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12,啟動「市場專案」強化6大防疫措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時中表示,前一段時間病例數暴增,導致疫調可能不夠完整,進而延遲了安置時間。其次就是針對確診個案的工作環境、生活圈等接觸者,務必也進行詳實的疫調。疫調若是不夠精確、完整,就難以切斷傳播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新增104例,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
由於近日多個市場傳出群聚感染,指揮中心也宣布啟動「市場專案」快速全面篩檢,並自明(24)日起雙北批發市場所有從業人員未持有6月20日以後檢驗陰性證明者不得進場,且規定須於完成篩檢後方得接種COVIID-19疫苗。另外為了提升雙北批發市場各從業人員篩檢意願,篩檢站設置應鄰近市場並配合其作業時間。
本土新增104例、死亡24例,陳時中籲地方政府加強確診者精準疫調
依據指揮中心新聞稿,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例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04例本土病例,為45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22日。個案分佈以新北市4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2例,高雄市及新竹縣各9例,桃園市7例,苗栗縣4例,基隆市3例,宜蘭縣2例,彰化縣、南投縣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37例中,28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4例疫調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4例死亡個案,為男性15位、女性9位,年齡介於4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1日至6月14日,確診日介於4月13日至6月16日,死亡日介於6月13日至6月21日。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1日累計公布1萬287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904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0.2%。
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主要原因是整體疫情趨勢雖略有改善,但尚未達到指揮中心認為的標準,因此繼續延長兩週,希望疫情能在7月12日平穩。
陳時中也再度重申三級警戒期間應落實的事項務必嚴格執行,尤其是針對確診個案的精準疫調。陳時中表示,前一段時間病例數暴增,導致疫調可能不夠完整,進而延遲了安置時間。其次就是針對確診個案的工作環境、生活圈等接觸者,務必也進行詳實的疫調。疫調若是不夠精確、完整,就難以切斷傳播鏈。
陳時中表示,各地方政府對於延長三級警戒都持同樣的態度。少部分縣市有提出要開放的項目,但指揮中心認為仍是先將應落實事項一件件確實執行比較重要。
有關近日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為遊民施打疫苗作為防疫策略,陳時中表示地方政府若因疫情控制需要,在合理疫苗數量範圍內,可以自行調控,採專案方式造冊接種。陳時中表示,這還是希望地方政府提到防疫會議中做討論,讓其他縣市能夠互相參考,再統一決定。
啟動「市場專案」,明起雙北從業人員未持有陰性證明不得進入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今早在臉書貼文指出指揮官陳時中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凌晨視察北農第一市場、第二市場(濱江市場)及新北市三重果菜市場,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也決定啟動「市場專案」強化相關防疫作為,相關措施如下:
- 啟動「市場專案」快速全面篩檢,確保雙北批發市場從業人員防疫安全,避免傳播至家戶及社區之風險,並以社區儘速清零為目標。
- 自6月24日零時起,雙北批發市場所有從業人員未持有6月20日以後檢驗陰性證明者不得進場,且規定須於完成篩檢後方得接種COVIID-19疫苗。
- 為提升雙北批發市場各從業人員篩檢意願,篩檢站設置應鄰近市場並配合其作業時間;專案結束後,仍延長篩檢站設置時間,以利周邊攤商及社區民眾就近篩檢,以社區清零。
- 為加快篩檢速度且減少偽陰性及偽陽性情形,建議僅進行PCR採檢,提升篩檢作業效率;如檢驗陽性者,請地方政府衛生局落實後續疫調及接觸者匡列工作,並請提供疾管署彙整轉送居住地縣市,以進行後續疫調及匡列作業。
- 考量雙北批發市場貨車司機及隨車捆工停留於市場時間較短暫,該類人員之篩檢、疫調及接種作業,將請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人員名冊,由指揮中心轉居住地縣市政府辦理。
- 推動北北基桃批發市場從業人員逐步施打疫苗,以雙北批發市場優先實施,所需疫苗均由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也分享他視察後的心得。他表示在濱江市場雖然行政人員較多,但各區域範圍比較清楚,劃定熱區是相對容易。在經過快速做過全員的篩檢後,沒有發現確診的個案是最好。若是有發現確診個案,就逐步畫出風險區域,也會比較有效果。
陳時中表示目前市場進出採取實聯制,再搭配上app,有確診個案時也能夠儘速匡列。陳時中表示,他們有建議市場內部一些區域可再增設清消的設備。陳時中也表示,吃飯區域雖然已經有隔開、設置隔板或採取梅花座,但座位數並不多,也要求能夠增設一些座位區。
至於市場內的社交距離,陳時中表示包裝區是有確診個案出現的地方,工作時相關人員口罩、面罩都有配戴,距離也都夠。拍賣區雖然有將社交距離畫出來,不過仍是稍微擁擠,但陳時中表示這些都是可以立即改善的項目。
至於北農第一市場,陳時中則表示由於該市場目前正在改建,相關的環境規劃比起第二市場來得不易許多,市場的規模也大很多。陳時中表示還是希望人員的採檢能盡快完成。
有關市場攤商施打疫苗一事,副指揮官陳宗彥回應,傳統市場不論公私立,都是由地方政府的經發主管機關列管,每個市場也都有管理會,因此可以對攤商進行列冊。至於外界較為關心市場外的非合法攤位,陳宗彥表示,這些攤位就是地方政府對市場管理的一大難題。
延伸閱讀:
- 本土新增78例、死亡6例,優先打疫苗第七類新納入司機、外送員、合法攤商、保母等
- 柯文哲:比照北農「用疫苗圍堵疫情」,全台北批發市場與街友優先施打疫苗
- 北農群聚感染45人確診,北市府:員工、承銷商等4000多人全數施打疫苗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6-24 COVID-19起源問題再度翻案,「實驗室外洩論」調查將給中國帶來重大衝擊
- 2021-06-24 普吉島7月重迎國際觀光客,「普吉沙盒計劃」成敗牽動泰國觀光產業信心
- 2021-06-23 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12,啟動「市場專案」強化6大防疫措施
- 2021-06-23 新加坡開放私人診所施打科興疫苗,當地中國公民反應熱絡
- 2021-06-23 2021台灣疫情下的演員生活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