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可以說,突厥人站在史達林元帥的那個位置上,而渤海人和契丹人則站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地位上。同時,渤海和契丹對於跟東北亞一樣同樣處於秩序窪地的唐國就不大在乎,可以在公開外交場合稍作逢迎,但是唐國手中並沒有什麼它們非常想要得到的技術。
文:劉仲敬
「黑貂之路」的背後是秩序輸入
長安、京都和龍泉的三角外交維持了一百多年。從實際上的使團人數上來看,渤海和日本的交涉比起渤海和唐人的交涉、日本和唐人的交涉規模要龐大得多。這裡面的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因為「黑貂之路」的緣故。渤海宮廷統治著黑水各部落,而渤海本身繼承了高句麗。高句麗人和黑水各部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個關係有點像是美國人和英國人的關係一樣。
可以說,英美都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一部分,高句麗人、渤海人和黑水人(也就是後來的女真人)都是滿洲人的一部分。但是,黑水人像今天的美國人那樣,接納的新移民要多得多;而渤海的宮廷和高句麗的宮廷像英國王室那樣,血統要純粹一些——英國王室成員,他可能有什麼希臘王子、巴伐利亞王子或者其他地方的貴族祖先,但是一般來說,他沒有歐洲以外的血統。
兩者之間的關係大體上就是這樣的。蘇聯人所謂的黑貂之路,就是從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向東穿過黑水諸部落,然後一直延伸到日本加賀、佐渡島和太宰府的這條重要的商路。這條商路是中古時期、內亞的黃金時代,內亞向遠東輸送秩序、技術和文化的一條至關緊要的主幹道。
我們要回顧一下中古內亞黃金時期的這個格局。內亞大草原,陸地上的海洋,它是西起多瑙河,東到滿洲,幅員極其遼闊。但是以河中地區——也就是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同時也是古老的夏水,「夏」和「漢」這兩個字的發源地,以這個地區為界,內亞草原可以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兩部分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西部,我們可以說是一個網路狀結構。沿著黑海,從拜占庭到北方烏克蘭的斯基泰諸部落的這樣一個圈,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的說法,它不是「一帶一路」,而是「多帶多路」,因此很難分得清楚誰是中心。我們只看到東地中海、黑海、烏克蘭這塊區域之間存在著快速的技術交流,但是很難說哪個地方是絕對的中心。
而東部就不一樣了,東部的秩序水位差異很明顯,也就是西高東低。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占據了制高點,越往東水位越低。從西向東,更符合習近平口中的「一帶一路」,只是方向顛倒了——而且準確地說,這其實像是一條瀑布,基本上屬於內亞對東北亞和東亞的單方面輸出,是河中地區向謙謙州、貝加爾、滿洲以及東亞窪地的大規模傾泄。
黑貂之路和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一樣的。東亞對外輸出的是什麼呢?是絲綢。而東北亞對外輸出的是什麼呢?是貂皮。不是說它只輸出絲綢或者貂皮,而是在它輸出的各種產品當中,絲綢和貂皮是最具有土特產性質、最能夠作為標誌的物品。非洲有黃金海岸、象牙海岸,這就跟東北亞的黑貂之路和東亞的絲綢之路是一樣的,說明非洲這些地方是輸出象牙和黃金的地方。還有一個更加難聽的地方,在今天的加納附近,叫做奴隸海岸,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輸出奴隸的地方。
我們要注意,在國際貿易體系當中,凡是輸出土特產或者原料的一方,就是落後的一方。例如,今天的俄羅斯輸出的是什麼呢?它是石油、天然氣和木材之路的輸出點。如果你按照類似的方法命名的話,那麼俄羅斯就是一個木材海岸、石油海岸、天然氣海岸,或者是木材之路、石油之路、天然氣之路。今天的中國則是一個廉價勞動力之路。如果按照十六、十七世紀的殖民主義那種不講情面的方法來講,那麼今天的奴隸海岸就不在西非的迦納,而是在東亞的珠江三角洲或者長江三角洲了。
黃金海岸、象牙海岸的對面是什麼呢?就是三角貿易的歐洲。它們輸出的是什麼呢?它們輸出的不是像黃金或者象牙這樣可以用單獨一個名字來命名的原材料,而是例如最重要的軍火。軍火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是那個時代的高技術產品。非洲的各部落如饑似渴地蒐求歐洲的軍火,沿海的部落拿到這些軍火以後,就可以打敗內地的部落,打敗他們的競爭對手,俘獲大量的奴隸,或者是買下大量的土特產,再運到歐洲去換藝術品、工業品或者其他東西。
唐人也是如此,作為絲綢之路的原材料輸出點,輸出了大量的粗鐵和生絲作為原料,運到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去。在這裡,它的生絲被拆碎了,用伊朗傳來的織錦工藝重新織出成品,然後再重新賣到吐蕃或者長安。唐人的大臣一般穿的是波斯的織錦。這些織錦是由唐國自己出產的生絲,到海外轉了一圈回來,由原材料變成製成品以後,回到了長安。出口的是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進口的是高技術產品。大量的鐵塊被運到布哈拉或者阿爾泰山,加上從印度進口的烏茲鋼和源於敘利亞的其他原料以後,製成精緻的刀劍或者鐵箭頭,然後再賣回給唐國,唐國依靠這些「進口武器」才能跟突厥人對抗。
東北亞的黑貂之路也是這樣的。從渤海時期留下的記錄來看,渤海的輸出品一般是熏肉、各種珍貴動物的毛皮(例如熊皮貂皮之類)、松果釀成的酒、各種珍貴的可食用菌類,總之是以土特產為主。只有一樣例外,就是馬匹:在渤海國成立以前——至少是在五世紀之前,滿洲不以產馬著稱,馬匹是從內亞引進的。滿洲的馬種不如內亞的馬種,但是跟日本的馬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日本在五世紀以後由東南亞文化圈轉入東北亞文化圈,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來自滿洲的內亞文化的輸出。
日本馬跟滿洲馬有非常親密的關係,而歐洲馬有很多品種是從中亞和阿拉伯半島引進的。例如,英國人就曾經在詹姆斯一世時代專程到西班牙去引進阿拉伯馬的血統,以至於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騎著小馬到歐洲去,遭到歐洲人嘲笑,同時日本人發現自己的馬跟歐洲人的高頭大馬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於是他們下了苦功,定了一個三十年馬種計劃,要用歐洲大馬來取代日本小馬,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實現了日本馬的血統替換。這些日本小馬最有可能來自滿洲,而滿洲馬的淵源就是布哈拉和撒馬爾罕。
Tags:
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全靠製作的用心!晨光土司「糯米湯種工法」打造細緻柔軟的超質感土司,讓早餐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每天早餐吃的土司看似簡單,卻是最能展現技術的烘焙品之一。以充滿質感的口感與香氣而深受好評的晨光土司,就是土司界中講究製作技術的代表作。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晨光土司簡單的美味,來自講究用心的工法
晨光土司特有的「糯米湯種工法」,特別之處在製作湯種時額外添加糯米粉,當95°C高溫熱水沖入麵粉與糯米粉時,糯米粉裡的澱粉會瞬間糊化,將水分緊緊抓在澱粉分子裡,讓土司體富含水分,口感柔軟濕潤。
湯種與麵糰混合均勻後,再以0~7℃低溫熟成12小時,這段時間澱粉酶會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讓晨光土司吃起來香甜。

晨光土司不只講究在糯米湯種工法,更特別使用三段壓延工法處理麵團,讓土司質地更細緻綿密。烘烤則引進熱穿透能力絕佳的日本石板烤爐,烤出皮薄均勻的細緻質地;烤完接續進行分段式冷卻,讓土司維持絕佳的濕潤與柔軟度。

每一步用心的製作步驟,讓晨光土司擁有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也讓吃到晨光土司的人,能夠一早就朝氣滿滿。
多樣的晨光土司,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早晨食光
經典款的「晨光嚴選土司」,擁有簡單的美味,直接單吃土司,每一口都能品嚐到細緻濕潤的質地,加上小麥甘甜香味,不知不覺就能吃完一整片。想要以豐盛感為一天充滿朝氣?那就用晨光嚴選土司製作三明治,只要簡單加上幾片美生菜、起司,就能享受到食材的真滋味與土司融合的層次感。

晨光土司的三款調味土司,則讓每天的早晨精彩有變化。「晨光葡萄土司」加入粒粒飽滿多汁的日曬葡萄乾,為細緻柔軟的土司帶入水果香甜的口感層次,是吃過肯定會驚艷的美味。

有濃郁奶油香味的「晨光奶油土司」,使用特選奶油調和關鍵煉乳配方,還沒咬下就能聞到令人心動的奶油香,咀嚼時奶油香氣讓細緻香柔的土司體達到美味平衡,也非常適合搭配咖啡一起享用。

添加精選蜜漬香脆核桃、酸甜莓果的「晨光莓果核桃土司」,不只有堅果酥脆與莓果酸香,額外添加精心調配草莓泥於土司體中,讓核桃與莓果的風味更加融合每天早上來一片,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特有糯米湯種工法、多種講究製作技術,讓每一口晨光土司都是恰到好處的濕潤柔軟,令人回味再三。現在,就讓晨光土司成為每天必備的朝氣來源,創造充滿質感而有朝氣的美好生活。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