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淨零排放」成為2021全球熱議關鍵字,11月「COP26」台灣也不應置身事外

「淨零排放」成為2021全球熱議關鍵字,11月「COP26」台灣也不應置身事外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半年氣候議題的關鍵字是「淨零排放」,下半年起「COP26」將不斷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台灣也將引爆新一波「淨零轉型」的浪潮,而屆時運輸部門如何因應調適,加快台灣運具電動化的腳步呢?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於今年4月份的民調發現,民眾對於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與政策普遍認知不足,高達77.5%的民眾完全不知道國際上淨零排放的資訊,而75.7%的民眾也對於國內自主宣告於2050年碳排放要減少到基準年(2005)的一半,完全不了解,顯見政策與民眾認知存在有相當大的落差。

然而無分國內外,淨零排放早已成為全球媒體熱議的關鍵字。

就在今年6月,歐盟即將公布其碳關稅政策(Carbon Border Tax, CBT),預計將透過開徵碳關稅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除藉此保護歐盟境內增加環境投資的企業,並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5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遠大目標。由於事涉所有進出口歐盟的產品成本,全球各國無不高度關注。

今年2月,副總統賴清德出席民間銀行所舉辦的ESG倡議記者會上提到,近年來歐盟、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都喊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台灣必須提出新的氣候治理路徑,無論2050碳中和或其他減碳路徑,我們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若不跟上就會被淘汰。

3月,工研院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推動零碳排平台,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規劃出臺灣2050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協助臺灣產業朝向淨零永續發展,掌握全球零碳排放的新商機。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包含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全球40國領導人齊聚召開全球氣候峰會,美國新任總統拜登震撼拋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碳承諾:美國將在203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50%-52%的二氧化碳排放,此一規模足足是過去巴黎協定承諾的2倍,同時宣示將提供2倍的經濟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難題。

AP_2116451769717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同日,蔡英文總統也於臉書上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並寫道:當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台灣也正在積極部署。在行政院統籌下,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回顧今年上半年,從國際政治到國內產官學界都圍繞在2050年「淨零」的倡議上打轉,未來無論是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產業經濟的轉型方向,甚至是國際政治的角力,「淨零排放」預料都將成為左右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議程。

淨零目標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更清楚掌握未來國際趨勢的脈動,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了解淨零目標的價值與意義。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在能源、交通、工業及經濟活動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又以二氧化碳佔比最高,已大幅加劇全球暖化的速度。全球暖化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連帶影響地球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的永續性,極端氣候更直接或間接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與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而碳中和、淨零目標的倡議,就是希望降低人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降低世界各國的損害。

由於淨零排放目標已成為國際氣候談判議程中一項明確的指標,用來表示國家、城市、企業對於實現《巴黎協定》的積極程度。當全球都在追求此目標時,首先我們必須要先了解「碳中和」、「淨零碳排」、「淨零排放」這三組經常交替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的詞彙,其所表示的意義。

1

1.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定義,是指當一個組織,在特定期間內(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人為去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是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

兩者在概念上都是希望透過人為去除來實現正負抵消的作用。

2. 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依據IPCC定義,是指當一個組織,在特定期間內(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就稱之為淨零排放。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淨零排放所涵蓋的減量範圍,會比淨零碳排來得更為廣泛,因為除了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碳等7種都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規範的溫室氣體。

各個國家因為產業或經濟活動的類型差異,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類型可能也有所不同,以紐西蘭為例,由於其經濟模式以畜牧業為主,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起能源業、工業就會來得更高,而排放的類型中甲烷所佔的比例也比其他工業國家來得更高,相對地,每個國家也因此建構不同的減排策略。

1
作者製作提供

整體來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在2050倒數淨零一文中指出,淨零排放目標顯然已成為國際氣候談判議程中一項明確的指標,用以表示一個國家、地區、城市或甚至是企業對於實現《巴黎協定》之積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