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教學的未來想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與運動時間,是否對學生更有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三部曲的暢銷作家哈拉瑞說4個未來教育的C——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那是否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時間、非同步學習、遠距學習、運動時間,反而對學生更有益呢?
今年5月15日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大爆發後,台灣社群媒體轉貼著一句話:「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可能如今看起來的確有一點中二。
我承認,當初為了提振老師們的士氣,所以當5月18日教育部宣布停課不停學,我個人的社媒也貼著:「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台灣的遠距教學實力要超英趕美。」
我曾經聽某國立大學資深教授說:「台灣太小了,即使南部到北部,高鐵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不像美國幅員廣大,實在不需要遠距教學。」當時我還非常訝異,原來距離太近也是遠距教學的障礙。
所以當疫情爆發,開始實施全面線上教學,我認為這是台灣教育的轉捩點,過去很多老師認為遠距教學沒有面對面的溫度、網路不穩、數位落差等問題,在激烈的強迫和環境下,進行了一場數位教育大改造。
被迫實施遠距教學下教師的成長階段
當全台老師被逼著一定要使用遠距教學,儘管過去一年半有很多研習訓練,老師們不免還是手忙腳亂,但一個月以來,老師們的進步是有目共睹,據我觀察,大概可分四個成長階段:
- 觀望期:這是剛宣布停課兩週,很多老師還在觀望,有些老師宣佈放假到結束停課後再補課,也有些老師先出作業、或安排學生自學,科技比較強的老師就開始同步遠距教學,學生們也開始回報家裡的網路及載具狀況,以利學校支援學生。
- 適應期:大約是第二次宣布停課到六月中的階段,老師們漸漸不再有復課的期待,開始使用最容易上手的的遠距平台(如Google Meet 和Google Classroom)、建立了學生和家長的Line群組、並學習解決聲音與網路的問題,將實體課程轉到線上進行教學。
- 尋求互動期:大約是宣布停課到暑假,所有老師已經轉到線上教學,並且了解線上教學並不是把實體課直接搬到線上,老師們開始注意到線上互動及學習成效了,例如使用Kahoot、Quizlet、Nearpod、Jamboard等線上互動軟體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這時全台的線上教學已經接近進化完成。
- 適性自律期:這一部分是最後的進化階段,老師開始注意學生的專注力的變化,開始練習使用蕃茄法等時間管理學生的工作及休息時間,引導學生自訂自己的學習目標,彈性的規劃自學、同儕討論、報告、專題、及休息,這階段尚未進化,但在不久的未來指日可待。
老師們兩週內進入第二期,一個月內進入第三期,其實與我預測的遠距教學實力要超英趕美,相差其實不遠了。危機即是轉機,全台老師在數位教育轉型上做出極大的貢獻。
線上教學的優缺點
在這一個月來,我訪談過一些師生對於遠距和面授的喜好,大概是喜歡線上的比例稍微比喜歡面授的比例多一點,喜歡線上的理由大概是:「可以睡晚一點」、「減少通勤時間」、「時間變多了」、「線上查找資料更迅速也更詳盡」、「影片可以重播」、「不用受到秩序問題的干擾」。
不喜歡線上的理由大約是「實作課程難進行」、「感情聯繫差」、「家中科技支持不夠」、「學習成效難估計」、「看螢幕時間太長」。
既然優缺點參半,是否我們可以來思考未來即使疫情降溫,可以「減少上課時間」的可能性呢?
未來教學安排的假設與討論
不容諱言,家長希望學生在校時間長一點,除了傳統華人的「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希望學習時間可以越長越好,還有台灣社會普遍工時過長,家長希望學校可以增加看顧小孩的時間。
已經有很多大腦及學習相關的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玩樂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空白時間可以增加學生的創造力。
再者,學生接受12年國教所學的學科知識,在高中畢業後到底有多少對於往後的上大學和出社會是有用的?我暫時先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只看到很多高中畢業生恨不得丟掉所有的教科書,甚至質疑這些學習對於社會競爭力的幫著有限,例如問題解決、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簡報表達、忍耐受挫等能力。
那有沒有可能,我們大膽提出一個假設,在學生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確定完善的課程目標及評量下,減少學生的上課時間至四小時呢?
我們提個假設,將每日在校時間安排如下表一,這樣扣除休息時間,學習時間大約是三到四小時。
- 表一:學校課程時間安排
時間 | 活動/課程 | 休息 |
8-9點 | 晨跑30分鐘 | 30分鐘整裝與清洗 |
9-12點 | 學習安排 | 每40分鐘休息20分鐘 |
12點-下午1點半 | 午餐 | 午休 |
下午1點半-3點 | 小組工作 | 小組自行決定休息時間 |
下午3-5點 | 遊戲+球類運動 | 每40分鐘休息20分鐘 |
由現在遠距教學來看,家長需要有一位請假在家工作,看顧著孩子,這樣幾乎一對一的人力成本相當高。若說教育現場上,一個老師帶30個學生是最節省人力的教育安排,因為一個老師就能包辦30個學生的學習,但是30個學生有高程度和低程度學習者,教材太簡單,高程度會覺得無聊,教材太難,低程度跟不上,所以講授式課程的最大問題是教師只能準備中程度的教材。
現在網路上有這麼多學習資源,如果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目標下,依照自己的進度自主學習。學生還沒學會自律時,老師只要看著學生,確保他們不會吵鬧,有在學習就好。
這段時間老師可以一對一的面談每位學生,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學習計畫、及學習評量。面談時間,其他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規劃自主的進行學習與休息,有學習方法或學習困難的問題可以隨時向老師提問,老師不用解答問題,而是給予學生方向,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了解每位學生後,老師可以依照相似的興趣將學生分組,開始與小組溝通專題製作。
老師也可以使用科技輔助觀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數據,例如透過影片觀看行為(包括影片的哪個階段重播或快轉、學習視窗有一段沒有點擊)來了解學生的專注力;或者使用鏡頭監控學生的眼神(類似行車監控系統,偵測駕駛者是否分心或打瞌睡),了解他們是否有在專注學習;或者使用課堂即時回饋系統,了解學生在解題和寫作業是否遇到問題。
如果此項規劃可行的話,如表一的學校時間安排,上午的學習是自主學習,下午的小組工作可以進行專題合作與討論,其他時間就是運動、休閒、與空白時間。
如此安排下,優點是老師不用花這麼多時間備課和講課,只需錄製一次性的講授影片,並專注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與需求;學生也不用硬坐在座位上聽課、且有更多時間可以適性學習、自主學習、團隊合作、運動、玩耍、和學習自律了。晨跑、運動、遊戲都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目標規劃和反思學習,這在之後可延伸討論。
結語
一個月來的遠距教學,有很多教學的可能性可以思考,教育最大的宗旨和目的是什麼?應該不是大量的學習時間和有個托兒的場所吧?
如果說教育是人類三部曲的暢銷作家哈拉瑞說4個未來教育的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瑞克提出的非認知能力(恆毅力、自信心、自制力和內在動機);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和終身學習力。
那是否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主學習時間、非同步學習、遠距學習、運動時間,反而對學生更有益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