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統與武統之外的第三選項,中國對台「逼統」是一場台灣民心爭奪戰

在和統與武統之外的第三選項,中國對台「逼統」是一場台灣民心爭奪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逼統」策略,大致仍符合傳統對臺政策中「硬更硬、軟更軟」策略,一方面提供利益誘因結構,藉此產生利益吸引力,同時更加強制及暴力性,包括區分統派與獨派分別對待,並設置獨派黑名單,產生威嚇效應造成臺灣民眾大量外逃。

首先,「逼統」戰略大都是屬於懷柔及拉攏人心統戰策略。上述一至十一項的逼統策略,從身份、國籍、貨幣、保險、婚姻、旅遊、經貿、公職、投誠及統派逼統模式,不僅著重保障既有權利,例如保險、公職、投誠逼統,這是屬於「存量」權利保障;也有「增量」權利促進,從身份、國籍、貨幣、婚姻、旅遊、經貿等領域。

此外,針對國家機器成員,例如公務員、軍警特人員提出維護其既存權益,使其不會成為中國政府的對立面,減少對台政策受到抵抗程度。

其次,「逼統」的對台政策標的群體,涵蓋台灣社會所有各階層。例如身份逼統是針對所有與大陸進行互動者,指涉「凡是在大陸經商、工作、學習、婚嫁、旅遊、探親、交流等的台灣戶籍同胞,持有台灣有效身份證件的,均可在當地公安機關戶籍部門,領取中國身份證。」國籍逼統則是針對領有中華民國護照者,「依據持有中華民國有效護照的持有者,為其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使其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同時 ,包括現有中華民國所有公務員 ,涵蓋軍警特等等,但要求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反對台獨」。這顯示中國政府對一般民眾並無要求承認「一中原則」或「反對台獨」,相對於軍公教則是較為嚴格檢視標準,必須遵循其黨國政治原則。

再者,採取嚴格差異化原則, 藉此拉攏統派、打擊獨派,爭取廣大台灣民眾。文中提及對統派逼統宣布統一人士名單:例如、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洪秀柱、郁慕明、邱毅、黃智賢等為統一人士,歡迎他們來大陸,共同協商台灣戰後建設發展大計。也論及獨派逼統 ,宣布黑名單即宣布台獨罪犯名單: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台獨分子為台獨罪犯。直指「中央政府必將嚴懲不貸。頒布通緝令,全中國、全世界緝拿。孤立分裂極少數頑固台獨分子,爭取廣大台灣民眾。」

這種區分統派與獨派的二分法及設置紅名單與黑名單區隔做法,勢將加劇台灣統獨、政黨對立及族群衝突。

China_One_Child_Policy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最後,「逼統」在於創造聲勢造成台灣民心崩解,清除台灣民眾的中華民國認同及台灣人認同。文中直指武統台灣前,在實施前述以上十二項「逼統」措施後,重點實施「戰前人口疏散清空措施」,即人口清空「逼統」,督促台灣民眾離開台灣。待戰後台灣台灣在解決了、沒有了身份、國籍、資產等後顧之憂以後,可以義無反顧的離開台灣,可以直接往前大陸,也可以通過第三國中轉往前大陸。

屆時,中國政府將為台灣民眾提供陸、海、空等的交通便利,幫助台灣民眾躲避戰火。在大陸,中國政府為台灣民眾提供平均商品房、公租房等,鼓勵台灣民眾離開台灣到大陸定居、暫避,或者到其他國家暫避等等。待武統戰爭結束後,重返家園。

該文宣稱此種逼統策略,並不作為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保證和承諾。在實施清空「逼統」的「戰前人口疏散措施」後,解放軍將對台灣陸、海、空、天的圍剿用兵,不再投鼠忌器,大大降低對台灣平民的危害。在武力統一勢在必得的大勢下,大軍壓境、兵臨城下,試圖達成「北平模式」的和平統一。換言之,所謂「逼統」其實是最後更接近「武統」,必須以武力為後盾及準備,也顯示中國政府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性,只是藉由逼統降低完全武統的嚴重傷害及巨額成本代價。

綜觀此篇評論論述,「逼統」戰略其政治意涵和作用,即在開啟「超固有思維定式的統一方式」。

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針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和平統一」,也非完全武力統一。而是直接針對台灣民眾個人的「身份統一」和「國籍統一」等,此即為大陸統一台灣的第三種形式,創造第三條統一道路。藉由逼統,中國政府試圖「將從根基上挖掘、撼動、崩塌、孤立了頑固分子台獨當局,釜底抽薪」。同時打擊「對台灣軍心的撼動將是致命的,使其無心戀戰、甚至反戈一擊」。換言之,所謂逼統對象更是直指中華民國政府,藉由各種政治經濟等利益拉攏社會各階層,對其形成包圍孤立態勢。

中國政府若通過「逼統」戰略應對台灣,不僅「在心理上、思想上、觀念上等精神層面上的震撼、顛覆、恐慌、逼迫台灣的民心、軍心、黨心、政心、族群,而且同樣也反映在物理上、物質上、行動上、財產上等物質層面。達到精神與物質、思想與肉體等雙重打擊。」

直言之,「逼統」是一種爭取台灣民心的翻轉工程,為一種攻心為上、兵不血刃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維,但又保持不排除最後一戰的軍事嚇阻戰爭行動。對於「逼統」戰略中的「硬更硬、軟更軟」壓制及懷柔做法,區分統派紅名單及獨派黑名單二分法,恐怕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皆須妥善謹慎因應,這是台灣民心的爭奪與捍衛之戰。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