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天氣之子》心理學:學會拒絕和堅持所愛,令自己成長

《天氣之子》心理學:學會拒絕和堅持所愛,令自己成長
圖片來源:電影《天氣之子》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戀愛不單可以尋求身心靈的慰藉和支撐,還能幫助個人成長,使你向心中的目標穩步前進。

那年夏天,我們在東京的天空上,選擇徹底改變世界的樣貌。

對人生方向感到迷茫而離鄉前往東京的帆高,在繁華大都市裡遇到一位能操縱天氣的女孩——陽菜。當時東京連日大雨,陽菜則能夠通過「100%晴天女孩」的技能,為城市帶來短暫的晴天。他們在到處為別人祈禱放晴時,埋藏於兩人心中的情愫也在蓬勃生長。可是,晴女的代價竟是要犧牲自己,成為維持世界天氣平衡的活祭品。一開始想安於天命的陽菜,在帆高的極力阻撓下,最後放棄成全世界,而選擇成就這段熾熱的愛情。愛情真的能讓本來靦腆而迷茫的少年,蛻變成勇敢追求所愛的人嗎?縱使前路滿佈荊棘,也應該堅持跟另一半走下去嗎?

愛情如何助人成長?

我啊,終於明白自己的使命了……所以謝謝你。

愛情心理學中的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指出,有些人在談戀愛後能從伴侶身上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同時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帆高在電影開首曾說,因為他想追逐光芒、站在光芒之中,所以才下定決心去東京,卻頻頻失意。當他得知陽菜並沒有被社會所壓垮,繼續努力賺錢生活和照顧弟弟時,他不禁心生仰慕,佩服陽菜的堅毅和強大。他也漸漸想成為陽菜能依靠的對象,就如陽菜是弟弟所依靠的人般,保護自己所愛之人。此外,德利葛塔斯(Stephen M. Drigotas)通過比對4項研究的結果,發現能實現米開朗基羅現象的互補型伴侶普遍較為幸福和快樂,對愛情的滿意度也更高(Drigotas, 2002)。

Screenshot_2021-06-22_at_6_26_51_PM
圖片來源:電影《天氣之子》劇照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互補型伴侶,但互補不只是單純的一凹一凸,而是「想仿效、想成為對方的模樣」,心理學稱之為理想共通性(ideal similarity)(Rusbult, 2009)。理想共通性是指透過發掘雙方自身隱藏或可觀察的相似點,他們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自己想擁有的優點(Byrne, as cited in Hall, 2014)。很多心理學研究結果均表示,兩個個體隨後會互相吸引,並很有可能發展關係(Choi & Rifon; Herbst, Gaertner & Insko; Klohnen & Luo; Klohnen & Mendelsohn, as cited in Hall, 2014)。

陽菜消失後,帆高終於知道陽菜虛報年齡,恍然大悟自己才是最年長的人。帆高除了因未能保護好她而自責外,與此同時也決定使盡各種方法到雲層之上救她。與剛來東京時膽怯的他相確,他主動求員警別將他緝拿歸案,並直言「請讓我去找陽菜,這次該輪到我救她了」。他第一次清楚知道自己想幹什麼,還擁有著無比強烈的信念。他落魄時,陽菜把熱騰騰的漢堡遞給他,讓他重新振作直面生活。因此,陽菜有難時,他也確信自己可以為了救她而赴湯蹈火。著名哲學家阿龍.本-澤維(Aaron Ben-Ze'ev)曾道,伴侶是彼此的雕刻家,並透過相互影響激發出埋藏已久的潛能,到達理想的彼岸(Ben-Ze’ev, 2008)。

為自己祈願吧,陽菜。

除此之外,愛情也能從多方面改變人的性格。大家曾聽說過榮格十二原型(The 12 Jungian Archetypes)嗎?卡蘿.皮爾森(2015)在《內在英雄》一書中,重點提及到其中6種生命原型。若套用在陽菜身上,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為自我捍衛而戰的鬥士(The Warrior),和崇尚利他主義的殉道者(The Martyr)。鬥士會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和目標,透過堅定的信念激發潛能,努力為自身信仰奮鬥(Pearson, 2015)。殉道者則注重犧牲和關懷,若要完善此原型,就要懂得不再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別人,而是在保持自己生命富足的情況下付出和幫助別人,從而獲取使命感(Pearson, 2015)。可是,在殉道者的發展階段中,有些人未能替自身能力設限,亦無法合理分辨可為和不可為的付出。他們為了逃避成為鬥士的訓練,以愛之名不停剝削自己,強迫自己為他人犧牲,成為「虛假的殉道者」(Pearson, 2015)。

陽菜在到處為別人祈求晴天時,已經察覺身體變得越來越透明,且知道自己會淪為活祭品。可是,她沒有理會身體的變化,繼續透過自我犧牲為其他人帶來一片片晴空。後來,帆高走到雲層之上救她時,她一開始仍然猶豫不定,認為自己應該順從天命成為祭品。不過,當帆高堅定地說他更想陽菜活下去之時,她終於回想起封印在心底的愛慕之情,走出虚假殉道者的誘惑,彌補鬥士人格原型的不完善,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著想、為自身的渴求而許願。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為想討另一半開心,也喜歡默默奉獻,而忘記考慮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地成為虛假的殉道者。希望大家為伴侶著想的同時,別忘記時刻靜心聆聽自己的聲音,並僅在能力範圍內付出,不要透過消耗自身「成就」戀愛關係。

Screenshot_2021-06-22_at_6_33_54_PM
圖片來源:電影《天氣之子》劇照

我應否為達成家長或社會的期望,而放棄所愛,找一個「對」的人呢?

陽菜犧牲了自己,才能換來這片藍天。

著名社會學學家艾彌爾.塗爾幹(David Émile Durkheim)指出,社會對每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這部電影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隱喻,便是不要盲目為了成全社會的期望,而捨棄自己珍愛的生活。帆高的老闆在電影中段說過:「如果犧牲一個活人能讓天氣回復正常的話,其實我挺歡迎這個交易。倒不如說,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吧?」。與此同時,陽菜也決定通過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 suicide),以成為活祭品為代價實現東京各人的願望。利他性自殺泛指有些人會用自殺,或扼殺自身利益的方式造福別人(O'Connor & Sheehy, 2001)。在每個人年幼時,少數服從多數的概念已經刻印在很多人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或多或少為了成就大多數人的願望,而放棄自己心中所想。不過,在愛情的層面上,我們也該這樣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