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防疫必要工作者」優先打疫苗稱為「結構性暴力」,實在讓人費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疫指中心所列的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順序1─4基本上皆屬於此類「必要工作者」。這種依照職業身分來做出的優先配置,其合理性奠基於有助於終結COVID-19大流行的因果關係之上,因為這些職業有其防疫、照護或社會基本功能的必要性。
文:葉明叡(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面對COVID-19疫情,人人意圖尋求自保是理所當然,有限的醫療與防疫資源如何分配,在這種危難時刻更備受矚目,分配的原則,需本於科學證據,但最終是政治與倫理的判斷。
近日有論者撰文〈當我們討論「誰先打疫苗」時,必須先正視結構性暴力〉,認為目前疫情指揮中心實施的疫苗分配原則,並沒有把「最脆弱者」配置在最優先的位置,反而是將「與政府的關係較為親近者」列為優先,進而主張這政策是一種「結構性暴力」,本文從政策觀點提出不同意見之討論。
「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為首要健康利益
觀諸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疫苗施打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或學界中主要論者所主張的疫苗分配原則,首要倫理目的皆為某種版本的「最大化利益、最小化傷害」。
這裡的利益相對的傷害,通常是指「健康利益」而言,特別是以「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為首要健康利益,而得利益或受到傷害的主體,則是指群體(population),並不是群體中的任何特定個人。這是一種與一般我們從個人觀點看待大流行非常不同的視角,這種視角的差異,可能導致對於防疫政策有效性和正當性的不同解讀。
由於以是否能夠「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來判斷疫苗分配所能帶來的利益大小,利益大者排在較為優先、小者排在後,各家所提出的「施打第一順序」幾乎都是「必要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這些人為主要防疫行政人力、醫療照護人力,以及維持社會基本功能運作的人力。至於究竟何謂「必要」?就留有很大詮釋空間了。

現存的分配原則中通常不會給出一個固定的清單,其理由也可合理推想,各國社會經濟條件差異甚大,自有許多不同考量。台灣疫指中心所列的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順序1─4基本上皆屬於此類「必要工作者」。這種依照職業身分來做出的優先配置,其合理性奠基於有助於終結COVID-19大流行的因果關係之上,因為這些職業有其防疫、照護或社會基本功能的必要性。
依照公衛主要由政府來集合眾人之力,實施健康促進、疾病預防作為的本質,以上這些職業身分別,自然會在某種意義上「與政府的關係較為親近」。
執行防疫行政的公務員(除衛生行政外、尚包括消防救護、警察社工、邊境海關)、公立醫院的醫療人員,是受雇於國家的公民,與政府的親近性不在話下,即使是私人院所、或是與防疫業務看似無直接相關的醫療人員,從教、考、用、訓到執業生涯,無不受到國家高度管制(相對也獲得國家高度保障特許執業範圍),相關法令亦賦予醫療人員遠高於一般人接受徵召、動員的義務,他們也與政府相當親近。
其他高風險接觸防疫人員,他們的工作也是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的一環,相較於同業中未參與配合者,顯然也與政府較為親近。這些防疫工作長遠而言,都是為了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最大化健康利益。
這種與政府的親近性是公衛工作的本質,將其稱為「結構性暴力」,實令人費解。
論者執著於WHO所列確保「人類福祉」三大目標順序:(一)減少疫情帶來之死亡與疾病負擔,(二)減少社會與經濟中斷,及(三)保障必要服務的持續運作,認為(一)一定要優先於(二)與(三),其實是對於該建議的過度解讀。這三者實則並無優先順序之別,他們是要追求的共同目的皆為「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以最大化全人類的健康利益。

至於實際上要如何訂定順序,才能夠最有效的達成此目的?這是實證問題,因此疫苗分配順序也需要視一國之內COVID-19流行和社會經濟情況而隨時修訂。目前疫指中心順位7所列的軍人、憲警、國家必要設施、教育單位等人員,可能就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他們的優先性。例如,中國軍機近日頻繁入侵我國防空識別區,空軍人員必須時刻待命、應對,此事攸關我國軍事機密與國家存亡,顯為維持之社會必要。
但僅以此來批評目前疫指中心的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順序,主張要將「生命脆弱性較高者」排至第一順位,而無視其他有助於終結大流行的因素和施打群體,顯然與WHO以及其他主要論者的最大效益倫理預設不太相同。
因此,也需要有更強的倫理論述,說明有何價值的倫理重要性,高過於「盡快終結COVID-19大流行」?是某種「平等」?是某種對於當下最脆弱生命給予的最高價值判斷?
疫指中心的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順序中,最低估的要素可能是健康不平等的考量。
目前比較有看到的是順序5的機構住民及照顧者、洗腎患者,他們可能是相對於一般人較難取得疫苗、又有較高風險者;而順序6「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群體是以75歲以上長者為區分,但具原住民身分者為65歲以上,此規定也是考量原住民所處的不利社會處境(或許是結構性暴力?)、實際存在的健康不平等所做的優先配置。
但除此之外,仍有些群體值得考量,例如移民,尤其是在現有民政、戶政系統掌握之外的無證移民(非法居留者),以及無家者等。這些或許是在下一階段,疫苗數量較充足後,可優先考慮者。

建立疫苗監理機制,納入民間多元意見反映管道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