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兵法全攻略(三):餃子的經典餡料與做法&各地特色餃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餃子餡多為葷素搭配,菜和肉比例為1:1或1:0.5,肉餡的肥瘦比例則為3:7或4:6。拌餃子餡時則要先放調料,再加水,若是順序錯了,不僅調料難以入味,肉餡沒味道,還會使得餃子餡攪拌不均。
餃子的經典餡料與做法
餃子餡多為葷素搭配,菜和肉比例為1:1或1:0.5,肉餡的肥瘦比例則為3:7或4:6。拌餃子餡時則要先放調料,再加水,若是順序錯了,不僅調料難以入味,肉餡沒味道,還會使得餃子餡攪拌不均。
而為了增加肉餡潤滑的口感,餡料中通常都會加些水,講究的話,加蔥薑水,甚至蔥薑花椒水。一份500克的肉約配上250克水,做出的餃子餡汁水飽滿。或是以剁菜餡時的蔬菜汁代替水,攪拌於在肉餡之中。但如果是白蘿蔔、大白菜、芹菜這些水份較多的蔬菜,剁成餃子餡後,由於會影響餃子的味道,因此一定要將其水分擠乾。
調餃子餡也要講究順序:一放鹽,二加蔥薑水,三加調味粉,四加醬,五放油。首先,把打好的肉末攤開,加入適量的鹽。此時加入鹽,能夠起到改變肉的蛋白質,提高它的吸水性,讓肉末更加飽滿。
然後倒入提前泡好的蔥薑水,約為一斤肉小半碗水的比例。倒蔥薑水時要量少次多,每一次攪拌均勻後再繼續加。等肉充分吸收了蔥薑水後,加入適量的五香粉和胡椒粉提味。然後再加入一勺醬油還有麻油。地道好吃的餃子在拌餡的時候,要向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到肉的黏度能立起一根筷子。此外,油對餃子餡也是極其重要的。加了熟油的餃子餡會比加生油的吃起來更香。

關於包餃子,唐魯孫先生在其〈吃餃子雜談〉一文中,是這樣寫的:
包餃子,分拌餡、合面、擀皮、包捏、煮熟五部曲,在北方有句俗語是:「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之人人愛吃,我想不外是飲於餡種類繁多,變化多端,所以才能讓人多吃不厭。
餃子好吃不好吃,端視餡兒拌得好不好來決定。餃子餡要分剁、切、擦三種,何者應剁,何者應切,何者用刨子擦,都有一定之規的,總之松膩粗細適中(如用絞肉味道就差了)方屬上乘,調配料如果調配得當,餃子入口,覺得鹹淡恰好,用油多寡更為重要,要能松腴柔潤,不結不膩,才算高手。
合面雖然不算什麽難事,可是用水多少也非常重要;面要合得軟硬適度,那就看揉面用水多寡得當不得當了。餃子皮分壓跟擀兩種,壓皮快而不圓,擀史雖圓而慢,自然擀皮的餃子比壓皮來得整齊美觀。不過包捏手藝到家,餃子煮熟,吃起來是不容易分別擀皮壓皮的(184)。
北方冬天最常見的就是豬肉白菜餡的餃子了。除了因為北方的大白菜在冬天鮮嫩多汁,甘甜可口,而且廉價外,也因為大白菜一顆的個頭就夠大,可以包好幾頓餃子吃。但由於大白菜的含水量高,調餡的時候若是沒有「殺水」,餃子煮熟後,白菜就會因為出水而回縮成一團,使得餃子的口感大打折扣。
而所謂的殺水,就是將大白菜切碎後用鹽醃,讓大白菜被鹽「殺」出水份,然後再將白菜放在紗布中,儘量地將白菜中的水份擠淨。
韭菜豬肉餡也是最普遍的一種餡料,而且不但可以配肉餡,和雞蛋、香菇、粉條、蝦仁之類的食材混在一起做餡也都非常合適。只是要特別注意像這種包辛香蔬菜的餃子要避免煮過頭,而導致減損了香氣。
茴香的特殊香氣,也讓豬肉茴香餡的餃子有著許多的愛好者。

此外,餃子餡的配料還有著許多寓意在裡頭,像是豬肉芹菜餡中的芹菜諧音「勤財」,是對勤勞、務實致富的祝福;韭菜雞蛋餡餃子中的韭菜餡寓意「久財」,多吃多發財;薺菜餡餃子則因為民俗流傳著「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因此在農曆三月三,中國傳統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食薺菜賽仙丹」,而因薺菜的諧音則是聚財。
羊肉則多與胡蘿蔔餡一同做餡,芹菜、香菜和洋蔥都與牛肉餡完美地搭配。而蝦仁餡餃子則是配韭菜或韭黃最對味。
唐魯孫先生則在其〈吃餃子雜談〉一文中,提到他最愛的餃子餡為冬筍豬肉餡:
冬筍切細粒與肉末同炒做餡,味宜稍淡,筍粒越細方不致把餃子皮戳破,此為冬令餃子中妙品(185)。
如果是素餡,他則寫道:
以菠菜、小白菜各半攤雞蛋切碎,上好蝦米也切碎,蝦米多用不妨,取其鮮咸,可少用調味料,有韭菜胡蘿蔔時分別加入少許提味配色,比一般飲店加豆腐粉條、金針、木耳,真所謂食惟韭薤,味清而雋也(185)。
台灣現在賣的餃子十分均一化,只賣豬肉高麗菜餡和豬肉韭菜餡的比例極高,加上大多數皮不彈、餡不香,削弱了我們對餃子的要求和期待。其實以台灣聚集的外省北方人的程度,以及台灣蔬菜比起北方蔬菜的豐富度,如此貧乏的餃子餡料很讓人難以理解。以下是我在天津百餃圓北京分店吃的時候拍的菜單,目不暇給,光是水餃的部份就已然佔去二十多面:

追加一張青島的餃子店的菜單的海鮮餃子部份,鲅魚餃子的價格竟然便宜到快和黃瓜餃子一樣:

包餃子的方式,有將餃子折成半圓,先捏緊中間,把餃子皮左半部分的上皮折三個波浪捏緊,再將另一邊的半部分上皮折三個波浪並捏緊,最經典、最通俗的一款餃子「月牙餃」。
有將餃子封口折成半圓形。用拇指把餃子頂端往下捏薄,最後捏成一條完整的絞邊紋的「錢包餃」;還有把餃子皮從中部壓實,兩個大拇指各按住餃子的一邊,再用力往中間合攏,包出來的餃子上面會有一個可愛的小十字鎖,稱之為「小鎖餃」。
而當包餃子的餡兒快沒了的時候,有一種收尾的包法為「葵花餃」,包法是在一張餃子皮上放餡,在上面蓋另一張餃子皮,並在邊邊處捏出花邊,就形成一只形似葵花的餃子了。
各地的特色餃子
山東
- 鲅魚餃子(膠東半島)
正如我在拙作《百年飯桌》中所言,我之所以會想寫餃子,就是因為這種以山東稱之為鲅魚,台灣稱之為𩵚魠魚的康氏馬加鰆(Narrow-barred spanish mackerel/横縞鰆/よこしまさわら)為內餡的美味餃子,不過在山東所使用的則是日本馬加鰆(台灣名)/藍點馬鮫(大陸名)(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鰆/さわら)。
煮餃子的話,現包餃子為沸水下鍋,讓餃子皮中的蛋白質迅速凝固成型,澱粉溶於水中,使餃子不會黏在一起;冷凍餃子則要冷水下鍋,讓餃子整體隨著水溫上升慢慢煮熟煮透。
此外,煮餃子還有三個要點:
- 一是煮餃子的水要多,還要加適量的鹽,以增加餃子皮的耐煮力。
- 二是煮的時候要不時以湯勺推攪餃子,防止餃子黏鍋
- 三是別讓水沸騰得太厲害,否則餃子容易破掉,「蓋鍋煮皮,開鍋煮餡」,第一次開鍋以後,添入少許冷水,待水開後再加冷水,所謂三開餃子二開麵,如此反覆三次即可。
然而,台灣人若是聽到鲅魚,多半不會想到是𩵚魠魚,而會想到學名為四指馬鮁的午仔魚。由於四指馬鮁的「鮁」是由魚+友構成(「犮」為「友」的異體字),所以在香港被稱為「馬友魚」。
「鮁」這個字早在《說文解字・魚部》中便已出現:「鮁:鱣鮪鮁鮁。」而鲅有三個讀音,如果念「撥」的話,指的是魚擺尾跳動的樣子;唸二聲的「ㄅㄚˊ」或是四聲的「ㄅㄚˋ」,則指的都為魚名。
在山東,鲅魚又細分為鮐鮁和燕鮁。前者體型較小,體長25公分左右,後者的體長則在40至50公分以上。相對而言「燕鮁」大脊間刺少,肉質也要好一些,但產量則是比「鮐鮁」要來得少。比較起來,刺少的燕鮁更適合做為餃子餡,鮐鮁則比較適合以紅燒等方式烹製。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