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抗爭浪潮後:青年「立憲革命」89週年再上街頭,要求總理辭職與憲法改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6月24日是紀念暹羅立憲革命89週年,泰國青年再次走上街頭,延續2020年下半年泰國學運浪潮,反對軍政府、要求修改憲法等訴求,同時也表達對總理至今未能緩解疫情、促進經濟復甦的不滿。
泰國數百名民主派抗爭者今日(24日)在曼谷著名地標民主紀念碑(Democracy Monument)舉行示威,紀念1932年暹羅立憲革命89週年。抗爭者延續去年(2020年)抗爭浪潮的訴求,要求總理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港譯「巴育」)辭職下台與憲法改革,泰國當局則警告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案例仍在激增。
去年6月24日,抗爭者也在疫情中於曼谷民主紀念碑集結,舉行暹羅立憲革命暹羅立憲革命(Siamese Revolution)88週年紀念活動,表達反對軍政府與爭取民主的立場。同年7月18日同樣地點,以一場聚集上千青年的抗爭運動為引燃點,席捲全國的抗爭浪潮開始蔓延,過去是為傳統禁忌,未曾公開討論的改革皇室議題,也正式進入抗爭者8月提出的十點訴求。
《法新社》報導,暹羅立憲革命是泰國從絕對君主專制走向君主立憲的重大改革轉折點。2020年下半年,曼谷幾乎每天都有反政府抗爭,但是運動因為疫情爆發和許多學生領袖被捕入獄,漸漸消聲匿跡。
《泰國公視》報導,本週泰國人民( Prachachon Khon Thai)等數個團體將舉行紀念活動的消息傳出,首都警察局副局長 Piya Tavichai於21日表示,警察將維持所有抗爭地點的和平秩序,緊急狀態( emergency decree)仍在實施,他警告抗爭者參加示威否則將面臨法律行動,並強烈建議抗爭者在疫情稍緩後再舉行抗爭。
《法新社》報導,在泰國新一波疫情中,每日新增病例三千多例,當局也禁止公眾集會,至今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2萬例,死亡病例1744例。儘管警察多次警告,數百名抗爭者仍在民主紀念碑旁聚集,並遊行到國會大樓,反對帕拉育的專制——2014年軍事政變後取得權力的軍事領袖。早到的抗爭者們,拂曉前就已在十字路口旁點起蠟燭,展開紀念儀式。
《路透社》報導,Piya Tavichai表示現場部署了2500名警察,並再次表達「現在聚集真的不適當,可能會造成疫情傳播。」這場遊行違反疫情中禁止聚眾的規定,然而,也是隨著社會公眾近來持續累積的不滿,包括帕拉育政府防疫不力、疲弱的經濟復甦表現以及泰王瑪哈·瓦吉拉隆功 (Maha Vajiralongkorn)名下公司的疫苗政策。
人權運動者賈圖帕特·博恩帕塔拉克薩 (Jatupat Boonpattararaksa)指出,「專制終結的89年來,我們仍一無所獲。」
Slight scuffle earlier as some #Thailand protesters got annoyed with government MP who came out to meet protest leaders. Government MP was trying to speak but was booed off, chased away, forcing him to retreat back to parliament #ม็อบ24มิถุนา #whatshappeninginthailand pic.twitter.com/1I5cuBWAzI
— May Wong (@MayWongCNA) June 24, 2021
修憲路遙
《法新社》報導,16歲的學生Som表示她不畏染疫風險。「我們從未享有真正的民主。」Som說,「這個國家如今停滯不前。」
綽號「企鵝」的學生領袖巴利・奇瓦拉克(Parit Chiwarak),身上背著刑期「冒犯君主罪」(lèse-majesté,泰國刑法第112條)等數條控罪,上個月才從獄中被釋放,在遊行現場戴上塑膠金色皇冠,舉著旗幟。另有些抗爭者舉著「廢除112」的標語,這條法律禁止侮辱皇室的行為,可判處15年刑期。
一名抗爭者打扮成自由女神,有些抗爭者焚燒一本假的憲法,本週泰國國會針對修憲進行辯論,議場內正在進行相關投票。賈圖帕特用擴音器喊出,「我們的要求不會退讓.....憲法必須源於人民。」
《彭博社》報導,2020年中抗爭後,作為訴求的憲法改革廣受公眾關注。泰國國會正在為修改憲法鋪路。抗爭者指出現行憲法(編按:根據這份2017年新憲法,參議院250席全由軍方選任或指派)是經軍政府修改,讓帕拉育穩固政權,在2019年選舉後能持續掌權。
泰國憲法法庭3月一份裁決規定,在進行任何重大改革之前,必須舉行公投。因此,泰國國會參議院(上議院)與眾議院(下議院)須先處理有關公投的法案,這也抗爭者者尋求更民主憲章的進程受到延宕。
泰國國會預計在24日針對修改公投規格的提案,進行一讀並展開投票。然而,雖然公民投票和憲法修改相關議程已經獲得批准,但泰國國會可能仍不會很快進行重大改變。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Thai democracy protesters rally against govt despite Covid-19 warnings(法新社)
- Thai protesters return to streets demanding constitutional changes(路透社)
- Protesters warned of legal action if they join rallies this Thursday in Bangkok(泰國公視)
- Thai Parliament allows referendum on Constitution as protesters plan a comeback(彭博社)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