爆發後,台灣社群媒體轉貼著一句話:「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可能如今看起來的確有一點中二。

我承認,當初為了提振老師們的士氣,所以當5月18日教育部宣布停課不停學,我個人的社媒也貼著:「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台灣的遠距教學實力要超英趕美。」

我曾經聽某國立大學資深教授說:「台灣太小了,即使南部到北部,高鐵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不像美國幅員廣大,實在不需要遠距教學。」當時我還非常訝異,原來距離太近也是遠距教學的障礙。

所以當疫情爆發,開始實施全面線上教學,我認為這是台灣教育的轉捩點,過去很多老師認為遠距教學沒有面對面的溫度、網路不穩、數位落差等問題,在激烈的強迫和環境下,進行了一場數位教育大改造。

被迫實施遠距教學下教師的成長階段

當全台老師被逼著一定要使用遠距教學,儘管過去一年半有很多研習訓練,老師們不免還是手忙腳亂,但一個月以來,老師們的進步是有目共睹,據我觀察,大概可分四個成長階段:

  1. 觀望期:這是剛宣布停課兩週,很多老師還在觀望,有些老師宣佈放假到結束停課後再補課,也有些老師先出作業、或安排學生自學,科技比較強的老師就開始同步遠距教學,學生們也開始回報家裡的網路及載具狀況,以利學校支援學生。
  2. 適應期:大約是第二次宣布停課到六月中的階段,老師們漸漸不再有復課的期待,開始使用最容易上手的的遠距平台(如Google Meet 和Google Classroom)、建立了學生和家長的Line群組、並學習解決聲音與網路的問題,將實體課程轉到線上進行教學。
  3. 尋求互動期:大約是宣布停課到暑假,所有老師已經轉到線上教學,並且了解線上教學並不是把實體課直接搬到線上,老師們開始注意到線上互動及學習成效了,例如使用Kahoot、Quizlet、Nearpod、Jamboard等線上互動軟體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這時全台的線上教學已經接近進化完成。
  4. 適性自律期:這一部分是最後的進化階段,老師開始注意學生的專注力的變化,開始練習使用蕃茄法等時間管理學生的工作及休息時間,引導學生自訂自己的學習目標,彈性的規劃自學、同儕討論、報告、專題、及休息,這階段尚未進化,但在不久的未來指日可待。

老師們兩週內進入第二期,一個月內進入第三期,其實與我預測的遠距教學實力要超英趕美,相差其實不遠了。危機即是轉機,全台老師在數位教育轉型上做出極大的貢獻。

線上教學的優缺點

在這一個月來,我訪談過一些師生對於遠距和面授的喜好,大概是喜歡線上的比例稍微比喜歡面授的比例多一點,喜歡線上的理由大概是:「可以睡晚一點」、「減少通勤時間」、「時間變多了」、「線上查找資料更迅速也更詳盡」、「影片可以重播」、「不用受到秩序問題的干擾」。

不喜歡線上的理由大約是「實作課程難進行」、「感情聯繫差」、「家中科技支持不夠」、「學習成效難估計」、「看螢幕時間太長」。

既然優缺點參半,是否我們可以來思考未來即使疫情降溫,可以「減少上課時間」的可能性呢?

未來教學安排的假設與討論

不容諱言,家長希望學生在校時間長一點,除了傳統華人的「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希望學習時間可以越長越好,還有台灣社會普遍工時過長,家長希望學校可以增加看顧小孩的時間。

已經有很多大腦及學習相關的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玩樂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空白時間可以增加學生的創造力。

再者,學生接受12年國教所學的學科知識,在高中畢業後到底有多少對於往後的上大學和出社會是有用的?我暫時先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只看到很多高中畢業生恨不得丟掉所有的教科書,甚至質疑這些學習對於社會競爭力的幫著有限,例如問題解決、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簡報表達、忍耐受挫等能力。

那有沒有可能,我們大膽提出一個假設,在學生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確定完善的課程目標及評量下,減少學生的上課時間至四小時呢?

我們提個假設,將每日在校時間安排如下表一,這樣扣除休息時間,學習時間大約是三到四小時。

  • 表一:學校課程時間安排
時間 活動/課程 休息
8-9點 晨跑30分鐘 30分鐘整裝與清洗
9-12點 學習安排 每40分鐘休息20分鐘
12點-下午1點半 午餐 午休
下午1點半-3點 小組工作 小組自行決定休息時間
下午3-5點 遊戲+球類運動 每40分鐘休息20分鐘

由現在遠距教學來看,家長需要有一位請假在家工作,看顧著孩子,這樣幾乎一對一的人力成本相當高。若說教育現場上,一個老師帶30個學生是最節省人力的教育安排,因為一個老師就能包辦30個學生的學習,但是30個學生有高程度和低程度學習者,教材太簡單,高程度會覺得無聊,教材太難,低程度跟不上,所以講授式課程的最大問題是教師只能準備中程度的教材。

現在網路上有這麼多學習資源,如果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目標下,依照自己的進度自主學習。學生還沒學會自律時,老師只要看著學生,確保他們不會吵鬧,有在學習就好。

這段時間老師可以一對一的面談每位學生,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學習計畫、及學習評量。面談時間,其他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規劃自主的進行學習與休息,有學習方法或學習困難的問題可以隨時向老師提問,老師不用解答問題,而是給予學生方向,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了解每位學生後,老師可以依照相似的興趣將學生分組,開始與小組溝通專題製作。

老師也可以使用科技輔助觀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數據,例如透過影片觀看行為(包括影片的哪個階段重播或快轉、學習視窗有一段沒有點擊)來了解學生的專注力;或者使用鏡頭監控學生的眼神(類似行車監控系統,偵測駕駛者是否分心或打瞌睡),了解他們是否有在專注學習;或者使用課堂即時回饋系統,了解學生在解題和寫作業是否遇到問題。

如果此項規劃可行的話,如表一的學校時間安排,上午的學習是自主學習,下午的小組工作可以進行專題合作與討論,其他時間就是運動、休閒、與空白時間。

如此安排下,優點是老師不用花這麼多時間備課和講課,只需錄製一次性的講授影片,並專注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與需求;學生也不用硬坐在座位上聽課、且有更多時間可以適性學習、自主學習、團隊合作、運動、玩耍、和學習自律了。晨跑、運動、遊戲都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目標規劃和反思學習,這在之後可延伸討論。

結語

一個月來的遠距教學,有很多教學的可能性可以思考,教育最大的宗旨和目的是什麼?應該不是大量的學習時間和有個托兒的場所吧?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三部曲的暢銷作家哈拉瑞說4個未來教育的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瑞克提出的非認知能力(恆毅力、自信心、自制力和內在動機);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和終身學習力。

那是否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時間、非同步學習、遠距學習、運動時間,反而對學生更有益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