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規則不再由西方說了算?從「保護責任」看中國和東協處理「緬甸政變」的行動邏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社會對「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2P)有三大支柱:一、每個國家皆有保護其人民的責任;二、國際社會有幫助各國保護其人民的責任;三、當某國明顯無法保護其人民時,國際社會有保護該國人民的責任。而中國對第三支柱持否定態度。
文:林威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學生)
自2021年2月緬甸軍方領袖敏昂萊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以來,軍方使用武裝力量鎮壓人民,造成至少上千人傷亡和遭逮捕。為了解決當前緬甸的人道危機,不少人權團體呼籲國際社會應以「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2P)為由,介入緬甸,儘管現在西方各國都希望能更積極的處理緬甸局勢,但對緬甸有最大影響力的周邊國家:中國和東協各國至今仍對緬甸態度曖昧不明。
根據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新聞稿聲明,3月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針對緬甸局勢提出三點主張,第一,希望緬甸能在和平穩定的局勢下積極展開各界的對話;第二,支持東協以不干涉內政為原則調解緬甸局勢;第三,重申中緬關係絕不動搖,雙方是「同甘共苦的命運共同體」。
而東協各國針對緬甸政變,於4月24日在雅加達召開了緊急峰會,汶萊、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新加坡、越南、寮國及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都受邀出席。會後東協發表五點聲明,除了要求緬甸應盡速結束境內的所有暴力行動,並呼籲各方以和平為目標舉行建設性談話,最令人矚目的是東協將派出特使前往緬甸與各方商談相關事宜。
魔鬼藏在細節裡,要更細緻的理解中國和東協對緬甸的態度,我們有必要先理解中國怎麼看待R2P原則。事實上,中國對R2P的詮釋,恰恰反映了中國和東協在這次危機中的行動邏輯,以及為何緬甸事態延燒至此,然而中國和東協仍僅採取有限度的措施。

保護責任概念與中國立場
1990年代國際社會爆發一連串人道危機,包含盧安達危機、南斯拉夫危機等,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受限於國際法上的不干涉他國事務的義務,而無法發揮作用,加拿大率先在聯合國提出R2P原則,使各國得以人道為由干涉他國。R2P原則主張,主權國家有責任保護本國公民免遭可以避免的災難,如飢荒、屠殺等,若國家不願或者無力這麼做的時候,國際社會應該承擔此責任,在必要的時候對暴力行為做出反應。
R2P立意良善,但對中國來說卻是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中國主張國家主權至上和不干涉內政仍然是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原則,R2P只會讓西方國家有道德藉口干涉他國事務,而各國的介入,只會帶給當地更多混亂而非和平,故中國認為聯合國應該致力於提升各國的國家能力,讓各國政府肩負保護自己國民的責任。
不過,隨著中國崛起,國際社會期待中國能負起自己身為大國的責任,不能對各地發生的危機視而不見,同時中國也開始認知到全然反對R2P會傷害自己的國家名譽和國際形象。因此,中國在2005年世界高峰會中做出妥協,接受了R2P的三大支柱:一、每個國家皆有保護其人民的責任;二、國際社會有幫助各國保護其人民的責任;三、當某國明顯無法保護其人民時,國際社會有保護該國人民的責任。
學者Zheng Chen根據達佛危機、利比亞及敘利亞事件分析中國對R2P的立場。他發現,中國起先並不同意安理會維和部隊進駐蘇丹,但在國際人權團體抨擊中國並揚言抵制北京奧運後,中國擔心其國際聲譽受損,最終在2007年同意同意安理會1769號決議;而在2011年的利比亞事件中,中國竟出乎意料的投票支持安理會以R2P的名義對利比亞實施人道干預,保護其國民以及保障飛航安全,但在決議通過後,西方國家卻對利比亞發動武力干預,這讓中國感覺受西方誆騙,也認為西方的作為已違反安理會的授權範圍;受利比亞事件的影響,中國在敘利亞事件變得相對謹慎,多次與俄羅斯投票否決任何企圖干預敘利亞內戰的決議,包含武力的使用、譴責阿薩得政權、實施制裁等。
從Zheng Chen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歸納幾項中國面對R2P的態度和原則。首先中國堅決反對任何會危害現任政府的舉措,因為對中共領導人而言,若是今日中國接受國際社會能推翻違反R2P原則的政權,中共在國內的政治穩定和合法性也很有可能受到國際社會挑戰;其次中國考量是否接受國際R2P事件的倡議,除了中國衡量在該事件能否獲得實質利益外(例如與蘇丹政府的石油利益),國際聲譽也是中國考量的一大重點,這是因為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國家希望能被國際認可為負責任的大國。
最後,Zheng Chen認為不能單憑中國在安理會投票否決R2P原則的使用,而斷定中國反對R2P,對中國而言,R2P應謹慎使用,避免成為各國干預的藉口,因此中國希望透過聯合國、區域組織以及本國政府的三方合作(tripartite coordination),協助本國政府建立有效處理危機的能力。像是雖然中國多次否決了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決議,但中國也積極透過派遣特使斡旋,希望能建立國際社會與阿薩德政權的聯繫,也相當支持由阿拉伯國家聯盟調停敘利亞局勢。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確實因國際壓力和自身心態的轉變而對R2P採取不同立場,中國現在也已經逐漸接納R2P的支柱一和支柱二,但中國對支柱三依舊抱持著相當敵視的態度,堅決反對國際社會有介入他國內政的口舌,更遑論在另一國領土上使用武裝力量解決暴力衝突。雖然中國反對西方國家介入他國的想法,但中國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中國相信要解決衝突,首要還是依靠本國政府的力量,其次應該透過區域組織的團結合作。

中國期待東協在緬甸局勢中發揮影響力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